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恐思儿泪更多

文摘   文化   2024-07-09 17:30   江苏  




忆母

倪瑞璇


河广难杭莫我过,未知安否近如何?

暗中时滴思亲泪,只恐思儿泪更多。

倪瑞璇(1702—1731),字玉英,清代宿迁人。倪瑞璇从小失去父亲,跟随母亲投靠舅舅,识字、读书, 25岁嫁给睢宁文士徐起泰为继室,不久随丈夫回老家宜兴,30岁病逝。死前亲手烧掉了许多诗稿,残存诗稿200多首,后人辑为《箧存诗稿》。她的诗中有许多批判清政府的内容,民国文人易君左称赞她是“革命诗人”、“民族诗人”。她的代表作,是广为流传的《闻蛙》:“草绿池塘水面宽,终朝阁阁叫平安。无人能脱征徭累,只有蛙声不属官。”

《忆母》是为思念母亲而作,作于宜兴。忆:思念。

宜兴在江苏南部,宿迁在江苏北部,中间隔着一条长江和广袤的田野。

河广难杭莫我过

古人说河广易过,我说河广难过,虽然只有一江之隔,但我不能过江去看望妈妈。

河广:这是一个典故。《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这位作者在黄河北边的卫国,想要到黄河南边的宋国去,却受到隔阻,不能如愿。他说:谁说黄河宽广?一只芦苇编的筏子就可以渡过去;(可是我就偏偏过不了河)。它真正的意思,暗含在转折之后。广:宽。杭:通“航”。莫我过:我不能过江。倪瑞璇对典故进行了改造,“一苇杭之”成了“河广难杭”,黄河宽广,很难渡过。这叫“反用典故,正面表达”。因为是熟悉的典故,改造后,再加上“莫我过”三个字,意思看来有重复,但是强化了表达。再说,这种双重表达运用了并不相同的手法,一是反用典故,一是正面叙述,并不显得罗嗦。这里要特别说明:先秦《诗经》的“一苇杭之”,与流传于南朝梁的“达摩祖师一苇渡江”的神话传说毫无关系,切勿相混。

未知安否近如何

不知道你是否平安、近况如何。这是一般书信的问候语,的确没有更多的个性化内容,倪瑞璇使用这个大白话,容易引起多数读者的共鸣。而且语言啰嗦重复,很像一个女儿的口吻。女儿对老妈的惦念,就是那些平常细碎的话头,愈加见出女儿心思的细腻、真情、实在。

暗中时滴思亲泪,只恐思儿泪更多。

我时常暗暗地流下思亲的泪水,但恐怕妈妈思念孩儿流下的泪水要更多更多。思亲泪:思念母亲流下的泪水。这里的“亲”字,专指母亲。与下句的“思儿泪”相对而言,句中的“儿”字指女儿。思亲泪前有两个词值得注意:一是“暗中”,表示真情不欲示人;一是“时滴”,表示时时落泪,常常落泪。下一句用“只恐”作为过渡,转而从母亲的角度,说母亲思念女儿,眼泪要更多更多。这个对比所包含的内容无限丰富。它表现母女的感情十分深厚;表现母亲对女儿的爱,比山高,比海深;表现女儿对母亲的恩情是感怀在心底的。


这种以对方写己方,即以思念对象来表现思念之情的方法,许多诗人都使用过,差不多可以说已经成为传统。让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倪瑞璇学习前人,用在自己身上,不动声色,亲切细致,恰如其分地表现了一个小女子对母亲的深情怀念。




本诗一开头就不露痕迹地化用了前人成句。南朝梁文学家丘迟《与陈伯之书》中有名句:“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后代文人常引用或化用它们来表现江南春光。本诗化用时,内容略加扩展,句式也作了一些变化。把“杂花生树”变成“花开红树”;“群莺乱飞”变成“乱莺啼”、“白鹭飞”;“江南草长”变成“草长平湖”。长:读上声。


王老师说美文
这里所谓“美文”主要指诗词,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集中代表,是中国语言文学百花园中最为绚丽的花朵。我们过去读得匆忙,现在来这个栏目里悠悠地品味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