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为化得身千亿

文摘   文化   2023-05-23 09:17   江苏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唐朝中期顺宗时(805)发生过一场短暂的政治革新“永贞革新”,失败后,革新派人物遭受到残酷的打击,史称“二王八司马事件”。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是革新派的核心人物,先被贬为永州司马,10年后移柳州刺史,4年后卒于任所。柳州位于广西中北部,当时是荒远之地。此诗作于柳州。

诗题的节奏可以从中间点断:《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上人:对和尚的尊称。浩初和尚与柳宗元一道游览柳州山水,本诗着眼点在山不在水,所以题中只说“看山”。“寄京华亲故”:寄给京都的亲朋好友。京华:首都。亲故:亲戚故旧,亲朋好友。

“海畔尖山似剑芒”

湖边尖尖的山头好像宝剑的锋芒。

海:湖泊。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些湖泊和宽阔的水面,称为“海”,例如青海、洱海;北京的一些水面也称为“海”,例如什刹海、西海、中南海。海畔:湖畔。有人解释说,柳州在南方,距海洋较近,故称海畔。这个解释不对。尖山:尖尖的山峰。剑铓:剑锋,剑的顶部尖锐的部分,也写作剑芒。

第一句诗描写柳州山的形象特点:尖。似剑芒,是比喻。山峰尖锐,突兀奇特,是广西独特的风光。这是实写,不是想象。苏东坡曾经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证实柳宗元的描写真实不虚:“仆自东武适文登,并行数日,道旁诸峰,真如剑芒,诵子厚诗,知海山多奇峰也。”作为一个被驱逐到蛮荒之地的官员,见此奇特山水,可谓惊心动魄。这个形象特点,构成了全诗的抒情基础。

“秋来处处割愁肠”

在萧瑟的秋天到来时,(这些剑芒一样的尖山)到处都要把人们的愁肠割断。

秋来:秋天以来。这两个字是写实,同时渲染情绪色彩,与“愁肠”的“愁”字自然呼应。处处:到处。这两个字看似随手拈来,但不能轻易放过,这表明尖山非止一座,为下边的想象创造条件。割愁肠:(剑铓)把愁苦的人们割得肝肠寸断,包含了对于所受残酷政治迫害的愤懑之情。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假如能够把我的身体切割成千千万万块,我会让它们分散登上所有的山头,朝着故乡长安的方向遥望。
“若为”一词有两种翻译,一是译作“假如能够”,组成假设语句;一是译作“怎样才能”,组成疑问语句。两种语句都能完整表达诗人的愿望。
化得身千亿:把我的身体变化成千万个身体。化:变化。得:成为。身千亿:千千万万个身。身,个体。这个想法不是凭空而来,实现的方法有两个:一是切割,让尖山的剑芒把我切割成千万块,形成千万个我。二是施法,请浩初上人施展佛家“化身”的法术,把一个我变成千万个我。从诗的形象之间自然存在的逻辑关系来看,第一个化身之法,即尖山剑铓的切割,是顺理成章的。散:分散,撒播。故乡:这里指京都长安,即题中“京华亲故”所在的地方。登上峰头遥望故乡,表示诗人对京华亲故的思念十分殷切。若从所有的峰头一起遥望故乡,则对于京华亲故的思念,将是何等澎湃,如同汹涌的江河!
形象描写得真切、以剑铓喻尖山比喻新颖、形象之间的逻辑联系一贯到底、以奇特的想象表达深厚的情意,是这首诗令人印象深刻的几个地方。
南宋大诗人陆放翁有一首《梅花》诗:“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其中“化身千亿”的奇特想象,明显是受到柳宗元此诗的直接影响。


本诗一开头就不露痕迹地化用了前人成句。南朝梁文学家丘迟《与陈伯之书》中有名句:“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后代文人常引用或化用它们来表现江南春光。本诗化用时,内容略加扩展,句式也作了一些变化。把“杂花生树”变成“花开红树”;“群莺乱飞”变成“乱莺啼”、“白鹭飞”;“江南草长”变成“草长平湖”。长:读上声。


王老师说美文
这里所谓“美文”主要指诗词,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集中代表,是中国语言文学百花园中最为绚丽的花朵。我们过去读得匆忙,现在来这个栏目里悠悠地品味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