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径论证一闭环,即意味要素逻辑正式跑通了。
但是,任何路径逻辑,都是基于可见、可总结,以及可预测的要素环境而建构起来的,因此,这种建构始终都会随着变量要素的变更而出现变动。基于此,个体在路径参与过程中呈现的差异化,其本质实际上就是对变量要素认知的差异化。越能看到路径中起反路径作用变量要素的个体,越能为自己预留叛离路径的出口。说到底,长时间困在路径中的个体,往往是没法看到反路径变量要素,是在何时开始酝酿的,更可能是其已经发起总攻了,却仍停留在路径闭环的原始逻辑之中。我们把这种情况称为是信息滞后,也就是说,个体的认知是迟于信息的。当信息满天飞的时候,才看到路径闭环了,这就是滞后。实际上是,信息越丰富和高涨的时候,路径论证闭环已经过去有一段时间了,那么,信息不滞后的个体,就早已在路径上刨根问底了。任何一种路径的闭环,本质是要促成要素流通的高效化,因此,路径即利益。越是承载利益的路径,其论证闭环的信息,就越容易出现滞后效应。这种滞后,一方面是信息流通的滞后,另一方面是不同个体对信息解读的滞后。就像组织的出现,就是为了能更有效地完成某种群体的共同目标。只有进入组织化,才能以一套共同的规则,来对群体进行定义、分工、督促、奖惩、兑现等职能。在这一套规则之下,个体的效能被明确定义,职责被明确边界,成本与收益被确权,于是,个体都被以一定的约束机制规约进一定的运行轨道之中,变得可计算和可控制,于是,管理学就诞生了。因此,组织化本质就是一种提高效能的路径手段。基于此,可见路径建构作为一种手段,总是有着两种功利诉求:一是以某种逻辑论证,来达成对某些要素的关联,即达成对某些关键要素效能的可计算。并且,这些要素效能的达成,必须是按照这种路径逻辑展开才能实现的。这一点,说明路径建构者必然对要素是具有俯视能量的。因此,只要要素进入到既定的路径之中,那么,在路径上的个体,就属于局内人,既受到路径规则约束,又能获得路径兑现的。二是路径的可控性,是基于要素变量的可控性的。一旦要素变量失控,那么,路径论证必然有着不可避免的缺陷。但是,任何路径,都必然面对缺陷,因为变量始终存在。就像任何一个行业,都会面临瓶颈。所谓瓶颈,不过是进入路径论证的要素,已经出现了效能饱和。而未进入路径论证的要素,本质都是变量,于是,越是狭隘的路径,所要应对的变量挑战就越大越复杂。于是,选择路径,就得弄明白建构它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就像看一个人,不能只听他讲什么,更重要的是看他做了什么,因为,只有做了什么,才能看到一个人真正的意图是什么。对于路径建构而言,一切的路径论证,都是以目的诉求为基点的。也就是说,一切的前奏、普跌、指向、褒贬等,都是为了那个目的诉求而生成的。唯一的区别只有两点:第一点是,目的诉求的格局很高,但是论证疲软,欠火候,所谓愿望丰满,现实骨感。这种情况,要么是好高骛远,要么是论证能力不够。第二点是,目的诉求的系统地位很高,路径论证复杂多变,于是,对路径的认知就出现巨大的分层。而这种认知分层,一种来自于论证信息的流通滞后,一种则来自于解读者的固有差异。基于对路径的认知分层,于是就有了参与的分层。参与的分层层次越丰富,路径的持续性就越好。因为,任何一种路径的持续性,都是建立在参与者的陆续进场之上的。没有一种路径建构,能够把变量算尽。或者说,能够达成预期目的诉求的路径,就是好路径了。面对已经闭环的路径,总有人是坐庄的,也总有人是侥幸捡漏的,但也必然有人是来支付成本账单的。只是,个体都是根据参与的先后,来被命名的。在参与路径来看,谁先参透路径建构的目的诉求,谁先入局,谁就先占领制高点。对路径闭环感知还不错的个体而言,总是一早就去捡漏了。能捡多久,就得看路径建构目的诉求的权重,以及是长期的,还是短期的。
◆◆◆ 无相楼书单 ◆◆◆
看透股市,赚到钱的,都是逻辑高手(无相楼第3期书单)
窥破权力逻辑,才能捕捉到最大的“变量”(无相楼第2期书单)
修行路上,必读的5本书(无相楼第1期书单)
侵权声明:凡无相楼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尤其包括转为语音后,以视频形式发布的,一经发现,无相楼必追究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