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风尘日色昏

文摘   文化   2024-04-17 16:53   江苏  




从军行(其五)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王昌龄(698-757),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字少伯,河东晋阳(山西太原)人,一说京兆长安人。曾任江宁丞(江宁县的副职)。因“不护细行”(不拘小节,不守官场的繁文缛节)而贬谪龙标尉,安史乱起,在回乡途中被亳州刺史军阀闾丘晓杀害,什么原因,莫衷一是。

《从军行七首》是王昌龄边塞诗代表作。这里是第五首,描写出征的将士听到前方部队首战告捷消息时的欣喜心情,反映了唐军强大的战斗力。

大漠风尘日色昏

广阔无垠的塞北沙漠上,狂风呼啸,尘土飞扬,太阳的光辉也变得昏黄暗淡。

日色昏:阳光暗淡,飞沙走石遮蔽了阳光。昏:不是黄昏,而是昏黄。反映了边疆战场环境的恶劣,暗示了战斗的残酷,渲染了气氛的紧张。

红旗半卷出辕门

一支军队在半卷红旗的指引下,顶着狂暴的风沙,冲出军营的大门。

红旗:出征部队的战旗。半卷:军旗半卷在旗杆上。既不是紧紧地卷裹在旗杆上,也没有展开来在风中飘扬,叫“半卷”。因为风沙过于狂暴,半卷红旗可以减少阻力,不至于影响行军速度。辕门:军营的大门。辕:车前驾马牛的直木叫辕。古时帝王外出止宿时,以车为屏藩,以辕相对为门,称辕门。后来军营或官衙的大门,也称辕门。

这两句诗所描写的画面犹如一幅浮雕:戍边将士奔赴前线。若以舞台来比喻,第一句是舞台背景,第二句是前景浮雕。从这幅浮雕,我们可以看出军情之紧急,看出唐朝军力之强大,看出威武的将士们勇往直前、所向披靡的豪迈精神。我们也可以预期唐军必胜的结局,看来没有多大悬念。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正当主力部队出击之时,前方传来战报,我先头部队昨天夜里在洮河以北与敌人接触,小试牛刀,打败了敌军,活捉了吐谷浑的首领。

前军:先头部队。洮(táo)河:黄河上游的一条支流,发源于青海省,曲折东流,转向甘肃省,穿过临洮盆地,汇入黄河。洮河流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路段,这一带经常受到外来民族的侵扰,成为边防战争的重要战场。吐谷(yù)浑:我国古代西北的一个民族,本为辽东鲜卑慕容部的一支,因为内部分裂,首领吐谷浑率部西徙,西晋时在祁连山脉和黄河上游谷地数千里的土地上建立了政权,也叫吐谷浑,被唐朝征服,后被吐蕃灭掉。

我这里简要介绍洮河和吐谷浑,不是要进行历史的、地理的、民族的细致探讨。那是学者的事,不是诗人的事,我是要扫除语言障碍。

扫除了这两个语言障碍,我们要立即从这个虚化了的背景之上,把诗人用淡墨书写的、梦幻一般的事件,清楚地勾勒出来:前军夜战,生擒敌首。那是诗人避免运用浓墨重彩进行正面描写,而通过“已报”两个字,进行侧面描写的重大事件。那惊天动地的呐喊,那岳撼山崩的阵势,那骨断血喷的场面,我们没有亲闻却如在耳边,没有亲见而如在目前。

学者余恕诚曾经引用罗贯中《三国演义》关于“温酒斩华雄”的描写来类比本诗关于“前军夜战”的描写,使人很受启发。

本诗前两句描写出征场面,第一句描写环境气氛;第二句描写人物动作,塑造群像浮雕,用的都是实笔。

后两句写“前军”的一场遭遇战。本诗对于这场洮河夜战的场景,却采用了“虚笔”的写法,只用“已报”两个字钩连住,真有千钧一发那样奇妙。读者虽未亲见,但从“已报生擒吐谷浑”几个字,可以想象战争之迅捷、成果之巨大、士气之高昂,真是干脆利落,手到擒来。

更奇妙的是,实写的前两句,给人的感觉像是虚化的背景;而虚写的前军夜战,给人的感觉反倒像是历历可指,场面更阔大,层次更丰富。


本诗一开头就不露痕迹地化用了前人成句。南朝梁文学家丘迟《与陈伯之书》中有名句:“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后代文人常引用或化用它们来表现江南春光。本诗化用时,内容略加扩展,句式也作了一些变化。把“杂花生树”变成“花开红树”;“群莺乱飞”变成“乱莺啼”、“白鹭飞”;“江南草长”变成“草长平湖”。长:读上声。


王老师说美文
这里所谓“美文”主要指诗词,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集中代表,是中国语言文学百花园中最为绚丽的花朵。我们过去读得匆忙,现在来这个栏目里悠悠地品味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