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易暴露“深浅”!越有实力,越不会轻易做这件事!

文化   文化   2024-10-25 16:02   浙江  
中国文化是非常讲究一个“藏”字的。能藏者,人不破,这也是权谋文化的精髓之一。
而所谓藏,即能为可以不为。能为,是实力。有实力而可以不为,即为藏。
不为,则静观,则无破绽,于是,才得以与局势保持一定的距离,是审视者,而非因破绽而成为被审视者。
与藏相对的,则为评价、评判。任何行动,都是基于个体所持的评价、评判而生成。因此,评价、评判的质地,就决定了个体行动的破绽程度。
越是质地欠佳的评价、评判,其行动破绽就越多,于是,越容易成为他者的审视对象。
个体与世界的关系,总是通过个体对外界的评价、评判来呈现的。如何评价外界,评判他人,就构成了个体独有的对世界的解读。怎么解读这个世界,往往就暴露了个体的深浅。
越浅者,越容易成为被他者所忽略的部分。因为,一目了然,所以不必花时间去应付。不需要成本,就不生成所谓的价值。
而越深者,则越容易成为他者所忌惮的部分。因为,看不清,窥探不了,于是,不得不花时间去琢磨。于是,行动成本就增加了。成本越大,价值就越高。
越是深的人,越明了“藏”的价值,就在于其增加了他者行动的成本。

01
评价,必然暴露立场。
评价,作为一种视角,始终隐含着个体基于自身利害考量的立场。无论对给出的评价包装多少所谓的中立和客观,也仍然无法消除掉个体在其中掺杂的特有评价视角。
构成个体评价视角的,始终是一种习性机制。所谓习性机制,即由制度、文化、政治、经济、地理、个体处境等多种环境要素综合影响下,所形成的一种基因式的思考模式。而其中,某些基于教育和规训的机制,则更以强悍的姿态,督促着个体形成某种预设的评价反应。
因此,当某个个体对某件事或某个人的行为,作出评价的时候,其评价的依据,往往都是有迹可循的。尤其是涉及利害的领域,个体评价所采取的视角,一方面暴露的是个体的实力,另一方面则暴露了个体的立场。
对于实力而言,越有实力的个体,越不会轻易做评价。因为,越有实力,越不需要表达立场,来寻求依附,或者站队。
而对于暴露立场而言,则是越强烈表达立场者,往往是实力越欠缺者。只是,越是没有实力,其立场也就越没有价值。
因此,评价而暴露实力,或者,评价以期获得依附,其实最终都是暴露了真身。这种暴露,绝大多数时候,都只是在降低他者行动的成本而已。

02
评价,又必然暴露见识。
评价,作为一种见识,是从充满政治意味的立场,走向了处世之道。
越是急于评价,越似半桶水叮当响。评价,作为一种与外界建立关联的手段,总是在表达着喜好、看法、评判。而表达这种喜好、看法、评判,最终的目的,基本是想借此向他者传达某种关于自身的信号。比如,自身是高雅的,有见识的,是特立独行的,是高瞻远瞩的,是客观中立的,等等。
因此,似乎可以说,没有一种评价,能够全然地不带私心。或者,换种说法,就是一旦评价,就必然露出自身的破绽。私心所在,即为破绽。
而私心越重,则往往越急于评价,急于行动。这就是所谓的有所求,必入因果。所求愈甚,越急于见诸因果。一入因果,则不得不畏因畏果。一旦畏因畏果,就必然陷入到各种对因果的分别心之中。
于是,评价,最终呈现的都是分别心。评价越狭隘,越偏执,越趋于功利外求,那么,分别心就越重。
分别心越重,即习性规约越多,于是,不过成了规训的产物,是一种机制下的成品而已。因此,于这样的个体而言,是无所谓见识的。
越高维度的见识,越是俯视既成的规约习性。

03
举个例子,比如网络上,总有些充满戾气,或者偏激的言辞,有些媒体人会选择无视,而有些会选择把它们放出去,让更多人看到。
这两种做法都是可取的,前者是看清楚了其中的狭隘无知,于是不做回应;后者,则是以公开的方式,进入到公域评价机制。也就是说,评价他人的时候,他人也在评价你,于是,不妨用更大的评价空间,来做出筛选,从而形成压力,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
争论,不可取。因为,一切争论,说到底都是相似质地的评价,在做无谓的争执。
于是,回应怎样的评价,其实就暴露回应者的深浅。回应,即另一种评价。


◆◆◆ 无相楼书单 ◆◆◆

看透股市,赚到钱的,都是逻辑高手(无相楼第3期书单)

窥破权力逻辑,才能捕捉到最大的“变量”(无相楼第2期书单)

修行路上,必读的5本书(无相楼第1期书单)

侵权声明:凡无相楼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尤其包括转为语音后,以视频形式发布的,一经发现,无相楼必追究其侵权责任。

无相楼
诸相非相,世无定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