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是恶性,但不是乳腺癌,是乳腺的其它恶性病变,虽然都是恶性病变,术式范围可能截然不同。
比如乳腺的恶性叶状肿瘤,不用切那么狠,也不用切淋巴结,如果是转移,压根可能都不切。淋巴造血系统可能也不切,上化疗,所以术式范围是不一样的,
这一类病变它误诊是因为肿瘤分化特别差,一般分化越差,它的可能性越多。
避错方法,综合诊断:
1)分化差的时候,乳腺起源的标志物必须要做,尤其是穿刺标本一定要做,想鉴别什么要做相关标记物,比如肺转移TTF-1,卵巢来GATA3,
2)寻找原位成分,肌上皮特别重要。
3)寻找组织学的蛛丝马迹,虽然很难看出来,使劲儿找,包括伴随着病变、炎症细胞的类型,
4)结合临床所有的信息一块综合诊断,否则这一类病变很难诊断。
分化很差,有坏死。
病变比较典型的地方,细胞异型性很大,巢团状、条索状,细胞大小不一异型性很明显,有坏死,缺乏经验就直接HE诊断浸润性癌非特指,
三阴性,Ki-67挺高,P53突变了,恶性,分化差,这也说明不了什么问题。
同时还把乳腺起源的标记染了,TRPS1弥漫阳,GATA3阴性,只看这两个结果,就需要注意了,免疫组化这个抗体没有一条是特异的。
TRPS1刚出来的时候,还是有些特异,结果发现越来越不特异,常见的几大类,还有其他的包括乳腺、汗腺起源都阳。前列腺腺上皮可以TRPS1阳性,骨、软骨、纤维性分化差的时候,包括成熟的化生,骨肉瘤,软骨肉瘤全是阳的,在叶状肿瘤间质细胞全都是阳的,所以TRPS1不是单纯的乳腺腺上皮标记。
肿瘤分化差GATA3可能会表达减弱,TRPS1表达更稳定,但是也不能说很强,不是分化型乳腺腺上皮的表达模式,很有可能是化生性的改变,不是腺上皮,我们不能被组化牵着鼻子走,所以异常割裂的表达模式,实际上已经失去了乳腺起源的特征,所以先打个问号,到底是不是乳腺癌,很有可能出现了异源性的分化,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得去找新的线索,
另一张HE,发现脂母样细胞,软骨样基质,实际上都属于化生性改变,不是乳腺癌常规的表现,是一种化生,或者认为是恶性的异源性成分。
发生在乳腺,先别想软骨肉瘤、脂肪肉瘤这些,在乳腺首先考虑是化生性癌和恶性叶状肿瘤,一定要鉴别开,术式和后续治疗是不一样的。
从病理出发,看HE得找上皮成分,如果是叶状肿瘤希望能找到拉长的腺体,如果是化生性癌,找到普通的非特指性导管癌的地方,结果这三条都没有,免疫组化CK的标记做了一大堆全都是阴的,其实就算阳性,也没有意义,因为恶性叶状肿瘤间质细胞CK完全可以阳性,
MED12,是纤维上皮肿瘤的一个特征性突变,这个病例MED12第二外显子突变阴性,也不能排除什么,因为恶性叶状肿瘤的时候MED12突变率可能也就百分之十几,阳了当然好了,阴了没有意义。
看临床表现,先看超声,超声上是4厘米的肿物,边界欠清,分叶状,回声不均,注意淋巴结是阴性的。4b类。
乳腺肿物发现5年多,最近长得有点快,说明是乳腺原发的,可能有前驱的病变,之前5年前可能出现了良性或者惰性的病变,最近加速了,很有可能获得了新发的分子事件。比如很可能TP53突变,加速了高级别转化,这个过程更像叶状肿瘤的过程,低级别到高级别转化。
反过来说,如果是乳腺癌,长这么久,不可能踏实呆5年淋巴结还是阴性,更多的证据指向恶性叶状肿瘤,
B超图,膨胀性的轮廓,局部黑的无回声更像叶状肿瘤的分叶状区,叶状肿瘤曾经的名字叫恶性叶状囊肉瘤,穿刺的时候临床大夫直接写了囊实性肿物。所以做专科病理,最好自己去读图。
