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无“获益”对象的关系,越有害!

文化   文化   2024-11-12 16:22   浙江  
构成关系的核心,是发生关联。而关联是否具有实质意义,则在于关系双方的关联成本,是否具有获益对象。
如果关联成本,缺乏获益对象,那么,这种成本很可能是基于自身诉求的一种自以为是,一种自我满足,很多时候可能是内耗,更可能是一种病态。
因此,所谓无获益对象的成本,一般就具有了两种显著特征:
其一、是确实产生了成本,有时候,这种成本可能还不小。
其二、不管这种成本是大是小,它至少对关系的另一方而言,并没有产生实际的获益。而对产生成本者而言,这种成本能获得怎样的收益,则完全取决于自身对生成这种成本的诉求。
也就是说,无论这种关系成本是以何种面目呈现,最终,对于关系的交互而言,并没有产生实际的效用。因为,其成本并未对对方构成实际的获益。
而在关系中,获益的匮乏,都是致命的。因此,要看清一段关系,不妨就看看关系中成本的属性和指向。
不同属性的成本,暗含的往往是彼此对关系的轻重权衡。而成本的指向,则往往暴露的是关系中的获益结构。

01
成本属性,即关系属性。
很多人在关系中迷失,根本的是缺乏对关联成本的底层认知。
但凡在关系中能进退自如者,都是深谙成本属性,即关系属性者,因此,在关系中,始终能清醒地鉴别对方的成本属性,并由此为依据划定彼此的关系边界。
这种关系边界,实际上就是基于平衡的成本-收益结构而达成的。而无对象获益关系,本质是没有构成成本-收益结构,因此,也无所谓关系交互的平衡问题。
而那些在关系中被收割者,总是不过两种情形:
一种是对关系缺乏底层认知者,于是,往往坚信只要自己付出足够多,就能打动对方,换取对方足够的回应。
而事实上,这种坚信不过是一厢情愿,是在成本中附加了强烈的回报的诉求。而这种回报诉求,往往失控的底层原因,就在于其成本属性是基于自身的诉求,而不是对方的诉求,因此,本质这种成本是无获益对象的。
另一种是无收益的成本属性,比如“我为你已经三天没睡着了”,又比如“你好点了吗?我急得都吃不下饭了”等等,诸如此类的,以自身的某种强烈的成本表征,试图给关系加码。
但实际上,这种成本并不能给到对方实际的获益。因此,成本属性的定性,往往是基于成本所能产生的收益属性的。
无获益对象,所谓的成本,就一文不值。

02
成本指向,即获益结构。
而对成本属性的定性过程中,实际上就是在建构一种获益结构,即摊上台面的关联成本是什么,成本在关系方中的价值定义偏差有多大,以及最重要的成本所指向的收益是什么,谁是获益者。
要勘破关系中的成本获益结构,就必须理清楚以上四个要素。
第一个要素:关联成本是什么,即大家拿出来给关系加码的那个东西究竟是什么的问题。
可能是情感依恋,可能是金钱,可能是妥协,也可能是忠诚等等。但不管是什么,都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知。一切不对等的关系,其根源就在于对彼此成本的不究竟。
第二个要素:对成本的价值定义偏差,一方面是基于彼此诉求的偏差,另一方面是对彼此成本的获益指向存疑。
比如“我为你已经三天没睡着了”,这种成本的获益指向,不过仅仅是成本描述者的一种强加,或者,仅仅是对自身昂贵成本的一种意淫。
第三个要素:成本指向的收益是什么,即成本-收益结构的达成,必须是以收益的达成为闭环的。
一种成本,无论其被如何描述,如何表征,只要不能产生实际效用的,都不构成为关系成本,而可能仅仅是一种一厢情愿,一种类似“我为了爱你,已经得罪了所有人”之类的“病态”模式。
第四个要素:谁获益了的问题。关系中,如果没有人获益,要么是根本没有发生实质性关联,要么根本就是一种“伪获益”指向的表征而已。
前者,是大家一起做戏;后者,是成本方把自己所谓的成本强加给了某个对象。而那个被强加的获益者,实际上并没有实际获益,反而造成了一些隐性的损失,比如心理负担,比如委曲求全,比如厌恶情绪等。

03
于是,无“获益”对象的关系,要么陷入到逢场作戏的消耗之中,要么成为被捕获的那个被强加获益的对象。
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实际上都与成本-收益的关系结构沾不上边,甚至很多时候,还会以各种可能的方式,一步步破坏边界感,最终,所谓的关系,都将成为一种负累,一种损耗。
负累,是因为彼此的关联偏差太大,而被强加了某些“获益”。
损耗,则是因为无论是做戏,还是被强加,都事实上已经进入了一种所谓的关联之中。但又因这些关联并不能产生平衡结构,因此,必然形成隐性的能量消耗。
正因此,越是无“获益”指向的关系,就越有害。

◆◆◆ 无相楼书单 ◆◆◆

看透股市,赚到钱的,都是逻辑高手(无相楼第3期书单)

窥破权力逻辑,才能捕捉到最大的“变量”(无相楼第2期书单)

修行路上,必读的5本书(无相楼第1期书单)

侵权声明:凡无相楼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尤其包括转为语音后,以视频形式发布的,一经发现,无相楼必追究其侵权责任。

无相楼
诸相非相,世无定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