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湖水平

文摘   2024-10-16 17:45   江苏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是一首干谒诗,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求职诗。孟浩然一生都没有当上个芝麻绿豆官;而这首求官的五言律诗,却传遍天下。
这首求职诗并不是赤裸裸地说,张丞相啊,帮我引荐一下,请皇上赐给我一个官职吧。表面上看,写的是“望洞庭湖”的观感,是山水诗,游览诗。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时值八月,洞庭湖湖水上涨,与岸齐平,浩渺的湖水与天空连成了一体。
涵:含,包含。混:连成一体。虚、太清:均指天空。古人认为天上是一片虚空,天地开辟,清轻之物,上浮为天,所以称为虚、太清。“涵虚”与“混太清”意思相同。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广大的云梦泽上烟云蒸腾,洞庭湖的波浪撼动着岳阳城。
云梦泽:指长江南北广大的泽国湿地。岳阳城:洞庭湖边一座著名的文化古城。
首联和颔联,都是描写“望洞庭湖”所见到的景象。视野之内,是以洞庭湖为中心的大片泽国,千百年来其面貌变动很大,如今读此,只需留下“洞庭湖烟波浩淼”的印象就可以了。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楼”,写湖水声势,大气磅礴,灵动飞扬,令人心胸开张。一个“蒸”字、一个“撼”字,笔力千钧,美不胜收。古来许多诗家,对这两句赞不绝口。有人甚至说它可以与杜甫媲美,吹得过头了。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我多想横渡洞庭湖,却苦于没有舟楫,实现不了心中的愿望。我不禁联想到,不才本应为朝廷和民众贡献力量,而现在呢,却是饱食终日、无所事事。面对当今英明神圣的皇帝,以及清明强盛的时代,我真感到羞愧和耻辱。
济:渡也。有的版本干脆写作“欲渡”。舟楫(jí):船和桨,泛指渡水的工具。端居:轻松悠闲地过日子。圣明:神圣的皇帝、清明的时代,是对皇帝的赞美。耻:羞愧,耻辱,以端居为耻。明明是因为屡试不第而心怀不满,却要说成躬逢盛世、无所作为、轻松悠闲、而心怀羞耻之感。这样曲意表达,巧为掩饰,是古人盛赞孟浩然的一个话头。
想要当官、请人援手,这个意思在颈联其实已经表达清楚了。但是诗人感到还不够,于是在尾联中,反复申述,又换了一个表达的角度。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我坐在岸边,看着别人垂钓,徒然怀有羡鱼之情。
这里化用了一个典故:“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与其站在水边艳羡钓鱼的人,不如回家去编结渔网。意思是说,与其羡慕人家做官,不如求个一官半职。垂钓者:比喻执政的人,指张九龄,他当时是丞相。
张九龄没有满足他。出了个意外。唐玄宗在王维的衙署遇见孟浩然,孟浩然献上了一首诗,有“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两句。玄宗生气地说:“卿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遂把他放归襄阳。在这种情况下,谁还敢再向皇帝举荐他?后来张九龄被贬为荆州长史,曾邀请孟浩然到幕府来,他自己上了几天班却辞职隐居去了。
关于这首诗的评价,过去很多人称赞两点:一是求官不直说,运用比兴手法,曲意表达;二是颔联描写洞庭湖,视野宽阔,气势雄伟。也有人说它有两大缺点:一是前重后轻,“前半何等气势,后半何其卑弱。”二是求人援手之意,颈联二句已经表达满足,尾联啰嗦多余,堪称“蛇足”。是非长短,独立思考吧。  



本诗一开头就不露痕迹地化用了前人成句。南朝梁文学家丘迟《与陈伯之书》中有名句:“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后代文人常引用或化用它们来表现江南春光。本诗化用时,内容略加扩展,句式也作了一些变化。把“杂花生树”变成“花开红树”;“群莺乱飞”变成“乱莺啼”、“白鹭飞”;“江南草长”变成“草长平湖”。长:读上声。




王老师说美文
这里所谓“美文”主要指诗词,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集中代表,是中国语言文学百花园中最为绚丽的花朵。我们过去读得匆忙,现在来这个栏目里悠悠地品味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