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在一些书法笔会上,不断有人要求我为他书写韦应物的《滁州西涧》诗,说诗中那种独处的幽趣和淡淡的忧伤,他很喜欢。这种事情颇令人思索。
滁州西涧:滁州在安徽省,靠近南京,欧阳修《醉翁亭记》写的就是这里。“环滁皆山也”,“西涧”是指哪一座山的哪一条涧,不必坐实了。781年韦应物来滁州做刺史,性爱幽静,时常独步郊外,遂有《滁州西涧》之诗。
我十分喜爱西涧边幽僻处生长着野草。
怜:爱。独怜:有三种解释:一,唯我最爱,我比其他人更加怜爱。二,我最爱幽草,胜过喜爱其它事物。三,“独”是表示怜爱程度的,不涉及怜爱的主语和宾语,我把它译为“十分”“非常”。幽草:生长在幽僻之处的野草;幽:含有幽僻、幽静、清幽等意思,与光明、清新、通透不同。
西涧上的绿树丛中传来黄鹂的啼鸣。
上:指涧水岸上。深树:树丛中,树木浓密的枝叶中。
春潮方兴的时候突然下起了雨,傍晚涧水急剧上涨。
春潮:江河溪涧之水每天有规律的涨落现象。
山野的一个小渡口,空无一人,舟子和游人都没有,只有摆渡的小船横在涧水岸边起伏飘荡。
这首小诗描写滁州西涧清幽的环境,寄托诗人恬淡的情怀。
前两句描写涧边幽草和深树黄鹂。幽草静默,这是摄入镜头的第一个清幽景物;黄鹂的鸣声,更加衬托出环境的清幽,“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两个景物不存在孰轻孰重的问题。有人说先写的重要、后写的次要,这不符合诗理。有人说涧边幽草,寓意“君子在下”,深树黄鹂,寓意“小人在上”;诗人独爱幽草,表示他自甘寂寞,安贫守节;而黄鹂居高媚时,诗人却无意于它。这些,显然是过度解读,硬贴标签。沿此深求,难免陷入象征主义泥潭。
后两句描写春潮急雨和野渡横舟。这两句是主次相衬关系,野渡句为主,春潮句是环境衬托。春潮句显得嘈杂;它却反过来衬托了野渡的寂静,这叫动静相衬。诗人看到渡船“横”在无人的渡口时,心中有一丝焦虑惆怅,或者说,诗句流露出一丝不可言说的忧伤情怀。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它在政治方面是否有所寄托?这是一个历来争论不已的话题。这涉及到对韦应物调来滁州时的处境和心情的理解。
韦应物(737-791),字义博,京兆杜陵人。是“官二代”,他自己曾官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韦应物早年参军,做过唐玄宗的侍卫,之后历仕肃宗、代宗、德宗三朝,德宗时,他从尚书比部员外郎这个重要位置上调来滁州任刺史,名为担当重任,实是遭到朝廷排斥。安史乱后,韦应物折节读书,忧国忧民情怀日长,面临着仕与隐的矛盾。再有,韦应物与夫人元苹情深意笃,元苹于776年去世后,韦应物终身未娶,常常陷入孤独的忧伤。从以上几个角度,来探寻韦应物“幽独”性格的形成,可能比较靠谱一些。
诗的比兴寄托,最忌一一对应,对号入座。比如“野渡无人舟自横”,许多人都说,“在这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里,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诗人思欲归隐,故独怜幽草;无所作为,恰如水急舟横。”“舟自横”表明诗人无可奈何的心情,正如他自己所说:‘扁舟不系与心同’。”这种按照古代文人的一般情调推演出来的忧伤情怀,硬性地转托于诗中某一个具体景物,似是而非,不符合诗歌“比兴寄托”的本来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