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需要规则,是为了解决道德所不能提供的确定性和边界值。
因此,一旦进入道德范畴,很多东西就模糊了。一模糊,就必然进入到混乱的参照系模式中,争论不休。于是,在道德范畴,就往往容易进入到消耗性处境之中。而规则的确定性描述和拥有边界值的参照系范畴,都是为了有效终止这种消耗。确定性描述,指的是对对象描述的确定性,即通过确定性描述,才能对对象有一个明晰的概念。不能给出明晰定义的对象,人们就无法准确生成对其有效的,可助益行动的认知。而拥有边界值的参照性范畴,即描述对象属性的有限性,也就是说,要让某种对象进入到可把控,能参照的清晰范畴里,就必须給对象设定必要的边界值。比如这个对象在这个处境里,就只能被描述到这个尺度为止。超过了这个尺度,性质就变了。性质一变,就进入到另一个范畴的描述模式里了。于是,对象也就进入到了另一种参照系范畴里了。因此,好的规则,一定是具有确定性和参照系的。而这种确定性和参照系,往往是不会有过多的道德参与度的。也就是说,越是好的规则,越排除了可能的道德的参与。规则里面,同时存有过多的道德的参与,那么,规则与处境的冲突就越大。而这种冲突的根源在于,规则的确定性描述和参照系的边界值,突破或者忽略了某种处境。并且,这种处境的生成,是基于对规则的高度执行。也就是说,越是接近规则所给出的边界值范畴,越容易进入到与处境的冲突之中。这就意味着规则的边界值范畴设置过大,已经与其中个体因遵守规则所带来的处境发生了冲突。冲突意味着,遵守规则所预期的结果,与实际发生的结果,有了较大的偏差。偏差,即遵守规则,反而造成了价值损失。于是,所谓道德的参与空间,也就是对规则的质疑空间。遵守规则所进入的处境冲突越大,价值损失就越大,那么,对规则的质疑空间就越大。因此,在没有另一种具有解决处境冲突的规则出现之前,处境中的个体,就必然陷入到对道德的争论之中。比如,飞机座椅可以调节躺倒的幅度,实际上就是一种被定义为“允许”的规则,即,可以调节至极值。而后一排乘客能够忍受的幅度的预设,也就是前排可以躺倒的极限值。如果忍受值与躺倒值平衡,那么,可调节的躺倒值,作为一种规则,就是好的规则。但如果后排的忍受值小于躺倒值,那么,就会进入处境冲突。但是,可躺倒值是可见规则,于是,忍受值就只能进入到道德参与空间。这种处境冲突的根源,仍然在于躺倒值的设定,突破或忽略了某些可能的处境。规则不能到地地方,就要建设道德空间。而在规则之内发生的道德空间,那么,一定是规则的确定性和边界值出了问题。于是,对规则之内的道德空间,就只能以规则来解决。这种解决,必然包含着对既有规则的解释与反省,并根据处境冲突给出有效的确定性和边界值的修正方案,即所谓的规则的迭代升级。这种规则的迭代升级,一方面来源于道德空间的质疑和挑战,另一方面是规则体系具有持续生命力的根本所在。一方面是对规则的确定性的质疑和挑战,这是对规则的正当性的质疑和挑战。也就是说,规则所描述的对象,本身的褒贬问题。另一方面是对规则的边界值的质疑和挑战,这是对规则的证成性的质疑和挑战。也即其边界值过大或过小所带来的处境冲突,是否是价值损失大于增益价值。比如,飞机座椅的躺倒值给乘客带来的舒适度,与其后排乘客所要承担的价值损失相比,其损失感是否远远大于舒适感。如果损失感大于舒适感,就容易进入处境冲突,也就是乘客宁愿减少自身的舒适度来减少可能的损失感。这个时候,也就是躺倒值需要修改的时候了,也就是躺倒规则需要迭代升级了。而在这种迭代升级未出面的时候,那么,一系列的处境冲突就在所难免,其中的个体,也就只能寻求道德参与空间了。于是,当介入的是一种基于规则的道德参与空间,那么,就一定要及时止损。因为,规则一旦形成,就非普通个体所能修改。而没有迭代升级的规则介入之前,其中的处境,就不得不成为一种常态。而越是进入常态的处境冲突,就越容易进入到道德论战之中,这是因为越是喜好道德论战的个体,越无法窥破规则的要点。于是,他们的介入的道德空间,往往就演化为一种跃跃欲试的情绪宣泄,或者是有意为之。前者,是消耗型人格的消耗战;后者,是有意放大道德参与空间,从而诱导舆论。
◆◆◆ 关于阅读书单 ◆◆◆
窥破权力逻辑,才能捕捉到最大的“变量”(无相楼第2期书单)
修行路上,必读的5本书(无相楼第1期书单)
侵权声明:凡无相楼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尤其包括转为语音后,以视频形式发布的,一经发现,无相楼必追究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