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源于需求,一切都毁于需求。源于需求,才有所谓的财富;毁于需求的,是所谓的周期。
有需求,且需求越多越大,那么,能够生钱的地方就越多,钱的规模就越大。于是,要持续让钱这个东西存在,就必须给出持续的需求。需求,如果用马斯洛需求理论做底板,那么,一切可能的需求背后,就都可以指向为各种满足需求的创造物。而某种满足需求的创造物,根据其修饰的程度不同,所满足的需求层次也就不同。在这个过程中,就诞生了消费主义下的群体等级分离。这种因需求等级而分离的群体区分机制,预示着群体区分机制底层逻辑的某种微妙变化,从显性的单一的身份机制向多元的比较机制融合了。有人说这是系统结构对个体在某种程度的一种解放,但也有人认为这不过是一种新的操控机制。于是,进入到需求机制,不过是从单一的自我认同机制,转向了多元的寻求自我认同的路径之中。如果以前的自我认同,是依赖于系统给出的某种被确认,那么,在需求时代,则是进入到了基于需求满足机制下的存在感。因此,需求满足的形式,以及个体通过努力所能达到的满足层级,就成为了与钱有关的一种游戏范式。谁创造的需求,越能持续满足越大规模的群体,谁就是在创造钱。需求,除了最底层的维持生存的需求之外,都是被创造出来的。因此,需求,从本质上讲,仍然是一种人类建构,是一种对底层需求的无限放大和叠加。也正是这种放大和叠加,使得需求的满足进入到了一种心理和社会层面,即从生存需求转化为了一种攀比需求,一种认同需求,等等。比如,衣服,是避寒的,遮羞的,后来有了不同材质的。因不同材质的差异,衣服也有了差异,因此差异中的稀缺程度,于是,有了使用偏好。后来,又有了各种所谓的品牌、定制等套路,于是,就又有了消费群体的区分。而这种区分,往往是通过价值尺度来完成的。最终,消费主义的底层逻辑就出来了,就是谁消费什么,谁能消费什么。而这种逻辑的成立,必须基于两点:一是塑造稀缺性和极大丰富间的等级观念,即越是能享用稀缺的,越尊贵,越高人一等。而越是趋于大众满足的,随处可得的,则越是卑贱,越泯然众人。而这种等级观念的塑造,不过是为需求的放大和叠加做好了群体心理的建设。二是以不断叠加需求以创造更大规模钱的逻辑,形成对系统增量需求的巨大说服力。只有那些能为系统增量带来巨大的效用的需求逻辑,才能介入到最接近底层需求的领域,获得进入核心资源的路径。因此,那些与底层需求最直接相关的领域,只要能进入到需求放大和叠加的机制的,就一定会成为需求游戏的核心领域。需求能被无限放大和叠加的领域,往往就进入到了一种所谓的金融化机制中了。于是,需求就不是需求逻辑了,而是一种交换的逻辑了。一种是基于需求逻辑的需求,从创造之初的不足,到被广泛需求的供不应求,再到供大于求的过剩,最后,因过剩的损耗而使参与者减少,至此,一个周期就跑完了。另一种是基于交换逻辑的需求,也就是说需求并没有进入到实际的需求满足处境中,而是以某种价值尺度的形式,被另外的需求者认同,即认为可以继续以溢价模式交换给他者。在这个过程中,价值尺度不断被放大,也就是说用以支撑该价值尺度的需求满足本身,就不得不跟随着进入到相应的溢价模式中。于是,只要到某一环的交换者,找不到继续溢价交换的,那么,也就意味着周期结束了。在周期之初,需求满足的代价越低。越是临近周期巅峰的,需求满足的代价越高。因此,看懂周期的个体,往往会在周期巅峰来临之前,在仍有规模化溢价交换的时候,打扫战场,轻松离局。而要做到这一点,往往是基于对需求逻辑支撑下的需求满足的精确测算之下。说到底,一切交换逻辑支撑下的需求满足,不过是对未被满足的需求的提前兑现,或者说是预估兑现。而预估,就必然有高估和低谷之别。高估者,往往被卷入周期的尾部,成为成本。而低谷者,则根据低估的程度不同,而处于上升周期的不同位置。所谓时间周期,即需求存在的时间越长,参与就越多,需求放大和叠加就越多。直到需求的放大和叠加很难继续,也就意味着这种需求的满足,已经到了见到本质的时候了。换种说法就是,这个领域,已经变不出什么戏法了。而所谓空间周期,不过是基于不同空间对于需求创造的差异而言的。同样的需求,在不同的空间,被满足的程度是不同的。甚至,在有些空间,碍于要素发展的限制,该需求根本就没有被放大和叠加过,于是,在这样的空间,这种需求周期就可以再来一遍。因为,人类的底层需求是相通的,人类心理需求的塑造,其接受逻辑也基本是差不离的。于是,或者可以说,钱,是一种需求游戏。而需求,不仅是生存基础,更是一种人性游戏。
◆◆◆ 无相楼书单 ◆◆◆
看透股市,赚到钱的,都是逻辑高手(无相楼第3期书单)
窥破权力逻辑,才能捕捉到最大的“变量”(无相楼第2期书单)
修行路上,必读的5本书(无相楼第1期书单)
侵权声明:凡无相楼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尤其包括转为语音后,以视频形式发布的,一经发现,无相楼必追究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