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向下”放低姿态,容易吃大亏!

文化   文化   2024-11-08 14:41   浙江  
所谓放低姿态,一种是“向下”收敛优越感,一种是“向上”表现迎合感。
因此,向下放低姿态,往往是基于消解优越的等级差,从而营造一种平和亲近的氛围。此种放低姿态,对于信号接收者而言,往往形成一种与既往关系范式反差较大的体验。
这种反差越大,信号接收者越容易产生关系错觉。这种错觉越是趋向于自我感觉良好者,越容易进入到放低姿态者的预设行动路径之中。
也即,向下放低姿态,基本是作为一种交换筹码而存在的。只是一方的筹码,不过仅仅是基于语言符号和身体符号的几乎无成本的表征而已;而另一方的筹码,则必然是要进入到实际成本范畴的。
因此,向下放低姿态,始终是一种达成成本策略的有效路径之一。
而向上放低姿态,则是基于叠加优越的等级差而来的。通过可能的迎合方式,以进一步叠加对方的优越等级,使之对自身的优越等级进入到某种更强烈的愉悦感之中,甚至是助推某种膨胀感。
因此,向上放低姿态,往往是一种依附属性的选择,仍然是一种交换路径。只是,放低姿态者,在这场交换中,却是很大可能要被进入成本清算范畴的。

01

看清向下放低姿态,首先得看清“向下”和“放低”之间的逻辑偏差。
既然是向下,就一定有所谓的向上,这种对象性的差异描述背后,实际表征的是一种基于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综合考量后的对象区分标准。
这种对象区分标准,既可能是身份标准,也可能是经济标准,更可能是权威标准等。但,不管是哪种标准,都隐含着一条不变的东西,即是丰富者对匮乏者,是丰富者的优越性对匮乏者的卑微性。
于是,“向下”和“放低”之间的逻辑偏差就出现了。凭什么优越者要向匮乏者放低姿态呢?
如果不是位置发生了本质的变更,那么,这种“放低”就一定是存疑的。
之前看到有评论说,这种放低,是一个有高认知的个体,在照顾低认知者的自尊。这种说法最大的缺漏,其实就是对“放低”本身的考量,缺乏了一种价值交换的视野。
高认知者不与其争论,或者戳破其认知的谬误之处,最根本的是意识到这种争论或戳破,并不能带来有效的价值交换,反而可能会带来无法预估的损失。
因此,这种所谓的放低或者照顾,不过是一种避免损失的最佳策略。于是,这里的放低或尊重,实际上就成为了一种敷衍,或者是以最节约成本的方式快速结束交集的手段而已。
而真正具有危险的放低姿态,从来都是基于成本转移诉求的。

02
“向下”和“放低”间的逻辑偏差,往往隐匿的是成本转移的路径。
逻辑偏差越大,意味着向下放低的姿态跨度越大。跨度越大,意味着优越性收敛的程度越深,也就是说,这种放低姿态的概率往往越低。
而概率越低的放低姿态,往往越容易让信号接收者产生某种失真的观感。这种失真的观感,对于不同的接收群体,产生的效用是不同的。对有些群体而言可能是某种殊荣,某种恩德;而对有些群体而言,就可能是过犹不及,甚至会进入到质疑范畴。
最终,能解释这种观感差异性的,只能是个体对逻辑偏差的认知差异。而这种认知差异的根本,就在于是否能将这种姿态放置进可能的价值交换的范畴中。
能精准捕捉到价值交换范畴的个体,往往就是那些不买账的个体。而那些买了账的个体,往往就是进入到了放低姿态者预设的路径中了。
向下放低姿态,其价值交换的范畴,基本有两种情形:
一种是消解成本,以跟你站一起的姿态,达成息事宁人的结果。
息事宁人,即意味着不息事将产生巨大的成本。于是,试图以放低姿态这种方式,使成本回到初始位置。
另一种是转移成本,以降低门槛,以修饰繁复的语言,降低身段,试图把成本转移到特定的对象之上。
这就好比某种货源商,好卖的时候,总是瞧不上小渠道,懒得理小渠道。一旦对小渠道放低身段的时候,那一定是货不好卖了,大渠道都撤了。因此,原本高高在上的,突然画风转变,那一定是要转嫁成本了。
转嫁成本,一定是向下的。

03
能凑上牌桌的,必定是知道桌上打的什么牌。
不知道桌上打的什么牌,硬要凑上去,那么,不管以什么样的形式输光,都是真理。
而桌上打牌的,如果突然像发了慈悲,把蹲在地上仰望的八抬大轿抬上桌,那么,大概率就是桌面上的局势不好收拾了,需要个低成本的过渡缓冲,或者,仅仅只是临时需要个插科打诨的罢了。
至于,具体被抬上去的能派做什么用途,就要看桌面局势的走势和被抬上去的成本承受指数了。

◆◆◆ 无相楼书单 ◆◆◆

看透股市,赚到钱的,都是逻辑高手(无相楼第3期书单)

窥破权力逻辑,才能捕捉到最大的“变量”(无相楼第2期书单)

修行路上,必读的5本书(无相楼第1期书单)

侵权声明:凡无相楼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尤其包括转为语音后,以视频形式发布的,一经发现,无相楼必追究其侵权责任。

无相楼
诸相非相,世无定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