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
罗隐
尽道丰年瑞,丰年瑞若何?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瑞雪兆丰年”,这是我们大家经常挂在嘴上的话,官民人等,异口同声。
可是,唐代末年诗人罗隐却说:“为瑞不宜多”,唱了半个“反调”。
罗隐(833-909),我在《为谁辛苦为谁甜》一篇中做过简介。字昭谏,杭州人,是唐末五代时期著名作家,代表作《谗书》,收录60篇小品文,几乎全部是抗争和愤激之谈,鲁迅先生评为“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
这首《雪》诗,是“借题发挥”的咏物诗,借“雪”这个题目,来发挥诗人的社会感慨,抨击社会的不公,同情贫穷百姓的痛苦。
人人都说“瑞雪兆丰年”,称它为“瑞雪”;可是,丰年了,它的“祥瑞”又在哪里呢?
尽道:人人都说。丰年瑞:(大雪是)预兆丰年的吉祥征象。瑞:祥瑞,吉祥。一些自然现象,古代儒者认为是代表天意的征兆,其中对人类有益的,称之为祥瑞;对人类有害的,称之为凶兆。大雪能够带来农业丰收,所以称为“瑞雪”;这种称呼沿用至今。
“尽道丰年瑞”,诗人对这个说法有所保留,存在一些疑惑:“丰年瑞若何?”丰年又有什么“瑞”可言呢?——显然这是说“丰年”当中存在着并不“瑞”的一面。丰收之后,社会分配严重不均,劳动成果被少数人攫取,这是一种极不合理的现象;对于劳苦大众而言,这算什么“祥瑞”呢?
有一种解读,认为“尽道”之人,是指那些“与‘贫者’不同的另一世界的人”,是那些“安居深院华屋、身袭蒙茸皮裘的达官显宦、富商大贾”,他们酒足饭饱、围炉取暖、欣赏雪景时大发“瑞雪丰年”的议论。“尽道”就是指他们,本诗就是为抨击他们而作。我认为,这种解读看似尖锐,却失之片面。“尽道”是“都说”,所有的人都说。说“瑞雪兆丰年”的,除了富贵之人,也有贫苦之人。贫者也是盼望丰年、而不希望凶年的。比如,我就这样说。
第二句“丰年瑞若何”有的版本作“丰年事若何”,丰收之后会怎么样呢?。我认为还是“瑞若何”好一些,它紧承上一句,一个“瑞”字,紧紧连接上下两句。有人说“事若何”好,提醒读者主要是看大雪的后果。但是这样一来,全诗两个“瑞”字前后相距太远,联系不够紧密,影响对比讽刺效果。
在天子脚下长安城里,还有许多贫穷的人,看看他们饥寒交迫的生活状况,我要告诉这纷纷扬扬的大雪,你的所谓“瑞”可不能太多哦!
很明显,本诗的立意,不在吟咏雪景,而在借题发挥。
本诗从大家常说的话“瑞雪兆丰年”入手,对关键的字眼“瑞”加以分解。揭露贫富不均的社会现象,从而表达了诗人分明的爱憎,表达了对“长安贫者”(天下受苦人)的深切同情。
一首诗中三次出现“瑞”字,三次面目不同。第一个“瑞”字(尽道丰年瑞)是吉语,第二个“瑞”字(丰年瑞若何)是中性语,第三个“瑞”字(为瑞不宜多)是反语。如此排列起来,讽刺的意味强烈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