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小诗以其感情的细腻和语言的回环,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
作者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晚唐出色诗人,与杜牧合称“小李杜”(“李杜”指李白、杜甫)。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中,一生很不得意。他的爱情诗特别是“无题诗”写得很有特色。
夜雨有感,写诗寄给北方的亲友。
“北”字曾引起广泛讨论。宋代洪迈的《万首唐人绝句》题作“夜雨寄内”,“内”指妻子。如今各本仍题“夜雨寄北”,“北”指北方的亲友,也可以包括妻子。不过,就诗的内容而言,作“妻子”讲,便情思委曲,缠绵悱恻;作“亲友”讲,未免寡淡纤弱一些。
您问我回家的日期,我现在还没有定下日期。
这是极普通极平淡的一句话,但包含了许多信息:第一,诗人现在是在外地,好久没有回家了。第二,“君”(您)十分关心我回家的日期(归期)。第三,诗人定不下准确的日期(“未有期”)。第四,通过叙写亲友“问”之殷切、而自己“未有期”之遗憾,委婉地表达了对北方亲友的思念,深情而耐人寻味。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相会,到那时,我们共同在西窗前剪烛夜话,互诉相思之情,我一定会回过头来,向你详细描述“巴山夜雨”的情景,倾诉我的思念。
这是想象相会之后的情景。
何当:何时。这里的发问,是表达诗人希望和向往的发问,而且有问无答,流露了一种惆怅、茫然的情绪。共:共同,一块儿。剪西窗烛:在西窗前剪烛夜话。剪烛:点着蜡烛交谈,时间一长,烛芯的灰烬就会融结成小花朵的形状,称烛花;烛花会使蜡烛的光亮暗淡,必须不时地剪去烛花,让蜡烛重新明亮。这里说“剪烛”,实际上就是说“夜话”,亲人相聚后有说不完的情话,从白天说到夜晚。西窗:是习惯用词;至于是西窗还是东窗、南窗,没有特别意义。比如“东窗事发”,不说“西窗事发”;剪烛夜话,要说“西窗”;皆为习惯也。
却话:回叙。以前的事情,一遍又一遍地说,少不了回叙“巴山夜雨”的情景。那时已经打算回家与亲人相聚了,却被一场滂沱秋雨阻断了归程,这是令人难以忘怀的突发事件。诗句要表达这种事件给双方带来的挫折,于是大胆采取了“回环”句式:“巴山夜雨”词语的重复出现,不但不让人感到单调罗嗦,反而实现了时空的变换重叠,把喜悦与寂寥交织在一起,令人荡气回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