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叔本华是康德的忠实粉丝,在叔本华看来,康德的学说如此深刻伟大,以至于人类需要几个世纪的努力才能理解。
叔本华说,“当我在不同的年龄一再研究过《纯粹理性批判》之后,我对于超验逻辑学的产生不期然而获得一种坚定的见解,并认为这一见解大有助于理解这一学说。以客观的理解和人的最高深思为基础的发现仅仅只有这一顿悟,即悟到时间和空间是先验地为我们所认识的”。
叔本华在阅读《纯粹理性批判》时,被康德的这一幸运的发现所鼓舞,他认为,康德还想再探索这个新矿的矿脉,而康德对于结构匀整的偏好又给了他继续探求的准确线索。叔本华认为,康德既发现了经验的直观有先验的纯粹直观作为条件而为之奠基,同样他也认为从经验获得的概念一定也有在我们认识能力中作为前提的某种纯粹概念为之奠基,康德认为经验的实际思维必须先有一种先验的纯粹思维才有可能。
叔本华指出,这种思维没有任何对象,而必须从直观中取得对象,这就和超验感性学成为数学的先验根据一样,逻辑学也必然有这么一种根据,超验感性学因为有了超验逻辑学就获得了一个匀称的对比。
叔本华说,自此以后,康德就不再是没有成见,不受拘束的了,对于意识中现有的东西已不再是在纯粹的探讨和观察的状态中了,而是被一个假定引导着,在追求一个企图,也就是要找到他所假定的东西,以便在他那么幸运地发现了超验感性学之上作为第二层楼而搭上与之相似的,也就是与之匀整对称的超验逻辑学。
在叔本华看来,为此目的,康德就想到判断的分类表上去了,在情况容许之下康德又尽可能地从这一分类表推论出了范畴分类表。康德的范畴作为十二个先验的纯粹概念的学说,认为这些纯粹概念正是人类对于事物进行思维的条件,而直观地看这些事物又是由感性的两种形式所决定的,于是就有了一个纯粹悟性匀整地和纯粹感性相对称了。
此后,康德又看中了另一种考察,借纯粹悟性概念的格式论假定,这一考察就提供了一个办法可以提高事情的合理性,由于假定这种格式却恰好暴露了康德所没有意识到的论证过程。叔本华认为,在康德着意要为认识能力的每一经验的功能找到一个与之相配的先验的功能时,他觉察到在一面是人类经验的直观和一面是人类经验的在抽象的非直观的概念中完成的思维之间还有虽不是经常的却是很常见的一种中介作用。也就是说,这种中介作用的出现正是因为人类不时要试图从抽象的思维回到直观,不过也只是试图而已,叔本华认为,康德的这种推论实际上是为了使人类深信自己的抽象思维没有远离直观这个可靠的基地。
内容提供 编辑 图片 | Curatorlab
往期文章
【德里达】从“结构主义”到“解构主义”——德里达的语言学革命
【拉康】如何理解拉康的实在界(The Real Order)?
【尼采】权力意志和永恒轮回——尼采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弗洛伊德】弗洛伊德的“无意识(unconscious)”与梦境解析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起源、核心与定义——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福柯】“后政治”与“后理性”——米歇尔•福柯的批判性超验美学
【维特根斯坦】世界的名称关系和图像性质——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
【利奥塔】“遗忘的能力”与“无用的激情”——利奥塔的“后现代状况”
【海德格尔】西方文明的历史与命运——海德格尔的Seinsgeschichte
【海登•怀特】“文史哲”的后现代转向——海登•怀特的Metahistory
【笛卡尔】“冥想”与“第一哲学”的支点——笛卡尔的“怀疑论”
【理查德•罗蒂】“实证主义”的贫困——理查德•罗蒂与“后现代主义”
加入哲学群请加优锐小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