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
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我有个孙女叫棠棠,出生之前就拟好了命名的方案:若是男孩,就叫堂堂,堂堂正正之意;若是女孩,就叫棠棠,娇媚的海棠也。我甚爱苏东坡的这首28字海棠诗,觉得可谓同调。
东风袅袅泛崇光
在轻柔拂煦的春风里,透着海棠娇媚的光泽。
袅袅(niǎo):烟气盘旋浮动的样子。泛:透出,弥漫。崇光:高贵华美的光泽,这里指海棠花的光泽。有人解为增长着的春光,不是单指海棠。
香雾空蒙月转廊
朦胧的月光与海棠花那清幽的香气一道,呈现出一派迷离空幻的景象。月光在回廊上移动,回廊的光线明暗随之变动。
香雾:海棠花香与朦胧月光合成的雾气。空蒙:亦作空濛。月转廊:月光在回廊上移动。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我只怕回廊变暗,海棠会以为夜色已深,不知不觉沉沉睡去。我便点燃高高的蜡烛,来照亮海棠仙子的美艳姿容。
本诗题为《海棠》,海棠是歌咏的中心对象。第一二句粗看似乎只是环境描写,没有写到海棠;其实不然,在袅袅春风里,是“泛”出海棠的崇光的;朦胧月光中,雾气是掺合了海棠的幽香的。第三四句突发奇想,以为花会睡去,所以点燃高烛,来照耀海棠仙子的红妆。由此可见诗人爱花、恋花,达到何等痴迷的程度。海棠的形象也从而达到暄人眼目、动人心魄的程度。不少前人评为“造语之奇,构思之巧”,我们可以说诗人获得了“灵感”。
我以为欣赏这首《海棠》诗,语言解说到此可以结束。欣赏者不妨沉浸于此诗的意境中,让自己的灵魂接受一番熏陶。
历来的解说,往往夹杂以下一些资料,好心丰富解说内容,实际上给我们带来了干扰。我想多说几句,加以排除。
苏东坡贬谪黄州期间写过一首28句的七言古诗,有个叙事性的长标题:《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东坡却视为知己,在这首古诗中抒发了“幽独”的情怀。我们今天选读七绝《海棠》诗时,有人便努力在其中寻找“幽独”的痕迹,结果使对海棠的欣赏蒙上了阴影,染上了尘垢。其实,就是在谪居黄州的那五个年头,苏东坡创作了那么多光辉的诗文篇章,其思想的高度、艺术的成就、诗人的情绪和境界,千差万别,绝非一顶小小的“幽独”帽子所能笼罩的。同样是歌咏海棠花,这首28字的《海棠》诗,所塑造的海棠高洁美丽的形象,所表达的诗人纯洁细腻的情怀,毫无“幽独”之感,是那首28句的古诗,远远不能相比的。这首七绝《海棠》诗,可以比喻作暗夜中的一缕光明,夜空中的一颗明星。
后两句诗灵感喷发,十分精彩。有人津津乐道说,其中运用了两个典故。
一个典故是“花睡去”,叫“事典”。《明皇杂录》记载唐明皇登沉香亭,召见杨贵妃,而她酒醉未醒,鬓乱钗横。明皇笑道:“岂是妃子醉耶?直海棠睡未足耳!”我认为,引用这个典故可以叫做“乱典”,它既不能给海棠花增添什么光彩,又不能给苏东坡戴上什么高尚的光环。
另一个典故是“烧高烛”,叫“语典”。李商隐《花下醉》有句:“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秉烛赏花,用语则同;而气氛情调,则绝不相同。可以说,前李后苏,毫不相干。
典故是把双刃剑。如果用得好,可以扫除障碍,丰富色彩;但是典故也会造成几种情绪之间的渗透和叠加,给理解诗词带来干扰,甚至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