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子黄时日日晴

文摘   文化   2024-08-13 17:45   江苏  




三衢道中

曾幾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曾幾(1085-1166)和赵师秀(1170-1219)都是南宋诗人,略有先后,曾幾死后赵师秀出生。有朋友跟我开玩笑说,赵师秀读到曾幾的《三衢道中》第一句“梅子黄时日日晴”,他想,不是这样啊,于是他就作了《约客》,写道:“黄梅时节家家雨”,以正视听。哈哈。这是玩笑话,不能当真。

曾幾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河南府(洛阳)人,官至秘书少监、礼部侍郎,他的学生陆游在为他作的墓志铭中称他“治经学道之余,发于文章,雅正纯粹,而诗尤工。” 曾幾的诗讲究炼字炼句,但不用奇字僻韵。

三衢道中

走在衢州山路上。衢:qú,大路,四通八达的道路。三衢:即衢州,今浙江省常山县,境内有三衢山。传说上古山顶有洪水泻下,冲出多条宽阔的山路。毛泽东祖居衢州,他曾三过衢州,还问起三衢山得名之由。三衢山的岩溶地貌异常优美,翡翠石林被誉为巨大的古生物礁。

梅子黄时日日晴

梅子黄熟的季节,有几个连续的晴天,真是十分难得。

网上有人这样翻译:“梅子成熟的时候,天天都是晴朗的好天气”,哎呀,译者没有注意到“梅子黄时”江南雨季的气候特点。在那个连天阴雨、闷湿难当的季节里,能够遇上几个连续的晴天,显得多么可贵。我们的诗人是一位旅游爱好者,他决不会放过这个出游机会的。

小溪泛尽却山行

乘小船荡到小溪的尽头,改走山道进山。

泛:水上荡舟的状态。却:改变(舍舟登山)。

绿阴不减来时路

山路上的绿阴一点儿也不比来的时候减少。

绿阴:山路上的绿阴。不减:不少于。来时路:指刚才乘船沿着小溪进山的水路。小溪在山里穿行,头上遮蔽着浓密的枝叶。现在改走山路,山路上古树苍翠,灌木丛生,给予游人的绿阴,一点儿也不比刚才少。

添得黄鹂四五声

绿阴之中还增添了几声黄鹂的鸣声。

黄鹂悦耳的鸣声,增添了许多生机和逸趣,冲淡了登山的辛苦,鼓起了前行的勇气。但是再好的东西也得掌握分寸,否则就会令人烦躁不快。诗人曾幾给出的黄鹂歌声是“四五声”,令人觉得特别珍贵,那种清雅的氛围被调谐得恰到好处。四五声黄鹂,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一扫湿热的烦躁、登山的辛苦,烘托出诗人愉快的心情、清雅的情致,对读者也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唐代诗人戎昱《移家别湖上亭》有句:“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如果说曾幾学习戎昱,根据不足,但是我们不妨说,唐宋诗人心有灵犀,不谋而合,“四五声”堪为语言妙用的例句。

《三衢道中》描写了初夏时诗人山行的愉快心情。首句写出行时间,暗含着诗人兴奋的心情。第二句写进山路线,“泛”字显示诗人心情之轻松,“却”字写舍舟登山,以见诗人游兴之浓。第三句写山行,“绿阴不减”,是与水路比较而言。第四句写山路黄鹂的鸣叫声,与第三句形成了一种递进的句式:“不但不减还增添了……”这体现了曾幾诗歌往往“平中见奇”的特色。 

关于本诗的结构,说法有分歧。

甲说,本诗的结构是单线写进山。第一二句写进山,由水路转山路,第三四句写山路情趣。我刚才就是这样说的。

乙提出不同说法,说本诗结构是写出游和归家的全过程。前两句写进山,后两句写归途;“‘来时路’将此行悄然过渡到归程”。我觉得此说很牵强,正登着山,却陡然翻了一个大跟斗,使人感到别扭。




本诗一开头就不露痕迹地化用了前人成句。南朝梁文学家丘迟《与陈伯之书》中有名句:“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后代文人常引用或化用它们来表现江南春光。本诗化用时,内容略加扩展,句式也作了一些变化。把“杂花生树”变成“花开红树”;“群莺乱飞”变成“乱莺啼”、“白鹭飞”;“江南草长”变成“草长平湖”。长:读上声。


王老师说美文
这里所谓“美文”主要指诗词,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集中代表,是中国语言文学百花园中最为绚丽的花朵。我们过去读得匆忙,现在来这个栏目里悠悠地品味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