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婚姻与家庭

文摘   2024-10-22 12:17   美国  

最近杨笠普信男的话题又热了起来,蹭热点说两句。我蹭热点总是要慢几拍,一是生性迟钝,无法敏锐地判断什么话题会热。又恰逢周末,没得清净,四面八方都在喊妈,一个说袜子没了,一个说手机不见了,一个正经吃饭的时候不吃,到锅碗全收拾了,又说饿了。我跟那三个说,你们再这样喊妈热点就不热了,妈就蹭不成,蹭不成就没有阅读量,没有阅读量就没人给我钱,以后也别想接广告!然而没用,有妈不喊硬吃亏。所以拖到了今天,热点没了,蹭个凉点吧。

谈一下婚姻与家庭。大题目,小文章,说到哪里算哪里。

普信男的话题之所以有这么高的热度,是因为两边吵了起来。女人瞧不上男人,男人也瞧不上女人。这种瞧不上主要是婚恋上的考量,两边都觉得不值当。在现代社会,一个人如果单单只是养活自己,那是不难的。一旦结婚,事情轰地就变大了。要房子车子,有了孩子,又得考虑学区,更别说养育孩子的各种艰难。这不是一时的,是天长日久持续累加的。人都会计较成本与产出,表面看起来是男女互相瞧不上,是性别对立,里头是对婚姻传统的不屑与不满——我干嘛要受这个罪?你什么玩意儿啊,我为你就得受这个?

这种诘问从女性的角度发出是很自然的,因为在传统社会,女性不是独立的经济个体,需要通过婚嫁依附男人才能过活。现代社会男女平等,女人发现,我自己一个人能养活自己,过得挺自在的,我为什么非要跟你捆绑着一起过?我图什么啊?这时候女人就会要求松绑,拿男人调侃,拿婚姻调侃,这都自然而然的事情。杨笠调侃得很到位,共鸣度高,于是就火了。有人说杨笠是激进女权的代表,性别对立的代表,这都哪儿跟哪儿。我以为激进是大革命,广场上砍人的头,或者次一点要求道德特权,司法特权。谁知编一点婚恋段子就叫激进了,这事儿本身就是段子。普信男群起反攻的样子太可笑,用杨笠的话来说就是,“像个女的”。

在农业社会,个体的机会是非常少的。极少数当官,极多数务农,生活道路极为狭窄。务农需要体力,体力需要人口,所以要人丁兴旺。若是有余力,供出一两个读书孩子来,当了官,那么一个家族的人都会得到权力的保护。这种社会结构必定会形成以血缘为纽带的大家族。要在那样的社会否定婚姻,那真是自绝于社会,自行社死。个体选择机会越小,就越是趋向于集体行动。集体的机会比个体要大得多。家族就是这样一个集体行动的组织。

到了工业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大家族开始解散了,小家庭成为最主要的形式。为什么?因为工业社会的选择比农业社会要广阔得多。十倍百倍地广阔。不务农,不当官,还可以去厂子里上班。这个厂子不行,那就换个厂子上班。进厂子是不管你伯伯什么人,你舅舅什么人的。只要有力气开机器,什么人都行。

选择一旦扩大,大家族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于是就解散了。现在谁还听伯伯的话舅舅的话?在我们小时候,舅舅和伯伯是家族核心,有时比爸爸还有权威。譬如我爸爸是家族长兄长子。于姐妹家的孩子他是大舅舅,于弟弟家的孩子他是大伯伯。我那些堂兄弟表姐妹见了我爸个个恭敬,不敢吵闹的。现在没有一个家长会跟孩子讲,你要听大伯伯的话。家里闹意见,也不会请个舅舅来主持公道。这种家庭格局的改变即便在发达的江浙乡村也不过三四十年,在闭塞落后的地方,时间应该更短。

接下来,到了信息时代,个体的选择又是几何倍数地扩大。工业社会好歹还是需要体力的。女人虽然也能操作机器,毕竟不如男人耐劳。当人工作主要面对电脑而不是机器的时候,男女在创造能力上就彻底平等了,作为劳动力,没有差别了。这种变化必然带来社会结构的改变——眼前就是这种改变的具体面貌。要冲破最小的家庭单元,探寻独立生活的可能性。有没有可能不结婚不生孩子自己单过?不仅女人会这样问,男人也一样。完全可以啊,为什么不行?

这就是我们眼前这一场热闹背后的脉络。要我说,看起来吵个不停,男女对立,其实这是好事情。因为个体的选择实实在在地扩大了,不需要以捆绑的方式应对生活这一大难题了。从大家庭,到小家庭,再到个体独立生活,悲观的人看到的是礼崩乐坏,乐观的人看到的是自我的扩张。我小时候演婆媳冲突的电视剧多得很,现在很少见了,因为大家庭解体了,婆媳不会捆绑生活了。现在演孩子上学,女人升职,男人出轨之类的很多,这些都是小家庭中出现的问题。而这些难题进一步向眼前的捆绑发动冲击——向社会最小单元,小家庭发动冲击。

婚姻是什么?我觉得是横竖两个方向形成的坐标系。一是经济合作,一是情感归属。情感归属不只是说爱情。如果只是爱情,可以通过婚姻以外的办法来解决。以后社会会越来越开放,更多的人会以伴侣的身份生活在一起。好的时候像蜜一样甜,不好了,分开了,也不会有太多的麻烦。但我觉得,婚姻在情感这个维度上是大于爱情的。它能提供一种比爱情更为普遍更为底层的东西,归属感。

人似乎有一种基础设定的,就是要往上寻找一个精神上的东西来托住自己。这个东西是大于自己的,是有一定的抽象性的。当人忠诚于这个抽象事物的时候,会产生一种确定感和归属感。就像人的理性天然地要寻找因果,人的感情天然地要寻找这种归属。因此有的人找到上帝,有的人找到国家,有的人找到组织。婚姻不只是说,男人忠诚于女人,女人忠诚于男人。婚姻能形成一个家庭,而“家”就是一个最小单位的抽象概念,能提供最小单位的精神依托。这是人免于孤独的最近最普遍的办法。

所以好的婚姻就是坐标双向为正,经济上有出路,情感上有归属。如果双向为负,那就很惨了,要来干嘛。如果一正一负,那就得纠结一下,静态的方法是看两两相抵,净胜值是正还是负。动态是看向将来和预期,会不会有更好的可能。两条轴的数值不停变动,男人女人也因此分分合合。不管如何变动,总有很多人会寻求归属感,这时候家庭就是一种很切实的选择。

说这些是为了分析热点背后的逻辑,绝不是说我乐于看到家庭解体。相反,我需要爱人,喜欢孩子,热爱家庭。我这样一个人,不信教,不爱国,无组织,无派别,除了家庭真没别的地方存放归属感。各种宏大叙事抽象概念在我眼前都不过是一堆词语,唯有家庭是真实的。我要讲的是:有没有扩大选择。以前没得选,现在有得选,这就是好的。选择在扩大,人的自由度就在扩大,这就是好的。只是不要把“提供更多的选择”弄成“提供更好的选择”,非得说自己这一种生活方式先进,别的就落后,就不好。更多是自由,更好是专制。一字之差,天壤之别。好不好自己选择,自己知道,不需要别人来指导。


娜塔莎
写文章,赚零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