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史简述
患者女,27岁,首诊:2023年7月19日。
主诉:反复畏寒4月余。
现病史:畏寒4月,起因不明,至今年5月仍觉冷,汗出更冷,天热易中暑,身倦欲吐,进出冷的空调房易头晕。
刻下:肩颈酸痛,口干频饮不解,末次月经6月22日,月经量少,色暗,被吵醒后睡眠不佳,身倦,唇口干,口腔溃疡,二便正常,舌淡红、舌尖剥苔、舌中后部白,脉细。
诊断及治疗
1.诊断
(1)西医诊断:怕冷症(原因不明)
(2)中医诊断:畏寒(太少两感 阴阳两虚)
2.治疗
(1)治则治法:温阳养阴,阴阳并进
(2)处方:加味葛根汤加减
葛根汤6 附子0.3 生地3 淡竹叶3
单位g,中药配方,日一剂,分3次服用,7剂。
【二诊】2023.7.28 畏寒已大减,已无口腔溃疡,仍有肩颈僵,末次月经7月20日,调整处方如下:
葛根汤6 附子0.3 生地3 淡竹叶3 薏苡仁3
单位g,中药配方,日一剂,分3次服用,7剂。
【三诊】仍伴身倦,调整处方:加味葛根汤合八味回阳饮
处方:葛根汤6 附子0.3 生地3 仙鹤草3 薏苡仁3 淫羊藿1
单位g,中药配方,日一剂,分3次服用,7剂。
处方思路
1,症状:畏寒:常见于太阳,少阳阳气郁闭,太阴病,少阴病或厥阴病。患者畏寒,伴肩颈酸痛,为表证属太阳;且脉细,故不在三阳,排除少阳阳郁证;脉细为阴细,加上舌淡,属三阴的少阴证,故为太少两感,处方选用加味葛根汤打底。(太阴多背寒如巴掌大,但太阴之扶阳需分清虚与寒,虚是气虚,寒是阳虚:太阴气虚用桂枝汤,夹饮用五苓散;太阴阳虚选理中汤,夹饮是苓甘姜辛味夏仁汤,虚与寒要区别开来。)天热易中暑,身倦,欲吐:属太阴,用清暑益气汤;身倦是中枢神经兴奋度不够,儿茶酚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分泌不足,麻黄拟肾上腺素,兴奋神经,急温之,针对畏寒、身倦见效快。汗出更冷:“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舌尖剥脱,口糜:虚火上炎,淡竹叶清心引热下行,葛根加竹叶,还有竹叶汤的构架。口干频饮难解:是湿阻,渴是少阴不化津。
2,脉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病发于三阳;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病发于三阴。患者脉细属少阴。
3,治疗:阴阳两虚:附子与生地的比例应为1:8,但考虑到正值夏季,又伴有口腔溃疡,故附子的剂量再减,以阴阳并进;三阴递进:若此处方再加上当归,就有当归四逆汤的构架,进入厥阴了,理中汤(太阴)→附子理中汤(少阴)→丁附理中汤(厥阴) ;桂枝汤(太阴)→加味葛根汤(少阴)→当归四逆汤、温经汤(厥阴),但患者临床厥阴症状少,故从少阴论治。
心得体会
一、患者怕冷用加味葛根汤,口糜用竹叶汤,三诊身倦合用八味回阳饮,是因病机相同,针对不同症状选方用药需有针对性。太少两感是太阳病合病少阴病,太阳表证是胸腹腔以外,表证可以是外感,也可以是内伤,如水肿,鼻过敏、哮喘、湿疹、荨麻疹,乳腺增生、疮疡,脊椎病,关节病等。外感:麻附甘汤是二、三日无里证;或反发热,疼痛用麻附辛汤。水肿:眼皮肿的越婢加朮附汤、大青龙加朮附汤。鼻过敏:加味麻附辛汤合鼻渊汤,清涕不止,苍耳子加半夏干姜人参丸。哮喘:射干麻黄汤合真武汤。湿疹、荨麻疹:加味麻附辛+过敏煎+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乳腺增生,疮疡(贴骨疽、阴疽):阳和汤(肉桂换附子) 。脊椎病:加味葛根汤。关节病,如类风湿:桂枝芍药知母汤。急温之后,要缓补之,加地黄、鹿角霜、淫羊藿等。
二、太湖治病的第一大特点就是直取其病,随证加减。病可以是西医的病机,也可以是六经为病。所以把太少两感当成是直取其病的“病”,核心配伍就是麻附甘(辛)汤,而六经的随证加减有:
太阳:若有脊椎不舒,加葛根→加味葛根汤。
少阳:加黄芩,→加味麻附辛汤,再加伏寒的细辛,伏风的独活,就是三黄汤,先有寒加附子,也是验方的四加麻黄附子细辛汤(仲景原方),等于是三黄加附子汤。
阳明:若炎症明显加石膏→越婢加朮附汤;大青龙加朮附汤;白虎加桂枝汤(其脉如平)。
太阴:阳不离气,气不离阳,加黄芪→乌头汤,也是验方麻黄附子芍药汤的架子。黄芪与麻黄一收一散,乌头芍药一热一寒。麻黄附子芍药汤=乌头汤。
少阴:加生地,→阳和汤(缓则补之)。若身倦严重,加仙鹤草、淫羊藿、升麻→八味回阳饮。
厥阴:合南星,→星附汤。
另外,桂枝类方的紫石寒食散也属太少两感的方。
三、太少两感是临床上常见的病,所以把太少两感看作是直取其病的“病”,再根据不同的症状,进行六经辨证,随证加减,选出有针对性的方药,那选出来的方药,都围绕着“病”这个点,如绑粽子的线头,一提起来,一条条的直线连结一粒粒的粽子,泾渭分明,如同在自己脑中建立的诊疗思路路径一样分明,所以谨守“直取其病,随证加减”!
班群讨论节选
医案整理编辑:周莉蕙、杜小倩
本医案仅限太湖学员交流学习使用
关注各家学说公众号,获得更多精彩
推荐阅读:
医案 · 目录
上一篇:六合医学一统之腹痛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