【教材内容分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第1课时(认识毫米)

学术   2024-09-10 20:18   湖南  
这只是我个人的分析和认识,水平很有限,欢迎大家后台留言指导和交换意见,可以添加我的微信:Ge-Andy。请备注姓名单位,谢谢。

第三单元:测量
单元内容的简要分析:
测量是小学数学知识体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在低年级阶段,学生已经学习过与测量有关的一部分知识——即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以及重量单位“克”和“千克”,本单元的内容是以上知识的扩充与延伸。
在二年级,学生们已经认识到为了测量长度并使得人们的交流方便,就统一了长度单位——厘米。确定一个固定的长度是1厘米,于是可以用这个固定的长度去测量物品的长度。同理,为了测量重量的大小,人们规定并统一了重量单位——千克。学生由此可以认识到“单位”是由测量的需要产生的。基于此,学生们就能在今后的学习中知道测量面的大小、体的大小时,也需要产生新的单位。由此将单位统筹成“测量”单元的一个缘由是他们的产生是一致的,都是测量的需要。

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会有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学生熟悉的、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内容,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数学的作用。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毫米、分米、千米、吨的认识和用列表法解决问题。

本单元具体知识结构如下:

测量
毫米、分米的认识
认识毫米、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例题1
认识分米,分米与米和厘米的关系  例题2
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例题3
千米的认识
认识千米,千米和米的关系  例题4
千米和米的单位换算 例题5
估计长度,培养长度观念  例题6
吨的认识
认识吨,吨和千克的关系  例题7
吨和千克的换算  例题8
列表法解决问题  例题9
(第三段至结尾、表格参考《义务教育教师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第61页)

第1课时

本课时教学例1的内容——认识毫米,毫米与厘米的关系。在编排上,教材对这个内容编写了两个页面的篇幅,主要体现了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方面是引出“毫米”并理解其价值;第二个方面是理解毫米和厘米的关系,并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在第一个方面,教材以“估一估”的活动使学生认识到“毫米”产生的意义——当长度不到1厘米时,为了测量出具体的长度,必须要规定一个比1厘米小的固定的长度来测量,于是人们规定了1毫米的长度,用它来测量长度不到1厘米的物体的长度。由此,可以认识到毫米是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继而引出毫米这个长度单位。
教材对这一个内容的编写层次是:估一估数学书的长、宽、厚→测量具体的长度→引出长度单位“毫米”。
在第二个层次中,学生会发现数学书厚度不够1厘米,而宽不能用整厘米数表示,继而想到需要固定一个更小的长度标准,它要比1厘米的标准小,用它来测量不够1厘米(整厘米)的长度。这样“毫米”单位就引出了。

在第二个方面,教材首先通过直尺呈现了1毫米的长度;再通过数一数使学生认识到“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明确“1厘米=10毫米”;通过比手势和举出生活中1毫米长度物品的例子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最后通过说一说生活中用毫米做单位的物品,使得学生认识到毫米在生活中的应用。

做一做设计了两道题,两道题都是测量的题目。第一道是测量具体的物品的长度,第二道是测量线段的长度。需要注意的是第一题要求学生用几厘米几毫米来表示测量的结果,这与“几时几分”和“几千克几克”表示经过时间和重量是类似的;第二题则要求学生用“毫米”做单位。学生已经有过测量的经验,这里主要是“单位”的不同,因此本题也是对测量的巩固。

在练习五中与本课时相关的练习题是第1题,题目要求学生先判断哪个图形是正方形,再进行测量验证结果,一方面巩固测量的知识,一方面巩固对正方形的认识。




数学梦想园
一个老师和一群孩子的数学成长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