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笔记】子宫内膜样癌诊断病理学进展(四)NSMP组

百科   2024-12-21 07:00   陕西  
笔记由作者根据刘从容老师的《子宫内膜癌诊断病理学进展讲课内容所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只用于学习!

在国内大部分病理科基本上NSMP能占到70%左右,这个垃圾框是非常让人心忧的。对这70%当中其中一个特别重要就是一定要做雌孕激素的检测因为很多患者得了内膜癌,还要生育要做孕激素的治疗,同样的孕激素治疗MMRd组,只有大概40%左右的有反应,NSMP组高达80%

不能说不做分子分型,单独高中低分化,那不行,因为低的话完全是可以POLE亚型,预后非常好,甚至有脉管瘤栓了,都不用害怕,二期以前的POLE全部是组,啥也不用做。做完手术放化疗都不用做,说明低分化单独使用不靠谱。

NSMP组,结合他的分化雌激素孕激素的表达,很有分流作用的

无论是TCGA还是WHO这两条线都分的特别好,这两条线始终交叉。TCGA就交织在一起,WHO也很难分得出来。对于MMRd组和NSMP组,临床研究似乎无一例外都支持MMRd不好,年龄大,更容易出现脉管瘤栓,但是一定要知道临床病理参数和真正的临床预后不是一个概念。当真正去看临床预后的时候,发现二者之间并没有显著性差异。

分期了,还出现瘤栓,居然不一定预后差,需要从新的维度去审视分子分型时,肿瘤的预后,到底是这个仗谁能打赢?除了肿瘤,还有宿主本身。同样一个癌宿主的免疫反应将决定胜负。也就是说会不会发大水,除了水位的高低,更重要的是堤坝而这个问题实际上根本就是没有纳入。那个时候就局限性,只是看到肿瘤本身,而现在肿瘤微环境TME检测风起云涌

比较著名的就分出4个亚型免疫富集-纤维化、免疫富集-非纤维化(肿瘤负荷高)、纤维型、免疫耗竭型。免疫富集-非纤维化,机体大量的NK细胞为主的免疫细胞去捕杀它,这就是为什么说POLE有瘤栓也不用怕,因为他活不了我们的细胞在里面会查到他,他也跑不出去,因为免疫细胞组织都不让他走。

有相当一部分也符合这个亚型MMRd亚型可能会有大量的免疫细胞,但是纤维化型里面有恶肿瘤相关性的纤维母细胞激活它的预后就明显不一样了。

NSMP经常是混合体。高拷贝型基本上不太容易看到淋巴细胞,往往是拷贝数特别高,变异的。

跟免疫微环境再对应一下,就明白不是说有大量的淋巴细胞,或者看到瘤栓,就一定预后差,不要忘了看抵抗能力怎么样,这样才是高维度全方位的,

要特别强调内膜样亚型不说浆液性,其实都知道子宫和卵巢同步性的浆液性肿瘤,统称为盆腔高级别浆液性癌,只有学术意义,它的数字是一样的,临床转归是一样的,化疗方案是一样的,没有太大的这个差异

真正给病理医生造成困惑,是经常被妇瘤医生逼问的是子宫和卵巢,到底是哪个来源的?各自独立发的因为临床分期就不同了假如被判定为是各自发,临床分期要两个一起,按照指南是可以不进行治疗的。如果都是高分化的,一个转移到一个在临床就可以分为三期,三期是一定要上化疗,哪怕都是高分化

在分析肿瘤的时候,一定要知道所谓的损耗,不是指的是一定是同时发生,而是指的在临床上同时被呈现但并不一定意味着同时发生,到底是怎么发生的,一直是个谜。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会发现经常是5个指标,符合3个指标,不知道应该如何放。

突变频率分析诞生以后,这个问题基本已经解决,要去看突变频率,比如选取一系列子宫动脉当中特别常见的高频的突变基因,分为几组去看。纯粹卵巢的灰色的纯粹子宫体发生的是蓝色的。然后找了一组同步性的红色,看红色的基因突变跟谁更像?基本上红色跟蓝色完全重叠,他就是相互重叠,灰色跟卵巢的内膜基本上分得很开,说明从突变频率上来讲,他跟体的内膜样癌更为近所以这是一个特别有力的证据,同步性的内膜样癌绝大部分是来自于宫,而不是来自于卵巢。