如果是化生性癌,可以正推可以反推,化生性癌能长5年,不是惰性的?淋巴结都快5个公分了,淋巴结一点事没有,不太寻常。
更多证据指向恶性叶状肿瘤,但是也不能冲动,因为这是活检,活检有不确定性,
因为过去叶状肿瘤的术式就是尽量把肿瘤切干净,切缘阴性,尽可能保证一厘米的阴性切缘就可以了,如果保证不了有可能乳腺全切,叶状肿瘤是不用扫淋巴结的,
如果是化身性癌,不管类型,这么大的肿瘤,皮肤也不好说有没有受累,根基太大,很可能临床建议先来新辅助,有可能就耽误,新辅助打不动,而且这个病人三阴性的,只化疗也打不动,很可能越长越大,最后淋巴结清扫,反而耽误了,但是粗针活检又不能100%的指向性。
免疫组化、HE、分子都没啥用,
结合患者提供的漫长病史,影像学各种各样的表现,淋巴结阴性的情况,首先考虑恶性叶状肿瘤伴异源性成分,建立临床评估乳腺肿物、区域淋巴结情况,综合考虑术式范围,待手术进一步确定肿瘤类型。
与临床充分沟通,先按恶性叶状肿瘤扩大切下来,充分取材充分诊断,如果真是癌再扩切,
术后标本,膨胀性生长,分叶状,多结节,轮廓很清晰,紧邻真皮,库克韧带受累了,没有累及到皮肤里,切面很黄很细腻,提示细胞丰富,注意典型的叶状结构,因为有一个裂隙,取材的时候上手抓一把,叶状就更凸出来了。
取材能得到第一手的信息,比如胰腺,包括硬化性胰腺炎或者胰腺导管癌特别厉害的时候,肉眼上反而不知道肿瘤或者边界在哪,就去掰一掰,小叶没有粘连的时候,小叶分的很清楚。一般就开了,有纤维化,要么叫慢性炎症,要么是癌,就知道在哪取材了。
这个肉眼的表现是典型的叶状肿瘤,肉眼有叶状结构,在分叶的地方重点取材叶状结构,
整个肿瘤也就这两处有叶状结构,所以穿刺的时候根本扎不到。高倍镜下跟穿刺差不多,像脂母样细胞,在叶状肿瘤里不能说脂肪肉瘤分化,恶性异源性分化,还有点上皮,所以是恶性叶状肿瘤,
这类病例在平时工作中少见,经验不足,这种疑难病例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就需要主动的工作态度,主动的去观察、思考,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整理线索,主动沟通,日积月累等等,
像这个病例我们不光做了这些工作,甚至还要排除淋巴瘤、转移性肉瘤,做了很多工作,包括组化,背景病变,病史资料,最后才是倾向于第1诊断是恶性叶状肿瘤。
所以疑难病例,没有诊断思路,就是通过观察整理线索,推导去验证,就像破案的过程一样,证明一个人有罪,不能一条就定罪。作案时间、作案动机,作案的可行性都得论证了,才能给他定罪,证据不止一条,在搜集证据的时候,还得发现矛盾点,这个病人最初的TRPS1和GATA3的矛盾性就是矛盾点,最后不可能所有的问题都精确诊断,尤其是粗针活检,但是通过一系列的竭尽所能的工作,尽量缩小包围圈。
其实在乳腺里误诊为癌的机会真的不多,
第一种是最要命,不是癌的诊断成癌,
所以这一类病变最主要的除了熟悉诊断标准形态之外,首先要想到疾病的复杂性,要怀着敬畏之心,然后你只要想到了去做一组肌上皮,基本上都能鉴别。而且粗针活检,有机会做。最后一种很难,因为少见又疑难又是穿刺活检,就是培养一种工作模式,探案式的工作模式,把所有能搜到的资料信息搜出来,要主动问病人问临床,看标本,缩小包围圈,没有捷径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