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下安兰德《源泉》。有些观念我们要一层一层以递进的方式表述,才能看清它到底在说什么。第一句话是:人是目的。在万事万物中划定一个圈,圈出人类的尊严和价值。这个圈一旦划定,上下都有了分界。对上的分界是:神不是目的。对下的分界是,自然(动物、植物、微生物、山川、河流、海洋)不是目的。在神与自然的合围中,人类仰起头挺起胸膛,讲出这句了不起的话:人是目的。于是神与自然退位,神秘主义退位,人类以理性精神在地球上开始新的生活。
但这是不够的。还要说出第二句话:群体的人不是目的,个体才是目的。一个一个单独的人才是目的。讲出这句话之后,又在每一个人身边划定圆圈,拦住侵犯者。这些侵犯者包括国家、民族、社会、全人类。个体是目的,说明国家不是目的,民族不是目的,人民不是目的,全人类不是目的,未来不是目的,子子孙孙不是目的,所有以集合名词出现的抽象概念都被拦住,禁止入内!禁止入内!
但是还不够,安兰德说出了第三句话:他人不是目的,自我才是目的。安兰德不仅是一个个体主义者,她是一个硬核到底的自我主义者。正是这一句话,让我大笑,开心到跳起来。《源泉》就是一部自我主义宣言。何为自我主义?我是我此生的目的。我此生要做的事情,就是全然地实现我自己。正面讲出这句话可能很多人无感,我们跳出来讲,安兰德做了一件什么样的事呢?她重建了道德体系。
也就是重新回答一个重大问题:什么样的生活是道德的?一个人如何生活才符合最高的善?或者问题可以更加干脆一些,何为道德?对这个问题,历史上无数先贤给出各色答案,譬如在神秘主义年代,最高的道德是敬神,是虔诚。在集体主义年代,最高的道德是为国为民为芸芸众生舍弃小我。总而言之,各路先贤无数次地重复,道德的核心是利他——减损自我,增益他人。这种道德体系中的圣人就是把利他行为推向极致的人:全然地牺牲自我,全然地奉献给他人。安兰德说,不对。利他是堕落的,自我牺牲是堕落的,彻底无私就是彻底堕落,人最高的道德成就是实现自我,彻彻底底不留一丝余地地实现自我。
这种话听起来要上火刑架,不过真话和火刑架向来很搭配。男主洛克横空出世,只带着一个目的——当建筑师。一个什么样的建筑师呢?在遍地殖民风格、哥特风格、文艺复兴风格的世道上,他要修玻璃、钢管和混凝土的现代建筑,他要修没有屋顶的光秃秃的摩天大厦。他为什么要修这种房子?因为新的材料出现了,这意味着新的可能性已经出现了,他不能理解为什么在如此巨大的“可能性”面前,人们不厌其烦地模仿甚至伪造传统。希腊为什么修希腊式的房子?因为那时候只有石头,没有钢筋混凝土,所以要那么多柱子,否则房子就塌了。可是现在房子不会塌了,现在有那么多新的材料,房子能修得又高又亮,又轻又稳,为什么非要用那些花里胡哨的仿古装饰?他不能理解人们为什么对如此明显的作假无动于衷,别人也不理解他为什么非要修这种离经叛道的房子。在这种冲突之下,他几乎没饭吃。
他丢了工作,换个地方,又丢了工作。好不容易有了一个自己的小事务所,又因为不肯妥协丢了大客户——那客户很喜欢他新颖的设计,就是要求在那建筑的正门口加几根柱子意思意思装饰一下。他不肯,就是不肯。这时他口袋里已经没钱了,连房租电话费都付不出。他尽力说服客户,他说一座建筑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这些装饰物不属于这种生命体,强行加进去会杀死这个生命体的。美不在于虚假的装饰——只要是虚假的,就不可能是美的。美在于结构本身,而结构是忠于功用的,忠于采光、通风、排水、空间利用等等。客户觉得他太自负,太难搞,一点小细节都不肯妥协。合同没了,他没活路了。于是他关掉事务所,去采石场当工人,用电钻刨石头,用体力挣饭钱。