还有人在做共享突变,另外一个视角,就是这个灶都做完以后子宫的做一做,看看他们共享多少突变。在这些共享突变当中,有多少是真正的致癌性真正的肿瘤驱动性几乎有一半是肿瘤驱动性的。就说明了从子宫这个部位,由于这些癌驱动性的,至少两个以上的驱动突变被裹挟出来,带出来以后保证他能够在卵巢这个部位生存下来。继发的演变出更多的突变了。

同时特别告诫大家,以前我们太相信这双眼睛,经常这双眼睛会骗了你,比如同步性癌,它在子宫是内膜样,在卵巢有了粘液分化,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同步性的具有内膜样癌,或者说非专业性的分化组织亚型不一样,它的基因测序出来往往是一样的就像哥俩之间天壤之别,一个是学霸,一个学渣,可不可以,当然可以,但是不能说学霸学渣哥俩就不是亲兄弟,看基因图谱。所以在子宫这看见内膜样癌,在卵巢看见透明细胞癌,说他俩一定是不搭,一定要做基因分析才有话语权,否则不能单纯根据组织亚型不一样,就贸然说它一定不是一个来源。

转移的预后不见得都差风险分层有一个很好的理论基础,转移有不同的模式

1)侵袭性转移,通过多步骤经过复杂的基因变异,是高危型,这是惯常理解的转移性的肿瘤

2)经输卵管惰性转移:生殖系统跟别的脏器不一样,是有地道的,就是输卵管,从宫颈可以沿着爬一直爬。肿瘤可以通过输卵管溜达溜达卵巢侵袭性是通过脉管转移经过若干的演化获得高级别的行为而这个就自家有个地道溜达溜达就过来。所以这两种癌的恶性当然不一样。

21年的ESGO就根据这些相关的指南已经提出来了,只要子宫卵巢上面有内异症,就一定是卵巢原发的,也就是说同步性的内膜卵巢内膜样癌就一定卵巢原发的,这个说法是不对的

核心条件,因为当年没有二代测序,只能那样去推断。现在的核心指标已经不管有没有遗传综合征,都要做二次比对,去看一看到底是怎么克隆,同时更好的保证患者的安全

他特别加了卵巢上这个部位的肿瘤一定只能是a,所以当真正符合低危组的风险分组更严格一点。为了保证不要延误治疗,如果真是低危组,建议1不要化疗,没有意义2认为淋巴结不太能够获益。

在同步性的内膜样癌当中,一定要关注1/4都是MMRd亚型,一般来讲MMRd,现在中国人当中普通的子宫内膜当中只占百分之十几,在这一组病人当中能占到20%在同步性内膜癌当中就是单一,发生在子宫这个部位原因就是能不能在卵巢种植下活下来跟它的基因表型有一定相关性,这就需要进一步去理解卵巢免疫微环境等等。所以同步性内膜样癌,请务必要完善子宫内膜癌分型,尤其是遗传肿瘤综合征

1)要清楚这两个分型体系本质有什么区别

2)关于多重分,理解谁是passenger,谁是driver

3)MMRd当中,PCR MSI免疫组化到底谁更好,什么情况下相信谁有什么样的优化的临床组合是最合适的,NGS到底可靠不可靠。

林奇综合征的筛查意义,MLH1-met这一组当中的预后差异。

4)p53abn一定要知道p53的免疫组化判断是需要病理医生,要深刻理解,准确判要知道只有90%的准确率不行的话,赶紧NGS

5)NGS也不是金指标,也要相信有的时候有比他靠谱的

6)关于克隆性的问题,一定要认识清楚。

7NSMP这个垃圾桶毫无疑问就是分层,如何分层,众说不一,但是如果ERPR加上高中低分化可能很好分容易符合经典的理解了,需要进一步认证

8免疫微环境的认知不要光简单地看肿瘤分子分型仅仅是表现肿瘤的一个方面,要加深对免疫微环境的认识,空间转录组学已经风起云涌,包括多种免疫染色,会很快走入理科的一线。如果什么都不看,光看形态,就是降维打击。

9二维世界和三维世界是无法对等的,希望能够加强新技术的掌握。从二维上升到三维,看到的疾病是迥然不同的。

10子宫和卵巢同时内膜癌一定是同步发生吗?到底是各自独立发生,还是转移?目前国际上报道几乎99%以上。都是转移只有极个别,所以转移不见得都是高风险风险分组的原则现在若干文献都公布了,要深刻地去解读

11关注这一组病例当中MMRd和遗传综合征的比例比较高,要把它一竿子戳到底,给人家玩单分型,甚至把家族史的问题指出,这些都是病理医生应该做的。

团团的柳暗花明
病理读书笔记及日常心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