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深不深,看“算账”逻辑

文化   文化   2024-11-13 15:19   浙江  
所谓静水流深,只有深到一定程度,才能让人生出对水的恐惧,以及可能的敬畏。
让人恐惧的,是由其深不可测所带来的,对人的确定性的剥夺;而让人敬畏的,则是人无法掌控深水的法则。
因此,一切敬畏,必须建立在对自身匮乏和对无法超越的他者法则的清醒认知之上,因此,敬畏,在某种程度是一种接受,更可能是一种合作姿态的开始。而恐惧,则往往是基于一种对不确定性的对立姿态。
这就像一个个体,其水深的程度不同,给他者的压力程度也是不同的。给他者的压力程度,往往决定了他者对个体采取行动的逻辑。
因此,水太深,则无可把捉,于是,人生惧,惧则容易进入极端行动模式;而水太浅,则一目了然,于是,人生慢,慢则侮,侮则容易轻易行动。
而生成两者逻辑的,便是个体对压力的算账逻辑。
一切算账逻辑,一方面来自于对外在法则的了然程度,即对水的法则的了然;另一方面,则来自于对自身处境的认知程度,即对笼罩自身的法则的认知和自身抵抗法则能力的预估。

01
因此,看一个人行不行,本质就是通过其算账逻辑,来测量其水深的程度。
算账逻辑,最能看见一个人对处境变量的洞察力,以及在其算法模型中显现的得失权衡力。
说到底,每个人都是活在某种算法模型之下的,唯一的区别是:
大多数个体是处于他者的算法模型之下的,知,或不知,察,或不察,已经不太重要;而只有少部分个体,是勘破了他者的算法模型,试图给出了另一种具备时空能力的算法模型。
前者,是常态,甚至很多时候都是不需要解释的,也不需要被解释的。它往往是以一种强悍的姿态,以笼罩的模式,达成规模化的渗透。
因此,对于前者而言,一旦这种算法模型所能笼罩的规模越大,其中计算的过程越繁复难解,参与计算的路径越少,那么,这种算账就往往越具备了“水”深的特质。
一如某个个体,如果其显示明确目的的表征越少,行动越少,或者,行动的指向性越具有分散性,那么,要一下子把这个人算透,就会比较难。因为,其给出的变量太少了,就像水深了,水里的东西就不太能一眼看清,是一个道理。
于是,这种算法模型,如果太深,人无感,则可。如果又有了缝隙,让人看见了某些确切的指向,那么,疑惧就出来了。
而后者,正是基于某些缝隙,捕捉到了算法模型中的某些变量,于是,循着变量对算法模型进行了某种可能的推演、辩证、重构。捕捉的变量越多,越接近核心算法的,就越能快速摸清其算账逻辑,从而形成可能的破局视野。

02
算账逻辑,始终离不开四个维度的变量。
此四个维度的变量,即:账面上看得见的钱,钱的走向路径(即配置路径),钱到哪儿去,以及账面下看不见的钱在哪里。
这四个变量,对应到个体的维度,就是:表征的目标是什么,行动的逻辑是什么,看得见的行动结果是什么,以及看不见的行动结果是什么。
就像账面上看得见的钱,不过是一种有实际说服逻辑支撑的看得见的水的深浅,个体诉诸表征的目标,也不过是某种有意为之,或者仅仅是障眼法。
因此,账面上能看见的东西越多,对于水深的个体而言,往往需要更多的警惕和存疑。因为,只有需要隐藏的东西越多时,才可能需要更多的表征。
而有越多的表征,则必然牵涉了越多的路径解释。有了路径解释,就必定会有参与机制的争议。而争议的程度,往往就是水深的程度。
相反,如果账面上能看见的东西越少,那么,对于绝大多数个体而言,都是一样的行动逻辑,即无需警惕,无需存疑。因为,变量太少,表征太少,也就意味着路径的匮乏。路径越匮乏,争议越少。或者说,即使有争议,也仍然无力抵抗那笼罩式的算法模型。
此种算法模型,水很深,但已经不是个体所能介入和抵抗的了。

03
因此,有时候,水深一些,反而是好事,因为,还有可能进入到一种偶然性和运气的层面。
而水太浅了,反而要坏事,因为,一切一目了然,没有变量,或者已经找不到可能的变量来改变局面,最终,只能要么忍受,要么进入极端行动逻辑之中。
当一个个体,能够把四个维度的变量纳入到算账逻辑之中,那么,这样的个体,往往都是深谙水之深浅法则的。
就像很多人都在解读化债,其实,也不过是一种基于此四个维度变量的算账逻辑。只是,很多人关注的是时间换空间的逻辑,而鲜少有关注最后一个维度的变量的问题。只有把这个变量放进模型中,才能看见账面逻辑的指向,最终指向了什么。

◆◆◆ 无相楼书单 ◆◆◆

看透股市,赚到钱的,都是逻辑高手(无相楼第3期书单)

窥破权力逻辑,才能捕捉到最大的“变量”(无相楼第2期书单)

修行路上,必读的5本书(无相楼第1期书单)

侵权声明:凡无相楼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尤其包括转为语音后,以视频形式发布的,一经发现,无相楼必追究其侵权责任。

无相楼
诸相非相,世无定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