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不好惹,实际上是基于一种对局势的深度把控,即能迅速抓住局势要害,并给出俯视式的解决方案。对于大多数个体而言,看清局势已属不易,更何况给出高效用的解决方案。因此,在某种局势中,但凡某个个体能击中要害,同时给出解决方案的,实际上就是把局中成员处境摸了个底朝天了。作为对一种局势的解读,其中,不同的个体,必然有着不同的解读结果。正是基于这种不同的解读结果,赋予了不同个体所谓的不同的处境。因此,个体处境,必然是基于个体自身特有的解读视角而形成的。也就是说,个体处境,本质上是基于个体自身的局限,而建构出来的某种特定的环境压力。比如一个企业,老板对企业处境的解读往往是基于现金流、行业环境、政策导向等。而普通员工的解读,则更多的可能是晋升机制、人事环境、通勤成本等。因此,对于企业处境的个体解读的差异,必然造成个体处境感知的差异。于是,站在什么样的维度解读处境,往往就决定了个体处理处境的效用。维度越低,离处境的要害越远,则处理处境的效用就越低。处境无处不在,且不断变化。因此,个体实际上无时不刻不在处理着处境所给出的各种压力。我称之为压力,是因为处境是由无数的变量要素构成的,比如时空的变化,比如人的网络的变化,又比如制度的变化,风俗的变化,年龄的变化等等,一切都在更迭。而变动,不确定性,始终是压力的来源。基于这种变动着的日常姿态,个体往往需要以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取舍,不同的得失计算等,来达成当时可能是最好的处理办法。这种对于处境的处理能力,考量的是个体对处境的解读能力,以及给出解决方案的能力。因此,解读处境的水准,就往往限制了给出解决方案的水准。说白了,解读处境的能力,不仅是拆解处境中所隐藏的各种机制信息,比如人性的、制度的、规则的、利益结构的信息等,更是对个体洞察信息和关联信息能力的洞察。很多时候,这种处境能力,就成为了区分个体等级的一种极为有效的手段。就像现在很多大企业的面试,越来越青睐处境式面试,即给出一种由特定要素关联的处境,然后,观察面试人员的应对情况。这种应对里,就包含着面试人员对处境信息的迅速捕捉能力和关联能力,而给出的解决方案,则是验证其解读维度的有效路径。之所以说,处境能力越强的个体,越不好惹,是因为,他们总是能一眼看到很多人可能一辈子都看不到的局势的要害。说白了韭菜之所以成为了某种客观存在,就在于大多数个体无法快速到达事物的本质。一方面,始终是系统未能设计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系统性学习的框架路径,以及提供可能的足够的能承载这套框架路径的指导者。这种框架最核心的一定会体现到教育层面,因此,教育如果呈现出零碎的、片面的、形式化的特征,那么,这种教育背后的系统设计能力就是匮乏的。而造成这种匮乏的关键,一定在机制。另一方面,个体的差异,对系统性框架路径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而一旦教育层面呈现的是一种凌乱和偏执,那么,对大多数个体来说,就成为了更大的阻碍。一方面,是系统性框架的匮乏,就筛选掉了大部分个体。这是对于大的处境来说的,即即使过了筛选,也仍然不具备洞察处境的能力,更不用说给出有效的解决方案了。另一方面,是凌乱和偏执的局面,早早地就以某种可怕的执念和单一性匮乏机制,逼退了不少个体。于是,筛选,实际上不是择优,而是在以极端的方式,从一开始就玩起了淘汰游戏。就像很多处境的制造,本身就是打着筛选的名号,不断地以可能的限制条件,挑选出不同层级的韭菜。越是看不清处境的个体,就不得不越长时间地担着韭菜的名号。如果,某种处境总是以某种狭隘的、单一的逻辑,在强调某种要素关联,那么,这种处境遵循的就大概率是一种韭菜机制。而一切的韭菜机制的生成,始终都绕不开两大成本的算计:一是规模极大,因此,如果谁都要吃一口,那么,成本就极大。于是,就只能以各种条件约定,以竞争为幌子,顺理成章地筛选掉一大部分群体。因此,所谓的竞争,底层逻辑仍然是资源的有限性。越是强调竞争,越不过是在给被筛选群体以一种说服逻辑。二是成本转移,被筛选掉的群体越多,实际上也就意味着成本已经转移到了这些群体身上。竞争,作为一种处境,那么,越是不能勘破竞争本质的,就越可能成为竞争的成本所在。◆◆◆ 无相楼书单 ◆◆◆
看透股市,赚到钱的,都是逻辑高手(无相楼第3期书单)
窥破权力逻辑,才能捕捉到最大的“变量”(无相楼第2期书单)
修行路上,必读的5本书(无相楼第1期书单)
侵权声明:凡无相楼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尤其包括转为语音后,以视频形式发布的,一经发现,无相楼必追究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