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理论建构,一切求证,都是指向确定性的。或者说,一切趋向于模型闭环的论证逻辑,都是为了抵抗不确定性的。
也就是说,不确定性是笼罩式存在的,一如变化的偶然,如果不能找到计算这种偶然的路径,那么,不确定性的笼罩程度就会持续增强。越是处于不确定性中的个体,越容易滋生出宿命论,以及越可能产生对强者的依附属性。因此,历史的许多症结,就在于有人利用了这种不确定性,从而使某些建构有了诸多的意图和能量的放大效用。所谓宿命论,不过是个体对于确定性建构的匮乏,于是,只能屈服于他者的强大的确定性建构之中。越是信仰确定性,而确定性又始终处于某种强大却不可触摸的姿态,那么,宿命论就诞生了。只有当个体拥有了穿越这种确定性建构的能量,才能真正看到确定性,不过是基于有限变量的关联的叠加。而有限变量之外的天地,尽管不确定,却是真实的,本然的。一种是基于规律的科学知识,即以公式等方式固定下来的对世界的确定性观照。这种确定性,是基于尽可能的变量的数据和关联模式,并经过无数次推演论证成立的结果。也就是说,这种确定性是一种稳定态,是基于计算达成的。但是,也仍然会受到不可预测的变量的影响,而重新进入到不确定性。另一种是基于哲学的认识论建构,即以逻辑辩证的方式,试图到达认识的终点。比如宗教,也与哲学一样,是以另一种认识论路径,去建构出某种可以到达的确定性,比如哲学的“实有”和宗教的“实相”。对于人类历史而言,这两种确定性建构的路径,实际上是殊途同归的,最终都是在寻找那最后的确定性的存在是什么。所不同的是,第一种路径,是基于观测、实验和实践的,指向的是要素的稳定关联态;而第二种路径,是基于要素秩序的,指向的是对或错,是可行或不可行,以及可行的程度等。因此,第二种路径,往往就有了无数的可解读性。而所谓的伪确定性,也就诞生于此。其“伪”,即在于其所阐述的“确定性”,往往是基于阉割了于它无益的变量。变量被阉割得越多,所建构的确定性,就越脆弱。任何建构的确定性,如果其中所能容纳的变量越少,那么,也就意味着,任何一种可能的变量,都足以颠覆这种所谓的确定性。也因此,越是能容纳的变量越少的确定性建构,其呈现出来的姿态,往往就越强悍。越是孱弱的东西,往往越需要凶恶的形式来掩饰其内核的亏空。比如,越是以高亢的、肯定的姿态宣示某种确定性的,往往是其中容纳的变量太少了。只有基于越少量的变量,才能搭建起简单的关联态,变量可控,可能关联态路径可控,于是,就认为这种确定性是确凿无疑的了。而为了维护这种简单粗暴的确定性建构,于是,就滋生出了无数的所谓的路径管理范式,即,要获得这种确定性建构下的“可得”,就必须进入到此种建构所预设的路径之中。因此,所谓的管理范式,实际上就是一种与有限变量进行深度捆绑的游戏模式。于是,只要进入深度捆绑的参与者越多,那么,这种确定性建构就完成了某种秩序模型。即,在承认有限变量即可达到确定性的前提下,逻辑论证就是闭环的。于是,只要坚持并维护这种有限变量,就能持续进入到论证的闭环之中,也即能获得确定性之下的归属感、安全感、可得感。而所谓的“伪”,就在这种坚持和维护的策略之中,生根发芽了。因为,论证闭环越是基于少量的变量,就意味着必须阉割掉越多的变量,即必须排除掉尽可能多的“可能性”。于是,越是少变量的确定性建构,越需要耗费大量的能量,去抵御外在变量的挑战,于是,内耗与外耗必然是同步俱生的。这就是所谓的确定性建构,永远不可能避免的周期问题。就像急症用猛药,所谓猛药,就是不顾及并发问题了,于是,治好了头,可能整个身体却出了问题了。因此,所谓的周期,不过是有限变量之下的确定性建构,已经无法抵挡被排异的变量的挑战了。
◆◆◆ 无相楼书单 ◆◆◆
看透股市,赚到钱的,都是逻辑高手(无相楼第3期书单)
窥破权力逻辑,才能捕捉到最大的“变量”(无相楼第2期书单)
修行路上,必读的5本书(无相楼第1期书单)
侵权声明:凡无相楼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尤其包括转为语音后,以视频形式发布的,一经发现,无相楼必追究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