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于入世而言,手段,隐含的是规则和人性;目的,却往往隐含的是规则之下的人性和人性之下的规则之间的博弈。于规则而言,是以逻辑条件和规约机制,来钳制人性;而于人性而言,则是以所谓的野心或心机,来破坏规则。因此,规则,总是以某种偏好,而压抑了某些群体的需求。不同需求的匮乏程度,即人性的不同的层次。匮乏,总是与人性构成了某种对照关系。而匮乏,往往是规则的结果。于是,越是铁血的手段,越接近规则和人性的核心。离规则和人性越远的手段,越可能是无效作为。一如勤劳致富,很大程度就是一种无效作为,因为与规则和人性的要害,基本不沾边。而目的达成的程度,也始终由手段的程度决定。无论宣称或勾画的目的效用有多伟大,手段不行,一切不过乌托邦。实际上,越是趋于大的效用的目的,越需要铁血手段。因为,效用越多的地方,人越多。人越多,人性层次就越多。所谓有效攻击性,即手段策略直指要害,而不是花拳绣腿,做表面功夫,和面团。于是,所谓铁血手段,其核心就必然是直指效用的,是能以效率的方式,达成目的效用的最大化的。因此,铁血手段,就成为了一种策略机制,往往需要解决三个重要环节:这里的洞察指数,基本由三个层面构成:一是对效用规模的预判,即可行性和可靠性预判;二是对效用配置路径可能的偏好的预判;三是对效用描述结构本身多层次解读的可能。对此三个层面的洞察越透彻,越能给手段路径提供可靠的依据。第二个环节:对手段的选择,必须把握好规则和人性的比重。涉及规则和人性比重的问题,实际上就是涉及了对处境生态判断的问题。有些处境,要规则大于人性,而有些处境则需要适当的人性大于规则。也就是说,不同的处境生态中,游戏规则必定是有差异的。比如野蛮生长期和过剩期,其处境生态是截然不同的。又比如归属不同规则体系的群体之间,其处境生态是不同的,那么,游戏规则就必然不同。即,手段风险的容忍指数与目的风险容忍指数间的博弈。很多时候,为了达成更大目的效用,就必须承受更大的手段风险。这中间,始终需要寻找一个平衡点,即在风险容忍指数内,达成效用的安全和绩效的可能。因此,任何一个环节没有做到位,都可能陷入到被动境地。这个闭环过程,既是效用的闭环,更是手段策略的闭环。此种可解读性,也从实际操作上,使参与者被迫进入到了不同的手段路径之中。因此,在手段路径的选择和论证中,我们把对目的效用的洞察指数放在了第一位,即所谓目的错了,就一切错了。而目的效用,作为一种描述结构,其可解读性,一方面是基于符号编码可能的多义或歧义,另一方面是基于解读者的个体差异性。前者,可能起因于对同一事物描述的符号的选择问题,即描述中如何称呼,或者释义该事物,对于不同处境中的个体,很多时候都形成不同的解读。当然,更可能是起因于符号编码方式的选择。同一事物,用主谓结构,还是用动宾结构,还是用先抑后扬,或者先扬后抑,等等,都可能对该事物的解读形成不同的语境和压力机制。而后者,站的位置不同,维度不同,对规则和人性的洞察不同,对事物本身的认知不同,等等,都会造成解读的差异。最重要的是,是否能接近目的效用的要害之所在,往往就决定了解读的等级。越接近目的效用的要害,越能进入到有效路径之中。而目的效用的要害,不外乎是三个层面的东西:一是效用规模的大小,规模越大,利害越大,越要谨慎。二是效用配置路径的偏好,偏好越狭隘,利害越大,越要规避风险。三是进入效用的路径风险预判,即建构可得效用与路径风险间有效的计算模型。于是,可以说铁血手段,不过是为了通往可以慈悲的目的地。没有基于规则和人性的风险模型,手段即使能达成效用,其效用也必然要面对人性的考验。因此,达成增量,并不是真正到达了的目效用。要使其成为可以慈悲的目的效用,就必须再延伸一步,即如何消解解读偏差者的野心和心机问题,也即未曾被有效满足的需求问题。于是,在一定的增量面前,其实,是另一轮手段路径的开始,是又一场与规则和人性博弈的道场。
◆◆◆ 无相楼书单 ◆◆◆
看透股市,赚到钱的,都是逻辑高手(无相楼第3期书单)
窥破权力逻辑,才能捕捉到最大的“变量”(无相楼第2期书单)
修行路上,必读的5本书(无相楼第1期书单)
侵权声明:凡无相楼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尤其包括转为语音后,以视频形式发布的,一经发现,无相楼必追究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