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站位,即利害选择。而站位逻辑的维度,则决定了其对利害洞察的维度。站位维度越高,看到的利害格局越大,因此,其人往往是跃然众人的。
中国文化中,识人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各种金科玉律,最终仍然要归结到特定的处境之中。当然,从形“相”层面识人,更多的是一种基于日积月累的心“相”的外化,即心相会在形相上得到逐步的呈现,即所谓的挂相。而站位逻辑,则是个体在特定变量环境下,基于对变量环境的主观建构,以及对来自变量环境压力处理的双重作用下,所做出的行动逻辑。因此,站位,无可避免地就成为了一种经典的处境逻辑。即,在特定处境之下,个体所能达到的逻辑维度。二是处理自身偏好与处境压力的对冲能力,即偏好的实现程度,与处境压力的消解程度之间的平衡问题。平衡,是一切利害得以持续的法门。破坏平衡,即偏好盛行。偏好盛行,即一定存在多吃多占。吃相难看,必为众矢之的。因此,所谓的站位逻辑,根本的仍然是一场关于平衡的认知博弈。对处境的洞察维度,暴露的往往是个体对规则的了然程度。所谓处境,即个体所处的规则系统。规则系统决定了处境中资源的流动方式、配置方式、人员的结构特征,以及个体的行动逻辑等。也就是说,一旦某种规则系统达成了正当性,那么,身处其中的个体,是很难出离其中的语境的。而语境,即为处境压力的主要来源。语境,即人与人之间的明规则、潜规则、暗规则,是某种约定俗成,也可以是某种无处不在的共识。因此,只要个体的行动,与此种语境构成偏差,那么,就可能形成压力,甚至是冲突。比如,企业的管理层,其语境一般就是多拿钱、做决策、承担更大的责任,必须有一定的权威等。如果某个管理层拿钱多,不会做决策,专打小报告,甚至还细细碎碎与普通员工争利,那么,此管理层实际上就是与共识的管理层语境形成了巨大的偏差。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本质是对“位”的语境的通透。而所谓的占着茅坑不拉屎,也是一种对“位”的语境的反向解读,即在其位,当谋其职。也就是说,身处何位,何位就有其特定的关联变量。只有看清楚其中的变量,能以规则的逻辑分解变量,或者建构变量,才能真正看懂其中的利害格局,于是,才能给自己的行动提供必要的依据。看不清处境,就行动,是为莽夫;看得不够深,聪明越多,死得越快。对自身偏好的处理维度,很多时候能弥补对规则的匮乏。这其实是一件很悖论的事情。既然对规则匮乏,又何以达成偏好?第一种模型:消解偏好,即从认知偏好到无偏好,也就是,看清偏好逻辑,而后隐退偏好,即不参与偏好的博弈,以远观的姿态,或隔岸观火,或悟道智慧。第二种模型:隐匿偏好,即以观察者的姿态进入局势,通过旁观,洞察处境规则。一旦时机成熟,便以雷霆手段入局。即所谓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正因此,中国的忍文化,总是在彰显着一种隐忍的威力。于是,能忍者,总被人视为危险系数极高的对手。第三种模型:叠加偏好,一如规则的叠加,越是需要叠加的规则,越暴露该规则初始值时的破绽。而之所以需要叠加,正是基于初始规则已经无法适应新的处境变量。这就像一段描述,如果需要不断加进修饰词,那么,就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以繁复的修饰来掩盖初始描述的结构问题,或者是模糊原本直接的意图;一种是以繁复的修饰来制造新的关注点,所谓进入断章取义。于是,叠加偏好,一种是掩饰最真实的偏好,一种是以各种可能的名目建构,达成各自成立的多吃多占。第一种处理偏好的模型,往往可能是最深谙规则,也可能是最不懂规则的,但是,一切已经无伤大雅了。而第二种模型,则属于权谋范畴,是深谙进退文化的,一般属于高维度范畴了。至于第三种,即以所谓的聪明去叠加偏好,是真正深谙规则者所不为的。于是,一个人的站位逻辑,实际上就是一种对利害的处理逻辑。不知利害,不知深浅。知其利害,而不懂处理自身偏好者,往往是知进不知退,说到底仍然是不知。因此,于入世而言,知进,是基于规则系统的顺势而为;知退,则是基于对人性和对规则建构底色的敬畏与深度捕捉。◆◆◆ 无相楼书单 ◆◆◆
看透股市,赚到钱的,都是逻辑高手(无相楼第3期书单)
窥破权力逻辑,才能捕捉到最大的“变量”(无相楼第2期书单)
修行路上,必读的5本书(无相楼第1期书单)
侵权声明:凡无相楼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尤其包括转为语音后,以视频形式发布的,一经发现,无相楼必追究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