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乐游原是唐代长安城南著名的游览胜地,又名乐游苑。秦陇一带称高平之地曰原,如白鹿原。《长安志》注云:“(乐游原)在曲江北面高原上……其地居京城之最高,四望宽敞。京城之中,俯视指掌。”
傍晚心情不舒畅。向晚:傍晚,下午的后半,临近晚上的时间。意:心情。不适:不舒服,烦闷,忧郁。
驱车:驱赶马车,译作乘车、坐车即可。古原:指乐游原。汉宣帝始建,初名乐游庙,至李商隐时已有八九百年历史,故称“古原”。
登上古原,夕阳照耀,金光灿烂,美妙无限。
只可惜好景不长,已经接近黄昏。
题目是“登乐游原”,第一句写登古原的原因,第二句写登古原,第三句写登上古原所见夕阳美景,精神上得到满足和享受,第四句用“只是”转折,发出深沉的感慨。
四句诗,顺序写来,不用典故,明白如话。但是千古以来,直到今天,对诗人的感慨、对诗句的深意,探索不尽。主要在两个问题上:第一,对“意不适”的猜测。第二,后两句的审美价值和思想价值。
诗人为什么会“意不适”?主要有两种说法:
一说与诗人遭遇有关。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生活的时期,“牛(牛僧孺)、李(李德裕)党争”正激烈展开,牛党的令狐楚帮助李商隐考中进士,而李商隐却做了李党王茂元的幕僚和女婿。从此,李商隐陷入“党争”漩涡,一生不可自拔。
一说与唐朝国势有关。唐朝末年宦官专权,加上“藩镇割据”、“外族为乱”,加深了唐朝的政治危机。这种危机感壅塞诗人胸中。他登上乐游原,见到夕阳的灿烂辉煌,却感到它正在无可挽回地暗淡下去,如同国运将尽,禁不住发出深深的哀叹。
关于后两句的情感基调,千百年来几乎已成定论:消极颓废。一个“只是”急转直下,万般无奈地跌入无边黑暗。
有些人过分夸大了李商隐的情感深度,把他的“家国之悲,身世之感,古今之情,人天之思,错综交织,感慨万千”,推演到尽可能广阔的领域,人生的,社会的,哲理的,从而把“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看作是一种消极颓废世界观的诗意表达。
近人吴兆江对李商隐这两句诗加以改造,反其意而用之,作成“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朱自清很喜欢吴的这两句诗,亲手抄下来,压在书桌的玻璃板下。学生问他,是不是感到自己老了?他微笑着摇摇头说:“这两句诗只是表示积极,乐观,执着于现实的意思。”只要夕阳无限美好,我们就要尽情地欣赏,根本用不着多想,有什么必要为“近黄昏”而惆怅、伤情、悲叹呢?
今人周汝昌力辟旧说,认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两句,“正是诗人的一腔热爱生活,执着人间,坚持理想而心光不灭的一种深情苦志。”他对于“只是”一词重新解释。他引用李商隐诗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锦瑟》)为例,否认了“只是”的转折意义,而认为“只是”意义近于“正是”“最是”。他放大“夕阳无限好”的意境:“你看,这无边无际、灿烂辉煌、把大地照耀得如同黄金世界的斜阳,才是真的伟大的美,而这种美,是以将近黄昏这一刻尤为令人惊叹和陶醉,我想不出哪一首诗也有此境界。”他的解释颇有新意,但力度不足,可备一说,以作为进一步探讨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