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云间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夏完淳(1631-1647),是明末著名诗人,少年抗清英雄。乳名端哥,原名复,字存古,松江府华亭县(今属上海)人。其父夏允彝、其师陈子龙,都是明末著名社会活动家和抗清烈士、民族英雄。夏完淳从14岁起就跟随父亲和老师参加抗清活动,鲁王(朱以海)监国时南明政权授予中书舍人。17岁被清军俘虏,押解至南京杀害。临刑时神色不变,大骂叛将洪承畴,慷慨就义。现代革命家柳亚子写诗赞道:“悲歌慷慨千秋血,文采风流一世宗。我亦年华垂二九(18岁),头颅如许负英雄。”抗日战争时期,郭沫若在夏完淳英雄事迹基础上创作的话剧《南冠草》,令多少中华儿女感动得热泪盈眶、热血澎湃。
1647年诗人被捕时作。云间:上海松江区古称云间。
三年以来为了抗清事业东奔西走,辗转飘零,今天不幸被捕,成了“南冠囚徒”。
三年:指被捕前这段时间。羁旅客:被羁绊在旅途中的人。指自己辗转在太湖及其周围地区进行抗清斗争。南冠:南方的帽子,楚国的帽子,借称俘虏、囚徒。语出《左传》:楚人钟仪被晋国俘虏,晋侯问左右:那个戴着南方帽子的人是谁?左右回答说:是楚国的战俘。
开头两句概括了诗人三年来为抗清事业辗转奔波、直到被捕成了囚徒的经历,简单平静的叙述,包含了满腔的辛酸和无限的悲痛,犹如起伏的波涛!
为了破碎的山河,流不尽悲痛的泪水;国土被满族占领,明朝的臣民被逼得无路可走,谁还能说“天地宽阔”?
这两句是对时局的概括,抒发了内心的失望和哀恸。诗人看到大明江山沦入敌手,恢复失地、重整山河的理想终成泡影,按捺不住满腔悲愤,向苍天发出“谁言天地宽”的诘问。颔联推出了“反诘”的句式,表明诗人的情绪由平静的压抑变成了愤怒的喷发。
我知道自己走向黄泉的道路已经越来越近,但此时此刻,依然割舍不掉对故乡的眷恋,难以与故乡道声“永别了”。
泉路:通向黄泉的道路,代指死亡,诗里指牺牲生命。黄泉:古代文化中指人死后居住的地方,所谓阴曹地府,在极深的地下。
诗人并不惧怕走向黄泉,被清军抓住,难免一死。可是要与故乡永别,深情缱绻,心里实在难以割舍。
等到我的毅魄返回故乡那一天,你们会看到九天之上灵旗在猎猎飘扬。
毅魄:坚毅不屈的魂魄。诗人称自己的魂魄为毅魄。空际:天上,天空中。灵旗:护卫英灵的战旗。
尾联有两种解释。一说灵旗指反清斗争后继者的战旗。我的毅魄返回故乡,从空中俯瞰,反清斗争如火如荼。另一种解释:灵旗指护卫我的毅魄的战旗。我的毅魄返回故乡,你们会看到,九天之上,我在为你们摇动猎猎战旗。
这两种解释中,我认为用“灵旗”来指护卫“毅魄”的战旗,比较合适。有人认为“灵旗”的这种解释,容易混同于“招魂幡”。其实,为英雄志士招魂,有什么可顾虑的呢?《楚辞》不是也发出“魂兮归来”的呼喊吗?
尾联两句诗,从颈联低缓的调子上,振起昂扬的旋律,达到了全诗的最高潮。回过头来统览全诗可以发现,语言旋律的起伏,与诗人情绪的起伏,是完全一致的。跌宕起伏,不失豪壮,令人荡气回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