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家学说•扶阳 | 颈后部出汗案

文摘   2024-09-26 09:18   山西  







颈后出汗案

病史简述 

患者钱*,女,43岁。首诊日期:2021年10月6日

主诉:颈后出汗近一年。

现病史: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颈后部出汗,随身带手巾擦汗,给生活和工作带来不便,无身体其它不适。每年体检,也无明显异常指标。

刻下:后脑勺近风府风池穴处,头发潮湿,面积约6cm*10cm,舌质淡胖,苔白微腻,中后略黄。脉象偏沉。双手只有两拇指有“小太阳”。

既往史无。

辅助检查:无。

初   诊 

诊断
西医诊断:出汗异常,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中医诊断:太阳病少阳病督脉病(足太阳膀胱经气化不利)         

治疗温阳化气行水

针刺足太阳经风池、颈夹脊C5/6/7,艾灸督脉、带脉。

每天治疗一次,连续五次。

次日二诊诉出汗明显减少,三诊诉几乎没有出汗,摸头发,无明显差别。四诊摸脉,右寸略弦,有紧张情绪,改太冲、足三里、三阴交、右外关。五诊巩固治疗同前。五天五次治疗,患者对疗效满意而结束。

按   语 

笔者曾阅读过某名老中医医案,讲头汗出异常,运用中药治疗,想着既然中药内治可以,那么针灸外治也一样可以解决。因为中药内治要求理、法、方、药,针灸外治强调理、法、经、穴。二者辨证的方法、诊断、认识到的病理过程和治法治则是一致的。

辨证思路:人的身体正常出汗功能是通过玄府(毛孔)排出汗液实现的,以遍身微微出汗为佳。古人讲“阳加于阴谓之汗”。局部出汗往往意味着身体病变,比如湿热病“但头汗出,汗出剂颈而还”。本案中患者出汗异常,给生活和工作带来不便,前来诊断求治,说明就是病态,需要医生干预。

病位所在的后头部正在督脉、足太阳、足少阳、阳维、阳跷。 局部分布几个主要穴位,如风府、风池等。从经络辨证来说,风池穴在足少阳胆经上,为足少阳、阳维之会,交接这两经;风府为督脉穴位,为督脉和阳维之会,交接两经。经络不通,气化不利,则表现为局部津液不能气化,漏出体表,表现为头发潮湿。

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阳气。阳跷脉和阳维脉均循行于头部,且《难经·二十九难》“阳维为病苦寒热”。《针灸大成》所载八脉八穴,外关通于阳维经,阳维与少阳三焦经相通,三焦为孤腑,为人体气道、谷道、液道。奇经八脉不仅对十二经脉有沟通和联络作用(交会各经),还起着统率主导作用(如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阳气),渗灌、调节作用(奇经起调节和溢蓄作用)。现在阳气不足,津液不能气化,直接出于体表,阳虚漏汗。故治疗时,直取病所,取颈夹脊穴位、风池穴。艾灸具有温散寒邪、温通经络等作用,灸盒放在督脉的腰阳关,这个穴位同时也管带脉,人体比较好吸收能量。

治疗效果很好,二诊即诉出汗明显减少,三诊时,头发已经干了,不潮湿。后面四诊五诊即更换穴位,疏调经络,调理体质。

从六经辨证分析,太阳经主一身之表,为寒水之经,需要少阴经的热气蒸腾气化;足少阴肾经通督脉,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阳气。《镜心斋校注伤寒论》第55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难以屈伸,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故我们常规按六经辨证为太阳病,用桂枝加附子汤。

国医大师熊继柏也有类似医案:

【摘要】中医诊断是阳虚漏汗,辨证:口不渴,人怕冷,小便不黄。”舌苔薄白,脉细。处方: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疗效:一周痊愈。

【诊疗经过】

笔者诊所以针灸为主,但和中药治疗效果是一样的,所以结合外治疗法效果是很好的,大家可以尝试针刺、艾灸等多种治法。

END

医案整理:蔡作英、龚林义 

本医案仅限太湖学员交流学习使用)

 关注各家学说公众号,获得更多精彩

推荐阅读:

吴门温病学:重构中医温病学术体系

六合温病之气短病案

六合温病之双下肢湿疹病案

医案 · 目录

上一篇:六合精英·和法秘传/慢性咽炎案


吴门各家学说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知其源流,和以圣度,中正观天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