幸好世上有各式各样的人,有人就是喜欢他那种亮晶晶光秃秃的房子,于是他又回到纽约去当建筑师。之后延续这种冲突,几番起起落落,都是因他不肯妥协,不肯迁就,弄得赔钱、破产、被陷害、被审判、声明扫地,沦为建筑界的一个笑话。但人群中就是有那些鲜明的个体,不爱听大众评论,只相信自己的判断,他们看到他建的房子,觉得这非但不可笑,相反,这是真诚的,自尊的,庄严的。于是他又有了客户,后来渐渐成为纽约最棒的设计师。
如果只是这样,那么《源泉》只是一个天才历经挫败最终被大众接受的故事。《源泉》要说的不止于此,洛克要战斗的不止是庸众的审美眼光,而是那种全方位的对自我精神的打压和迫害。这种迫害有一个高尚的名词:利他精神。
为了把这场战斗说个彻底,安兰德在小说最后部分安排了这样一个高潮。政府为了缓解底层民众生活压力,要建一个廉租房项目,工程很大,预算有限。各路设计师都想拿到这个项目,但他们没有办法把预算控制在限额之内(譬如说每单位15美元)。洛克是从来不参与政府项目的。但是他的一个老同学来找他,请他帮忙,如果拿不到这个项目,这位老同学在建筑界就完蛋了。洛克看着那些资料,非常仔细地看着,问他,你给我一个理由,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接下来这段对话极为精彩。
那老同学说,我可以把赚到的钱都给你。
洛克说,我不要这些钱,我从别的地方也能赚到。
老同学说,因为我快完蛋了,你读书时候就一直帮我写作业,这次也会帮我的。
洛克说,我不关心你是不是要完蛋。
老同学又说,因为这是廉租项目,能够让住不起房子的人有房子住,这是造福穷人的好事。
洛克说,我不关心他们有没有房子住。这不是我的思考方式。你用我的方式来说话,用我的方式,给我一个理由。
老同学说,因为你能做到。
洛克笑了,说,对了。这才是我说话的方式。我不会为他人工作的,一分钟都不行,我只为自己工作。我不关心穷人有没有房子住,我不关心你是不是要完蛋。我关心的是,每单位15美元,这在以前不可能,但现在这是可能的,因为有了新的材料,新的材料允许新的结构。当我看到一种可能性的时候,我要实现这种可能性,我要做到它。这才是我思考问题的方式,这才是我行动的理由和目的。
实现新的可能性,实现自身的才能和创造力,这是自我主义者奋力奔跑的方向。安兰德几乎将洛克写成神一样的存在,他的每一个建筑都像圣物一样庄严完美。安兰德是个无神论者,她相信人的创造力,用她的话说是人类“寻找上帝,发现自身”。而洛克就是人类精神之子,或者说,他是安兰德世界中年轻的“基督”。他降世不是为了替人类担罪,而是为了彻彻底底实现自身的才能。他是这样一种英雄:他不拯救他人,不做一丝一毫的自我牺牲。但他通过全然实现自己的才能成为新的山巅,为人类在某一个领域标下新的刻度,开拓新的可能。使人类站得更高,更有气概。从这个角度说,他“拯救”了人类,不是以受难的姿态,而是以站立的姿态。
实现自身的才能和创造力就是道德的最高形式,没有更高的了。一方面,当一个人实现自我的时候,他是愉悦的、快乐的,他自身能得到最大的满足。另一方面,这种实现具备强劲的创造力,而创造力才是福泽他人的最根本的力量,利他主义根本不具备这种力量。利他是旱地上的小水滴,大家一起干掉一起冒烟,创造力才是源泉。普通人因何过上好日子?因为有人在不断试探可能性的边界。人不可以飞吗?等等,我们弄个飞机试试看。人不可以跑得比马还快吗?等等,我们弄个汽车试试看。人不可以看见世界另一端的样子吗?等等,我们弄个互联网试试看……是这种不断开拓的可能性真实地扩大我们生活的版图,丰富我们生活的内容。是创造力一点一点照亮我们生活的丛林,使丛林成为大都市。利他如何与这种力量相比?牺牲如何与这种力量相比?道德在何处立足呢?安兰德的回答是,道德的根基不在利他,而在自我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