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旧衣
清 周寿昌
卅载绨袍检尚存,领襟虽破却馀温。
重缝不忍轻移拆,上有慈亲旧线痕。
歌颂母亲,是中国诗歌永恒的主题。周寿昌的这首《晒旧衣》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借物抒情,层层推进,表达了儿子对于母亲的无尚的情,神圣的爱。
周寿昌(1814-1884)字应甫,一字荐衣。湖南长沙县人。道光时任侍讲;同治时任实录馆纂修总校,侍讲学士、侍读学士,署户部左侍郎;光绪初任内阁学士,署户部,不久辞官,71岁病卒。
卅载绨袍检尚存
(我在晾晒家中旧衣时,)翻捡出一件三十年前穿破了的绨袍竟然还保存着。
卅(sà)载:三十年。绨(tì)袍:厚实粗糙的丝袍。绨:以丝线为经、棉线为纬织成的粗绸。
领襟虽破却馀温
衣领和衣襟虽然已经磨破,却还留有一股温暖。
领襟:衣领和衣襟。指衣服上容易磨损的地方。馀温:遗留温暖。馀:保留、遗留。繁体字“餘”,简化作“馀”,不要写成“余”。
重缝不忍轻移拆
我重新缝补时,实在不忍心轻率地移动原来的补丁、拆开原来的针线。
重缝:重新缝补;不要误写作“重逢”。轻:轻易,轻率。
现在很多人已经没有这样的生活体验了:破旧的衣服经过多次缝补时,往往要把原来的补丁加以移动,把原来的针线加以拆除,重新布局更加合理的补丁和针脚走向。
上有慈亲旧线痕
原来在那些补丁上,有许多旧的线痕,那是我慈祥的妈妈留下来的针线痕迹,那是我对于妈妈的最珍贵的纪念。
慈亲:慈祥的妈妈。旧线痕:陈旧的针线痕迹。
这首诗所选取的角度,是作者的独特感受,许多读者未必会有同感。作者要使自己的独特感受为读者所理解,采取了“步步推进”的手法。每一句都包含一个细节,抓住它把情节和情感向前推进。
例如第一句“卅载绨袍检尚存”,就从整理旧衣说起,发现三十年前的绨袍。“检尚存”包含了一个通篇都没有明白说出的信息:母亲已经去世。保存旧绨袍,就是保留对于母亲的纪念和回忆。“忆母”,这一贯穿全诗的情感线索,在第一句就已经体现在“检尚存”的情节中了。
“检尚存”是推进诗句的“抓手”。为什么现在还保存着?
这就是第二句要回答的:“领襟虽破却馀温”。三十年了,还留有温暖。这是我保存它的理由。这不是感官提供的信息,而是心灵提供的信息。
第二句中,“破”字是“抓手”,把读者引向第三句:“重缝”。破了当然要重缝,既要重缝,就要对原来的补丁和针线加以“移拆”。然而作者说,我“不忍”轻易地加以移拆。把一个看来难以解决的矛盾提到了读者面前。
读者推动“不忍”这个“抓手”,进入第四句。沿着前边的线索一路走来,以为诗人要告诉读者一个“心灵上的理由”。可是一看,“上有慈亲旧线痕”,竟是一个物质的描写。这就是本诗极为高明的地方:从一个物质上的细节,让读者立地升华,到达一个心灵的峰巅。抓住慈母那根“旧线痕”,用力一抽,给读者的心灵带来极大的震撼,尽管早已料到如此。
“征袍”、“寒衣”,是我国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由来已久。自从唐代孟郊的《游子吟》诗流传开来之后,那根“慈母手中线”绵绵无尽,串起了慈母和游子,串起了太阳和人类,串起了我们每个人的灵魂。
对于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贫苦人家而言,“晒旧衣”是别人家的事,是有旧衣可晒的人家的事;但是说起慈亲手中的那根线,诗人与你、我、他,一样的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