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发老农如鹤立

文摘   文化   2024-08-29 17:40   江苏  




农家望晴

雍裕之


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

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雍裕之生活在唐代中期,与白居易大致同时,蜀人,具体生卒闾里字号行状,均称不详,屡举不第,飘零四方。所存诗作,大都构思精巧,韵味十足。《农家望晴》犹如一幅画面,一尊塑像。

尝闻秦地西风雨

我听说秦陇地区往往是西风送雨。

尝闻:听说。尝:曾经。此处不必译出。秦地:秦陇地区,指陕西、青海、甘肃一带。西风雨:刮起西风,就会下雨;西风一止,雨就会停。

为问西风早晚回

因此我问西风,你什么时候回去呀?为问:承上所言,发出问讯。早晚:什么时候。回:转回去,离开这里。西风回,则天晴也。

以上两句表达了诗人的关切。诗人的关切,也就是农家的关切。诗人在问,也就是农家在问,就是下文的“白发老农”在问。

这两句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气候背景?

一说:雨前。西风正紧,雨意正浓。主人公希望西风立即回转,打麦场上现在根本不需要雨。

又一说:画面上正在下雨。主人公发问:西风啊,你早点回去吧,好让农民晒晒场呀!

我觉得后一说法更通顺。满天乌云,雨老是下。主人公希望西风快点回转,好让打麦场上云开雨霁,给农家一段晴好的天气。这一说法可以证之以题目:“农家望晴”。望啥?望天晴也。

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白头发的农民老大爷,像白鹤一般站在打谷场的高处,长久地望着天上的雨云,盼它快点散开,重见天日。

老农的形象,是这首诗的主要价值所在,是全诗的灵魂,是全诗的亮点,是雍裕之为我国古典诗歌的人物长廊奉献出来的一个极有分量的光辉形象。

在“农家望晴”这个诗题之下,最能作为农民代表的形象,是白发老农。他的“白发”,显示了他经历的沧桑,遍尝的辛苦;他最懂得当前农家最不要雨,最渴望太阳。他是农家关切的真实表达者,是农家利益的直接代表者。农家为什么要“望晴”?现在正值麦收,如果连天阴雨,靠天吃饭的农家,既不能开镰收割,也不能登场脱粒,农民洒尽汗水创造出来、眼巴巴地盼来的一季麦收就会泡汤,等待他们的,将是一场可怕的灾难。妻儿待哺的嗷嗷之声入耳断肠,地主和官家的租赋无法完成,由此引出的祸患令人不寒而栗。所以,农家急切地盼望雨霁云开。

“白发老农”在何处望晴?“麦场高处”。这是一个带有象征意义的位置选择。麦场就是打谷场。老农站在打谷场,这里与晴雨有着直接的密切关系。哪里是它的“高处”?其实,所谓“麦场高处”是指麦场当中没有遮挡的地方。我们可以看到老农的丝丝白发被狂暴的风雨撕扯的样子。这里有一个艺术创作的细节真实问题。其实,老农就是一尊雕像,题为“农家望晴”,成年累月地站在麦场高处,他的象征意义不会因晴雨而有不同。晴天,它是“农家望晴”;雨天,它还是“农家望晴”;你不会想到给他披上蓑衣、戴上斗篷吧?这个问题不可以僵化对待。你若把它看作一个真实的人物,你就会徒然追求没有诗意的细节描写;但是,你若把它看作一尊雕像,你就会舍去许多细节,让它的象征意义适应于各种环境而发出光芒。

“如鹤立”三个字描绘老农的姿态,十分形象,饶有神采。白鹤的羽毛让人联想到老农的白发;白鹤昂首挺立的姿态与老农抬头望天的姿态多么相似,恰当地表现了他内心的焦虑,给人一种持久、执著的神圣感。



本诗一开头就不露痕迹地化用了前人成句。南朝梁文学家丘迟《与陈伯之书》中有名句:“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后代文人常引用或化用它们来表现江南春光。本诗化用时,内容略加扩展,句式也作了一些变化。把“杂花生树”变成“花开红树”;“群莺乱飞”变成“乱莺啼”、“白鹭飞”;“江南草长”变成“草长平湖”。长:读上声。


王老师说美文
这里所谓“美文”主要指诗词,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集中代表,是中国语言文学百花园中最为绚丽的花朵。我们过去读得匆忙,现在来这个栏目里悠悠地品味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