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某某,某某和某某(我记不住他们的名字,查了说了你们也一样记不住,某某一下大家省事)。其中两人合作过一本书,《国家为什么会失败》,我恰好看过,恰好还写过一篇读书笔记。今天把这篇笔记翻出来,收拾一下字句,蹭热点再发一遍。
这书的主要观点是说,有两种制度,一种叫“包容性制度”,另一种叫“汲取性制度”,包容性制度会开创普遍繁荣,而汲取性制度会造成普遍贫困。
什么叫“汲取性制度”,一句话来讲,某一种制度的设立是为了让一部分掌握特权的人从国民中汲取财富。什么叫“包容性制度”呢?某一制度的设立是为了实现国民本身的福祉。他们论述的重点倒不是说包容性制度比汲取性制度更符合公平正义,而是从实际效果来看,包容开创繁荣,汲取造成贫困。
然后举例来讲。 在美国和墨西哥边境,有一个地方叫“诺加利斯”,这个“诺加利斯”很奇特,它有一半属于美国,另一半属于墨西哥,边境线从中穿过。边境线的两边年人均收入相差三倍,这两边的人有共同的祖先,共同的饮食结构,相类似的音乐风格。唯一的区别就是边境线——它决定两边有不同的社会制度。
这一种差别是如何形成的?如果我们回溯历史,就会发现,它们的背后是两种殖民体系的差别,美国的背后是英国式殖民观,而墨西哥的背后是西班牙式殖民观。前者包容发展,后者封闭掠夺。所以南美和北美的差距,从源头上讲,是这两种殖民观念演化出来的不同结果。
西班牙式的殖民是什么样子的呢?书上举了个例子。
这一种方法很管用,它使得西班牙人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积累起巨额财富,一旦尝到这样的甜头,就会产生“路径依赖”,殖民者到任何一个地方都会依法炮制。
在现成的金银珠宝抢光以后,殖民者开始动资源的脑筋,方法也是简单粗暴的,譬如挖矿。他们用最原始奴隶制度强迫原住民劳动,不管你喜欢诗歌还是喜欢做生意,都必须去挖矿。所以,一方面西班牙殖民者很轻易就获得了巨额财富,另一方面,他们把一块大陆,把一个活生生的世界,简化为一个大矿区(或者大庄园)。
英国式殖民是什么样的呢?难道英国的殖民者更高尚,不喜欢简单粗暴地掠夺财富吗?不是的。是想做做不到。在中世纪的尾声,一场黑死病席卷欧洲,死掉了两千多万人,占当时欧洲人口的三分之一。英国更是损失惨重,死了将近二分之一。在黑死病之后,劳动力严重不足,农民严重紧缺。所以很多农民知道现在不是他们求地主,而是地主求他们。这种情况下人自然而然冒出了涨价的想法。英国政府很生气,颁布了好几道法令来阻止要价,结果把人惹怒了,干了一仗,起义军一度占领了半个伦敦!虽然后来起义的头头被处死了,但是英国政府不敢再乱来了,万一再打起来恐怕就收拾不住了。于是不再管工价的事情,让农民自己和地主定价,允许农民到价格适合的地主那里去工作。所以,在黑死病之后,英国大地上出现了新的物种:自由劳动者。
之前讲到“路径依赖”,自由的枷锁一旦打开,你想重新拷上那几乎是不可能的。英国政府不得已,开始习惯在自由劳动者的基础上考虑发展和出路。并把这一种惯性带到了大航海时代。
那么西班牙同样遭受了黑死病为什么没有产生大量的自由劳动力呢?人性都是一样的人性,历史在偶然的地方撕开裂口,西班牙的君主制恰好比英国更强大,在黑死病之后,它仍旧处于绝对优势,仍旧可以掌控原先的议价权。当然也不仅仅是黑死病的缘故,英国在十三世纪就有大宪章,本身就有多元的政治传统,黑死病之后这种自由度向社会底层扩大。
接下来的大航海时代,西班牙和英国沿着自身的传统路径往外扩张,英国的殖民传统注入北美大陆,西班牙的殖民传统注入南美大陆,四五百年后,两种传统在美墨边境线上分割诺加利斯,一边繁荣,一边贫困。
那为什么包容开创繁荣,汲取必然贫困呢?因为一边创造力无穷大,一边破坏力无穷大。
先说破坏力,这个很好理解。挖矿总是有尽头的,挖光了就没了,财富极限是地底下所有的矿产总和。这还不是最主要的。这种制度下的社会易燃易爆,风险很高。如果某一种制度设计是为了少数人汲取利益,那么这少数人可以是这一个群体,也可以是那一个群体。用咱们的话来说就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彼可取而代之”。最后很可能会变成暴力争斗。一旦陷入暴力之中,那么之前所有的积累都会化为灰烬,财富化为灰烬,秩序化为灰烬,文明化为灰烬。这样的国家很可能经常爆发内战,每过一段时间就要来一次重建,每一次几乎都是从零开始。所以没办法生出长久稳定的繁荣。
为什么包容性制度创造力大呢?如果允许劳动者自由交易,为了获得更大的回报,人就不会只满足于体力交易,会想办法弄些新的东西出来交易。久而久之,新东西越来越多,市场就越丰富,社会就越繁荣,人们的生活也水涨船高。挖矿只能挖出有限的财富,而真正的财富,那种呈几何形式累加的财富,一定来源于创造力。我们今天世界不是建立在那一堆矿产上,而是建立在人的创造力上。
再有,这是相对稳定的社会形态。刚才讲,一小群人汲取财富,就会有另一小群来抢,比较容易诱发内战。反过来,自由劳动,自由交易,财富分散在每个单独的个体身上,这种机制下,竞争就会取代战争,成为争取财富的普遍手段。只要不打仗,一代一代的财富就能积攒起来,社会也就趋向于繁荣。
所以作者说,如果一个国家采用汲取式的社会制度,那么最后一定是少数特权阶层获得巨额暴利,而国民普遍陷于贫困。而且长远来看,这对于收获暴利的特权阶层也不是什么好事情,因为他所要面对的风险远远高于包容性社会。暴力夺来的特权最终会被新的暴力夺走,咱们历史上王朝更替的时候,前朝皇帝不会有好下场。就是这个道理。
最后再说一下我对这书的感想。这是一本挺好看的通俗读物,对了解社会经济很有帮助,讲得也都在理。我没有看过也不知道这几位诺奖得主其他的论述,单就这书来说,我感觉是一些社会常识,这些常识三四十年前就蛮普及了,只是他们用实证的方法再讲了一遍,好像谈不上什么高深的思想,卓越的见地。我以前读过两本哈耶克,那种大脑充分奔跑的快乐感我这辈子都不会忘掉。有时读几段要停下来走动走动跑两圈,好像我不跑大脑就要从头壳子里跑出去了似的。要论思想性,我感觉这届诺奖似乎劲道不足。
另,这篇是旧文章改的,要以前旧文重发我是不会开打赏的。现在穷了,无业在家,既付出了劳动,多少得挣一点。富要富得大方,穷也穷得坦荡。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