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五竹枝词原为四川东部的民歌调子。
“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作为革新的骨干分子,在20多年间先后被贬到朗州(湖南常德)、连州(广东连州)、夔州(四川奉节)、和州(安徽和县)等边远州郡,接触了大量民间歌谣。刘禹锡担任夔州刺史期间,依照当地民歌的曲调,先后创作了《竹枝九首》和《竹枝二首》。“杨柳青青江水平”是《竹枝二首》之一,流传最广,最受欢迎。
关于刘禹锡创作《竹枝词》的动机,他自己在序中作了介绍:“余来建平(我初到夔州建平时),里中儿联歌竹枝……含思宛转,有淇澳(qi2yu4,淇水弯曲处)之艳音。昔屈原居沅湘间(以前屈原被流放到沅湘之间),其民迎神,词多鄙陋,乃为作《九歌》,到于今荆楚歌舞之。故余亦作《竹枝》九篇,俾善歌者扬之。”刘禹锡的《竹枝词》是学习屈原,为当时四川民间歌舞所作的新词,既有鲜明的民间歌谣格调,又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还具有文人追求语言精致的优点。
第一句描写一幅诗意的画面,叫做“起兴”。“起兴”手法,被民歌广泛运用。在本诗中,它犹如戏剧舞台的拉开幕布、展示布景。画面是一条春江。春水发生,几乎与江岸齐平。江岸上杨柳青青,细长的柳丝在轻柔的春风中摇曳飘荡。女主人公正在岸边彷徨徘徊。她与一位小伙子约会,她早早地来了。
郎:在这里,是女子对情人的称呼。正当女子心事重重的时刻,传来了小伙子的歌声。歌声是从哪里传来的?“江上”,小伙子乘船而来。唱歌声:一作踏歌声。踏歌,是一种表演形式。李白《赠汪伦》:“忽闻岸上踏歌声。”从本诗的规定场景看,无须描写歌唱的形式,只有“歌声”——那才是女子此时最最需要的东西呀!
听到歌声,女子心中的疑云顿时消散,阳光明媚,回想自己刚才的心事,女子不禁喜从中来:“郎”终于来了。好比“东边日出西边雨”,若是只看下雨,那是没有“晴”的;可若是再看日出呢,那不明明还是有“晴”吗?诗的字面说的是天气,所以必须写作“日”字旁的“晴”。但是读起来,人们听到的是声音,“晴”字就会听成谐音字“情”,竖心旁。而“道是无情还有情”,正是诗人运用“谐音双关”的手法表达的女子的真实情感。“还有情”有的写作“却有情”,意思相同。
“谐音双关”是民歌常用的艺术手法。例如,《子夜夏歌》:“乘月采芙蓉(‘芙蓉’关‘夫容’),夜夜得莲子(‘莲子’关‘怜子’,爱你)。”唐代诗人皇甫松写采莲的女孩隔水向一个男孩抛了一朵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她“羞”什么?因为“莲子”谐音“怜子”,意思是“爱你”。她向男孩子抛掷莲子,从行为艺术角度看,等于向男孩子表白:“我爱你!”
“东边日出西边雨”,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见到的景象,叫“太阳雨”。诗中并不是真的下起了太阳雨。
也许,“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只是“郎”唱的歌词。告诉女子:不要胡思乱想了,我来了。
也许,“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是女子听到“郎”的歌声时,心中泛起的一丝甜蜜,很快浸润了全部身心。
也许,“东边日出西边雨”,是由舞台灯光变幻出来的一个移动布景,在喜悦之中还带有一丝调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