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入菜花无处寻

文摘   文化   2024-09-18 17:40   江苏  




宿新市徐公店二首

南宋 杨万里


春光都在柳梢头,拣折长条插酒楼。

便作在家寒食看,村歌社舞更风流。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荫。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这两首诗是一组,杨万里65岁左右被贬出朝廷,担任江东转运副使,兼管淮西和江东军马钱粮,任所在建康(今江苏南京)。他经常在辖地巡察,新市便是途间的一个城镇,镇上有家客栈,是位姓徐的老先生开的,人称徐公店。杨万里这回就在徐公店住宿。

两首诗各自独立。第一首写清明节的乡土风俗。

春光都在柳梢头

春天一切美好的特征都集中到柳树的梢头。

第一句是诗人的神经在颤动。柔软的枝条,嫩绿鹅黄的色调,密密待放的叶苞,都显示着它所感受到的天地阳和、它所蕴蓄着的生命力量。“都在”二字,多么浅近,又多么深刻!

拣折长条插酒楼

挑选一条长长的柳枝,折下来插到酒楼之上,以供随时就近欣赏。

这是紧承第一句而来的自然动作,体现了诗人对于春光的热爱。

便作在家寒食看

这个清明寒食节虽然是在他乡度过,我就权当是在自己的家乡了。

“便作……看”,这是一个口语句式,相当于“看作……”。在家:在自己的家乡。寒食:就是清明节,风俗是这一天不生火做饭,而吃冷的食物。

村歌社舞更风流

这里村社举行的歌舞活动更加好看。

村歌社舞:村社的歌舞,民间歌舞。风流:(村歌社舞)具有活泼的风格和吸引人的魅力。

清明不在家乡过,历来被看作是很伤情的事;可是杨万里说,权当就是在家乡度过的清明吧;何况这里的民间歌舞是更加“风流”呢!

第二首画面生动,趣味盎然,流传得更广。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在稀疏的篱笆旁,一条小路通向远方,树枝上的花瓣纷纷飘落,新叶刚刚长出来,还没有形成树荫。

这是环境描写:是个不大的小镇,虽有酒楼矗立,却还保留着乡野春天的气息。小城镇与乡野互相渗透,融为一体。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孩子们急急地奔跑着,去追赶黄蝴蝶,翩翩飞舞的黄蝴蝶,四处奔逃,忽高忽低,慌不择路地飞进路边一大片金黄的油菜田里去了;而孩子们在田边突然停下脚步,眼看着那翻飞的黄蝴蝶在油菜花上飞着飞着,眨眼之间不见了踪影。

这后边两句诗,与前边两句诗,形成了一动一静的鲜明对比。对小镇环境的静态描写,与对儿童活动的动态描写,彼此衬托。疏疏的篱落,是乡村的特征。花瓣飘落,树叶新展,是早春季节的特征;也暗喻儿童是人类的早春。诗人对儿童生活的细致观察,对儿童心态的深入体悟,表现在后两句诗中,形成了生动活泼、而又变化多端的画面。儿童追赶黄蝶,气氛多么热烈;蝴蝶翩翩飞舞,忽上忽下,既是惊恐逃窜,又好像是在故意引逗儿童。忽然,画面静止下来,儿童在油菜田边止住脚步。多么懂事的孩子!多么可爱的孩子!菜花丛有如黄色的湖泊,一群黄蝴蝶飞了进来,渐渐的,点点黄色融入一片黄色之中,“无处寻”了。儿童的心情如何?说不出的怅惘,在诗人的心头却引出一丝甜蜜的喜悦。

《宿新市徐公店二首》写得都很好。第一首“春光都在柳梢头”,诗味多浓!诗人对乡邦的热爱多么感人!可以当作警句读。第二首流传得比它广得多。什么原因?值得深思。其实,原因就在第二首的后两句。场景集中,形象生动,儿童、黄蝶、菜花,给了人们无尽的美的享受。



本诗一开头就不露痕迹地化用了前人成句。南朝梁文学家丘迟《与陈伯之书》中有名句:“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后代文人常引用或化用它们来表现江南春光。本诗化用时,内容略加扩展,句式也作了一些变化。把“杂花生树”变成“花开红树”;“群莺乱飞”变成“乱莺啼”、“白鹭飞”;“江南草长”变成“草长平湖”。长:读上声。


王老师说美文
这里所谓“美文”主要指诗词,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集中代表,是中国语言文学百花园中最为绚丽的花朵。我们过去读得匆忙,现在来这个栏目里悠悠地品味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