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所呈现出来的理解,也不只是某种编码系统,而是透过编码系统,折射出来的支撑此种编码系统的个体的入世维度。因此,透视个体的有效路径之一,就是洞察其呈现理解的编码系统。所谓编码系统,即一切人为建构的成果,包含文化的、历史的、政治的、经济的、宗教的、法学的、社会学的、伦理学、哲学的,等等,一切形成为有组织架构的符号编码,皆为编码系统。不同的编码系统,代表的是一种对世界的不同的理解视角,即,以不同的编码系统切入同一种事物,就大概率会形成不同的理解结果。因此,对于不同的个体而言,只要其能驾驭的编码系统不同,那么,对世界的理解程度就必然不同。于是,也可以说,是个体所接受的编码系统的不同,才形成了个体间的分层。而编码系统作为一种结构秩序的有效助推力量,它始终都会进入到习性建构的层面。而这种效用,往往就使得编码系统成为了一种规训手段。基于此,理解,不是一种能力的评判标准,而更多的应该是一种判断维度分层的宏观评价机制。所谓微观细节,本质是脱离掉了宏观话语层面的利害考量,而进入到了个体间的情绪互动,主要体现为个体间关系的关联层面。比如个体恩怨,比如包容认同,比如圈子文化等,都属于微观层面的理解。也就是说,当理解成为理解本身,那么,就进入到了一种个体间的私语领域,是通过彼此对事物呈现出来的编码的兼容程度,来达成对彼此属性的认同。而这种编码,往往是趋向于情绪性评价的。一旦支撑理解的编码,超越了情绪性评价,那么,也就进入到了理性评价层面。而但凡理性评价,都不得不进入到已成架构的编码系统中,于是,就不可避免地会进入到分层范畴。比如,对某件事情的理解,如果个体进入的是情绪性评价,那么,兼容其评价的个体,就只可能与其进入到理解的微观层面,是无关痛痒的。因此,这个层面的个体,往往就会被进入理性层面理解的个体,归入到可有可无的维度范畴中。但是,一旦碰到个体的理解,是进入到高度理性范畴的编码系统的,那么,也就意味着,该个体已经具备了进入到宏观层面的维度,是不得不划入到重点关注的维度范畴中的。所谓进入宏观范畴,即一定程度洞察了事物的本质。而这种本质的建构,是基于对宏观编码系统的了然,即,所谓的处世法则。我们所谓的处世法则,实际上都是基于各种成组织架构的编码系统的。是这些成组织架构的编码系统,以某种强大的正当性、权威性、证成性等,在规约着秩序结构的稳步推进。因此,当个体对世界的理解,是基于此类成组织架构的编码系统的时候,也就意味着,该个体已经探到了支撑秩序结构的底层逻辑。于是,此类个体的理解范畴,实际上已经触碰到了某些处世的要害法则。基于此,此类个体的理解,就不得不进入到较大的利害场域。利害越大的场域,越不得不进入到宏观范畴。越是触碰到宏观范畴的理解,此种理解就越不可能仅仅作为理解本身来处理,而是更多地成为一种宏观评价依据。当个体被放置到宏观评价范畴,也就意味着,该个体的一切理解,都早已不是理解本身,而是一种强大的宏观话语机制。所谓的话语机制,实际上就是一种权力机制,是理解世界的一种宏观范畴的表征。因此,谁决定了话语机制,谁就是站在了宏观评价之上。而能兼容这种话语机制的个体,也从来都不会陷入到微观层面的理解陷进之中。因此,当把他者所表征的理解,放入到宏观与微观的表征机制之中,那么,也就能快速地对他者做出有效的辨识。也正是这种辨识,构成了所谓的圈子,构成了所谓的识人逻辑,当然,更多地是构成了某种群体的自动分层机制。符号编码系统的巨大能量,就在于其为个体的行动提供了巨量的参照系,或者说是提供了一套有效的行动逻辑。于是,越是能进入到宏观层面的符号编码系统,就越具有利害属性,就越成为理性理解的参照系。而为了隐匿这种建构路径,于是,很多符号编码就被更大频率地引入到了微观理解的表征范畴。比如宽容,比如解释,比如妥协,比如理解,实际上,都是以微观情绪的评价替代了其可能的宏观理解的表征。
◆◆◆ 无相楼书单 ◆◆◆
看透股市,赚到钱的,都是逻辑高手(无相楼第3期书单)
窥破权力逻辑,才能捕捉到最大的“变量”(无相楼第2期书单)
修行路上,必读的5本书(无相楼第1期书单)
侵权声明:凡无相楼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尤其包括转为语音后,以视频形式发布的,一经发现,无相楼必追究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