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是诊断的依据!
1 男,63岁,胃部不适伴消化不良8年,伴贫血,胃镜检查显示胃窦部肿瘤,行胃大部切除术,胃体部病检切片如下图,
胃黏膜下是粘膜肌层至粘膜下层,可见大量的淋巴细胞,
反过来看图片,像胃体的结构,胃体的腺体很有特点,表面小凹上皮,下面应该壁细胞很多,这里几乎没有壁细胞,很少,有点像胃窦上皮,胃窦上皮没有壁细胞。
胃体取的像胃窦,又不是胃窦,因为胃窦下有黏液腺体,这里没有,有大量淋巴细胞,其实就是自身免疫性胃炎,正是因为有了壁细胞抗体,把壁细胞全部破坏了,而且淋巴细胞非常多浸润在这里面,变成现在黏膜的样子,它的壁细胞长期失去,患者往往有12因子的抗体,所以12因子也是缺少的,导致患者贫血,解释了长期胃部不适、贫血症状,
壁细胞被破坏减少,分泌胃酸减少,反馈到胃窦上皮内的内分泌细胞,分泌胃泌素的G细胞,G细胞分泌增多,分泌胃泌素,让壁细胞增生,但是根本没有那么多壁细胞,所以就反馈不停的G细胞分泌胃泌素,胃泌素刺激上皮内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增生。故可以标记出神经内分泌标志物阳性的细胞。
这里有个团,其实就是团状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增生,作为神经内分泌标记SyN、CgA都可以,能够证实是自身免疫性胃炎。
连着6个以上的神经内分泌细胞是增生,因为一般是散在上皮之间,增生、壁细胞缺失、淋巴细胞浸润等等,就可以证实是自身免疫性胃炎了。
胃窦部发生的肿瘤就是神经内分泌肿瘤,也就是类癌,胃类癌大部分是分泌胃泌素的类癌,
发生于胃的类癌分三类,第1类是1型类癌,和自身免疫性胃炎相关;第2类是多发神经内分泌综合征相关的;3型神经内分泌肿瘤,是散发的,和这两个综合征都没关系,预后最差,发生肝转移的几率最高。
2 22 岁,男,发现甲状腺肿物2月,手术切除病检。
可见筛状、桑葚状结构。
有很典型的甲状腺癌的筛状和桑葚状形态,就是筛状桑葚状甲状腺癌(CMTC)。是乳头状癌的亚型,具有特殊的临床意义,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一起发生或散发,有APC因胚系突变,患者常有大量肠息肉,很年轻时候就出现,逐渐发生癌变,
所以甲状腺肿瘤出现早期肠道症状,见到它的时候要想到FAP的可能,让患者去查胃肠镜是不是有很多息肉。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这个综合征是APC基因突变,主要引起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异常导致β-catenin不能够被降解,最终进入到细胞核中,发挥一系列的促进增殖作用。
所以β-catenin在胞浆或者胞核当中,而不在胞膜上表达,染β-catenin解决了问题。
3 59岁,男性,肛瘘手术,住院期间发现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5.5cm),无其他临床病史,淋巴结活检。
筛状、实性排列,
形态筛状,实性排列,大片的肿瘤细胞,是腺癌,平时见到的肠癌、肺癌、乳腺癌、胃癌、膀胱癌等等各种各样的癌的结构就是这样的,转移癌一般都是小的腺体样,间质中浸润小腺体,或者巢团细胞浸润,几乎没有排列成像这样实性的大片状,只有一种癌会成这样,就是前列腺癌。
如果是转移,见到成片的肿瘤细胞,而不是小腺浸润、小巢状浸润的浸润几乎都是前列腺癌,
免疫组化证实,PSA、PSMA。
4 男,63岁,前列腺穿刺标本,图片显示病变部位。
穿刺,密集的小腺体也是诊断前列腺癌的重要指标,
细胞核大、密集的小腺体出现和诊断前列腺癌应该没什么大问题,从低倍下基本上可以做出诊断,但是里面出现了很多胞浆很红的细胞,所谓的吞噬细胞样,像肠道的潘氏细胞非常红,
所谓的伴有潘氏细胞样的前列腺癌并不是潘氏细胞,是一种神经内分泌细胞,做神经内分泌标志CD56、SyN和CgA都可能会阳性,是神经内分泌肿瘤
一些前列腺癌,对雄激素拮抗剂很敏感,一般低级别的就直接雄激素拮抗剂治疗,不一定手术,这些患者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再次去活检,变成神经内分泌肿瘤了,原来的前列腺癌腺癌成分不见,成神经内分泌肿瘤。
这些神经内分泌肿瘤细胞,对于雄激素拮抗剂的治疗并不是很敏感,而敏感的是前列腺癌腺体细胞被抑制住了,但是神经内分泌肿瘤细胞并没有被抑制,逐渐生长,成为肿瘤克隆了,逐渐扩张,使得它成为主要成分。
5 女,43岁,左乳包块,切除包块。
实性大巢分布,有点筛状的意思。
另一张,腺样结构,可见大量分泌空泡,
空泡非常多,
分泌空泡很典型,出现筛状结构,分泌空泡,分泌性癌是乳腺癌当中的特殊类型癌,肿瘤细胞S-100强阳性,有特殊的基因改变,一般伴有ETV6、NTRK3 基因融合,可用FISH、反转录PCR、NGS检测,属于非常惰性的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