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必定具有强烈的指向性和排他性,即指定“此”有价值,那么,必定有一个“彼”被损耗价值。
任何系统框架的成立,必须建立于价值体系的建构和完善。价值体系越完善,越意味着该框架系统的价值参照等级清晰而鲜明,于是,系统秩序就越井然。因此,可以说,是价值体系的清晰,才有了系统秩序的井然。因此,凡系统,必将以全副武装的逻辑模式,去建构尽可能具有强大说服力的价值体系。这种价值体系,不仅包含了价值的定义和流动,还成为了系统成员行动的参照逻辑,也即,经过可能的持续介入成员行动的影响模式,而最终使成员成为这种参照逻辑的产物。一旦个体成为这种参照逻辑的产物,也就意味着,这种价值体系进入到了“景观”的层面,是一种理性存在了。而实际上,任何价值体系,都是基于一定视角、立场、境遇而推演论证出来的一种建构而已。有视角,就存在视域局限;有立场,就意味着有偏好;有境遇,就说明只是一种应时而起的暂时的解决方案。于是,价值建构,仍然是一种入世手段。越是能俯视这种手段的个体,就越能切入到视角、立场、境遇这些核心要素中,从而破局。价值的底色是建构,因此,必然存在迫切的增量需求。只有持续的增量,这种价值建构的逻辑才得以持续保持强大的说服力。而说服力,不仅是正当性的前提,更是证成性的来源。价值建构逻辑,如果没有足够的说服力,不仅建构不能得以完成,甚至会给建构者带来质疑。因此,持续的增量,就成为了任何一种价值建构的首要任务。但是,价值建构基于视角局限,立场偏好,以及特殊的境遇问题,其建构基本无法避免地会带有一定程度的狭隘。而处于狭隘之外的部分,就成为了价值的边缘地带,也即我们所说的低价值评估区域。正是基于这种价值评估的差异化和不平衡,才有了所谓的不被看见的区域。说到底,一切个体所谓的奋斗,不过都是在寻找靠近或者介入高价值评估区域的路径。而这种“寻找”,也为价值体系这种参照逻辑对个体的裹挟和异化,做出了最佳注解。这就是结构的力量。因此,所谓以价值增量作为破局手段,不过是寻找到能为通行的价值体系带来增量的路径,可以是同类促进,也可以是差异补充,更可以是技术迭代等等,凡是能够为通行价值体系带来增量的,也就介入到了高价值评估区域。相对于价值增量,价值损耗就变得风险极高。但是,一切价值建构的进步,却都起源于价值损耗。如果说提供价值增量,是迎合价值建构的偏好,是默认价值区域的分布格局,那么,价值损耗,就呈现出了对价值建构既定格局的挑战。而这种路径要走通,就必须让既定价值建构进入到某种损益计算路径之中。这种损益计算路径,一方面是看到不接受挑战所可能带来的损耗,另一方面是看到接受挑战所可能带来的收益。并且,最终达成路径的,一定是要收益大于损耗。只有既定价值建构得出正收益的计算结果,才可能让这种狭隘之外的价值区域登堂入室。关于这种价值损耗,记得《遥远的救世主》就做过一次精彩绝伦的风险尝试,即格律诗的野路子打法,如果以既定价值建构的方式去处理,其损耗是极其巨大的。因此,以低价值评估区域而存在的贫穷之所,其要介入到高价值评估区域,就只能引入既定价值建构视角还未到处,立场偏好无法顾及处,于是,贫穷的境遇,就成为了另外一套话语体系。这套话语体系与既定价值建构是格格不入的,甚至是存在巨大隔膜的。比如庭审时关于工资、童工、环境等话语,于处于贫穷境遇中的个体而言,中间隔着的是生存这条沟壑。而这种价值损耗,之所以能够成立,根本的在于价值建构,无论其偏好如何,都必须努力维系整个系统的相对平衡。于是,损耗的底层逻辑就在于:低价值评估区域,始终只能以一种可能损伤到系统平衡的价值模式,去换取介入高价值评估区域的筹码。价值,之所以成为手段,就在于其是系统有效运转的核心建构模式。其中所容纳的需求极其庞杂,或者说一切有效秩序的形成,都是以有效的价值建构为底色的。因此,看懂价值增量,就是看懂了建构的视角、立场,以及其可能面临的境遇。而看懂价值损耗,则不仅是俯视了价值增量,更是看到了其视野之外的区域,于是,进入到了建构的盲区,看清了其被遮蔽,或被掩饰的偏好。而有盲区,就有弱处;有偏好,就有短处。于是,在弱处和短处的区域,就构成了另一种被遗漏,或被忽略的价值诉求。这种价值诉求越强烈,也就意味着,另一种建构境遇就生成了。
◆◆◆ 无相楼书单 ◆◆◆
看透股市,赚到钱的,都是逻辑高手(无相楼第3期书单)
窥破权力逻辑,才能捕捉到最大的“变量”(无相楼第2期书单)
修行路上,必读的5本书(无相楼第1期书单)
侵权声明:凡无相楼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尤其包括转为语音后,以视频形式发布的,一经发现,无相楼必追究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