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浆膜腔积液原发性恶性肿瘤特点:
1 大体观形态特点:
1)浆膜腔积液的原发性肿瘤主要是恶性间皮瘤,不常见,远低于继发肿瘤。
2)良性间皮瘤生长局限,包膜完整,很少引起积液。
3)最常见的原发部位为胸膜,其次为腹膜,偶见心包膜,原发性间皮瘤也偶发于疝囊和睾丸鞘膜,原发于卵巢表面的间皮瘤亦有报道。
4)恶性间皮瘤所致胸水,因含有高浓度的透明质酸而呈黏性。
良性间皮瘤几乎不引起积液。
恶性性间皮瘤胸水的特点是粘性比较高。
2 分类特点:
1)对原发性间皮瘤的诊断要结合细胞学形态、病史(胸膜结节、石棉接触史,但胸腔积液中几乎见不到石棉小体,胸腔积液是最早症状之一),并辅以免疫细胞化学染色。
2)恶性间皮瘤(上皮型)(上皮样型、蜕膜型、管状乳头型、小细胞型、微小包囊型、多形型)细胞呈乳头状或腺样结构,瘤细胞胞质多少不等,常有小空泡,细胞核增大深染,核仁明显。
3)恶性间皮瘤(肉瘤型)肿瘤细胞常常散在,常呈梭形或奇形怪状的肉瘤细胞。
4)恶性间皮瘤(混合型)在同一病例内具有上皮型和纤维型两种细胞特征。
5)上皮型恶性间皮瘤引起积液最常见,因此细胞学的检查主要是识别积液中上皮型恶性间皮瘤 。
3 细胞学特点:
1)大量增生活跃的间皮细胞,细胞丰富,单个散在或成团,具有花边样的立体球状,乳头状或假腺泡样结构。
2)具有间皮细胞的基本特征,可见“开窗”。比正常间皮细胞大,核圆形、卵圆形及不规则形,可见双核及多核,核居中,核染色质粗,形状不规则,分布不均。
3)胞质丰富,核仁大而明显,有核分裂,可见胞质空泡,核质比可正常,可有微绒毛,核周胞质深染,外缘胞质浅染,胞界模糊,背景可见淋巴细胞。
4)可见“核抱核”或“核裹核”,即所谓“细胞封入”(恶性特点)。
大量
高倍镜下,像花边样的结构,中间有一些缝隙,即边窗现象。
巴氏染色,可见明显的微绒毛,边窗,裙边,细胞之间有开窗,很小的缝隙,细胞形态与正常间皮细胞差异不大,
球团样细胞,和腺癌难区分,这是一种肿瘤性的病变。
一圈微绒毛,中间有缝隙,开窗现象,这是它的一个特点。有时候中间有腺管结构,和腺癌就很难鉴别,但是从细胞边缘来看,是有间皮细胞的一些特点,有助于诊断。
凹凸不平的边缘,可以看到砂砾体,有腺样结构,边窗的特点。这种情况下在实际工作中一定要做一些工作。
黄箭头指的是边窗现象,蓝箭头指的是周边的微绒毛,这是有助于间皮来源的特点。
红箭头指的是封入细胞,一个肿瘤细胞被另一个肿瘤细胞包裹进去了,就是封入细胞。
恶性间皮瘤细胞数比较多,三维结构比较明显,巨细胞、多核细胞可见,可见边缘的微绒毛,核增大和多形性明显一些,这是它的特点。
免疫组化可以用P53、EMA、CD146、GLUT-1、IPM3、Desmin,
是不是间皮瘤,可以加Demin,用最小的指标来诊断是间皮瘤还是间皮增生,是一个很好的抗体。
腺癌,多种细胞成分混合,腺管结构和乳头状结构,立体感比较强,界线比较清楚。细胞形态立体感强,胞浆厚实,胞界清楚,密度比较低,常见空泡。
间皮瘤,边界不是特别清楚,细胞体积比较大,边界不清,胞质空泡并不是很小,并不多见。
腺癌花边现象少见,间皮瘤比较多见。
病例1 女性,70岁,胸水,胸闷2年余,确诊胸膜间皮瘤1月余。
HE染色,细胞拥挤重叠,胞浆模糊,细胞增生活跃,量比较多。
高倍,花边样、裙边样细胞,细胞边界不清楚,
细胞蜡块,有腺管结构,大量的巢团结构,
高倍镜下,细胞形态和散在的间皮差异不大,
腺管外面的细胞,有裙边样结构,微绒毛,细胞形态和散在的间皮细胞差异不大,
CK7阳性是真正增生的间皮细胞,CK20是阴性,
TTF1阴性,排除了肺腺癌,
CK5/6阳性,D2-40阳性,说明是间皮来源的。
GLUT-1阳性,Desmin真正的间皮是阳性,肿瘤性病变是阴性的。
CR阳性,CD163阳的是组织细胞,两者阳的不是一种细胞。
CD146少量细胞弱阳,IMP3弱一点。
Ki-67不高。
诊断是原发性的恶性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