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看千山急雨来

文摘   2024-09-29 17:45   江苏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北宋建昌军南丰(在江西)人,人称南丰先生。是卓越的散文家,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人说他不会作诗,其实他只是不大作诗而已,偶有所作,颇为可观。

七言绝句《西楼》,写作者在西楼上经历一场暴风雨时的感受。“西楼”在哪里?从诗句描写的情况看来,“西楼”应在大海边,群山顶,可以俯瞰大海,又可以躺在卧榻之上欣赏千山急雨。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大海的巨浪像阵云一样,刚退下去,又反涌回来;北风呼啸,吹起几声隆隆的雷声。

本诗用“如云”来形容大海的巨浪。怎样“如云”呢?是“去却回”。白色的浪花拉成长长的一条战线,犹如阵云一般,向着海岸冲锋;漫过平坦的沙滩,转身退潮,刚走几步,迎头撞上第二波白色浪花拉成的“阵云”,激起滔天巨浪。这个阵势,使人联想起杭州钱塘江口一年一度的大海潮。

这种场景,加上呼啸的北风,随风而来的“数声”老雷,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一场疾风暴雨,马上就到。这数声老雷,是什么样的?是沉闷的滚动的轰雷,还是聚集天地之力劈空砸下的炸雷?我想,两者都有吧。与之同时的,还有倒翻墨汁的满天乌云,在乌云中四处游弋、偶一爆发就照彻天地的电闪,都是令人惊心动魄的。

前两句写的是海上景象。

我们知道,诗人此时不在海上。在哪里?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他把楼上四面的窗户全部打开,然后静静地躺在卧榻之上,等待欣赏周围群山奔涌而来的疾风暴雨。

朱楼:红色的楼阁,多指富丽华美的楼阁;本诗中“朱楼”是习惯用法,并不着眼于它的富丽华美,指称高楼而已。钩疏箔:卷上窗帘。钩、疏、箔,均是习惯用法。一般的人,在骤雨到来之前,总是要把四面窗户紧紧关闭;而诗人却要卷起窗帘,把四面窗户全都打开。为什么?为了欣赏千山急雨。

千山急雨,是个什么样子?诗中没有写,是虚拟的。

请注意“卧看”两个字。杜牧《七夕》:“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卧看”一词表现了失意女子得不到爱情时那种百无聊赖的慵懒状态。曾巩《西楼》:“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卧看”一词却表现了主人公面对疾风骤雨时那种满腔的豪情,和雍容的气度。

前两句所描写的海上景象,是个极为“动荡”的画面。后两句所虚拟的“千山急雨”景象,也是个极为“动荡”的画面。这两个“动荡”的画面,一虚,一实,“动荡”已达极致,无以复加了。可是,在后两句之中,却包含了两个并不“动荡”的画面:一是“钩疏箔”,一是“卧看”;这两个画面都属于“安静”的性质。“钩疏箔”是小动小静;而“卧看”,表面是全静,而在“全静”的外表下面,却掩藏着一颗“极动”的心。

记得高尔基散文诗《海燕》有个句子:“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聚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海燕,带着高尔基的诗心,在海上飞翔。曾巩的《西楼》,海上没有海燕,“西楼”上却有一个诗人,欣赏过海上惊雷之后,卷起西楼四面窗帘,躺在卧榻之上,等待着欣赏千山急雨。这两首诗的对比,给了我们一个启发: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感情的表达,最常见的方法,就是象征性的景物描写。动的人物如此,静的人物也如此。



本诗一开头就不露痕迹地化用了前人成句。南朝梁文学家丘迟《与陈伯之书》中有名句:“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后代文人常引用或化用它们来表现江南春光。本诗化用时,内容略加扩展,句式也作了一些变化。把“杂花生树”变成“花开红树”;“群莺乱飞”变成“乱莺啼”、“白鹭飞”;“江南草长”变成“草长平湖”。长:读上声。




王老师说美文
这里所谓“美文”主要指诗词,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集中代表,是中国语言文学百花园中最为绚丽的花朵。我们过去读得匆忙,现在来这个栏目里悠悠地品味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