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韦伯认为,虽然现代社会的特征表现为驱魅化,但混入宗教理性化中的非理性特征是一个避风港,理性主义占有超现实价值的备受压抑的需求越是认为尘世已经把这些价值摧毁,宗教就越要退回到非理性的特征中去。
韦伯认为,在原始世界观中,一切都是具体的巫术,这种统一性后来表现出分裂的趋势,一方面是理性地认识并把握自然,另一方面则是种种神秘的经历,其不可名状的内容是除了机械无神论以外,人世唯一有可能达到的彼岸,这实际上是一种不可企及的神赐的个人福祉。如果宗教学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每个人就只能作为个别的人去寻找自己的幸福,在人们把世界观的理性化当作由自然规律控制的宇宙的理性化来进行时,就出现了用进步的理性主义来适应各种形式的现象,最突出地表现在热衷于用头脑理解世界及其精神的世俗知识分子规定的宗教伦理中。
在韦伯看来,这种倾向尤其表现在亚洲的,特别是印度的世界性宗教(佛教)中。韦伯认为,冥想进入蛰居的幸福深沉的静穆清虚之中,对于一切宗教来说,都成了人可以达到的最高和最终的福祉,一切其他的宗教状态只是这方面的相对有价值的代用品,这些效果产生于冥想意义上的神秘经历和追求这种经历的心理准备。
韦伯认为,对宗教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的阶层以往曾经是有骑士风度的战斗英雄,或者政治官员,或者经济上赚钱的阶级,或者是这些阶层中进行实际活动的人,或者是最终由有组织的教权制来控制宗教。
然而,韦伯认为,个别人或自由团体通过内省、纵欲的或禁欲的手段所做的个人救赎探索,由于其权力的立场必然十分可疑,必然在宗教仪式上被整顿并进行教权制的监督。另一方面,任何政治官僚阶级都怀疑从国家机器役使下解放出来的个人救赎追求,也怀疑那些道貌岸然的慈善机构,他们尤其看不起对彼岸精神目标的不切实际的追求。韦伯认为,宗教义务对于一切官吏来说只不过是职务的或社会的国民义务与等级义务,宗教信仰符合规定,因而具有官僚制决定的仪式特征。
内容提供 编辑 图片 | Curatorlab
往期文章
【德里达】从“结构主义”到“解构主义”——德里达的语言学革命
【拉康】如何理解拉康的实在界(The Real Order)?
【尼采】权力意志和永恒轮回——尼采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弗洛伊德】弗洛伊德的“无意识(unconscious)”与梦境解析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起源、核心与定义——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福柯】“后政治”与“后理性”——米歇尔•福柯的批判性超验美学
【维特根斯坦】世界的名称关系和图像性质——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
【利奥塔】“遗忘的能力”与“无用的激情”——利奥塔的“后现代状况”
【海德格尔】西方文明的历史与命运——海德格尔的Seinsgeschichte
【海登•怀特】“文史哲”的后现代转向——海登•怀特的Metahistory
【笛卡尔】“冥想”与“第一哲学”的支点——笛卡尔的“怀疑论”
【理查德•罗蒂】“实证主义”的贫困——理查德•罗蒂与“后现代主义”
加入哲学群请加优锐小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