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胆肿瘤多学科(MDT)研讨会
2022年02月14日(周一)下午14:00-15:30,在长征医院门诊大楼七楼第二会议室举办了胰胆肿瘤多学科第157次研讨会,会议由胰胆外科邵成浩主任主持,与会者包括:消化内科宁北芳副教授,病理科李彬彬副教授,药剂科伊佳主管药师,以及普外科、肿瘤科、消化内科、病理科等科室的医生。此次会议共讨论消化内科1例病例,胰胆外科4例病例。
病例讨论
患者52岁男性,主诉上腹隐痛1年余,伴肤黄眼黄尿黄10月余。患者于2020年9月出现餐后上腹部隐痛,向后背部放射,疼痛程度较轻,持续约半小时后可自行缓解,无呕血、黑便,无腹泻、发热,无肤黄、眼黄等不适,于当地医院行腹部CT检查提示:慢性胰腺炎,右肾囊肿病变,未予特殊处理。2020年12月上腹部隐痛稍加重,行无痛胃镜检查,提示:胆汁反流性胃炎、贲门炎,予以护胃等药物治疗上腹部隐痛缓解不明显。2021年4月患者餐后上腹部隐痛较前稍加重,伴肤黄、眼黄、尿黄,无呕血、黑便,无腹泻、发热等不适,自觉体重较前明显减轻,于2021年6月4日查血提示ALT 417U/L,AST 503U/L,总胆红素 32.5umol/L,直接胆红素 20.8umol/L,血糖 10.8mmol/L,糖化血红蛋白 9%,血淀粉酶正常。上腹部CT提示:胰头明显增大,边缘模糊,密度欠均匀,胰腺炎可能,建议结合增强检查。患者后于2021年6月7日查上腹部MRI平扫:考虑胰腺头部占位,并肝内外胆管、胰管扩张,腹膜后淋巴结增大。上腹部CT增强:胰腺头部混杂密度占位伴胆道系统低位梗阻,考虑MT可能大,腹腔内、腹膜后多发肿大淋巴结,胰腺体尾部萎缩、钙化伴主胰管扩张,不除外慢性胰腺炎。予以“保肝降酶、抑酸保护粘膜”等对症治疗。2021-08-09行超声胃镜+FNA检查提示:胰头部混杂回声改变伴胆管、胰管扩张;炎症可能,Ca待排,胰腺实质内钙化状管内结石;慢性胰腺炎声像后腹膜淋巴结肿大,病理回报:胰头穿刺组织血凝块中见少量胰腺腺泡组织及肠黏膜上皮,细胞无异型,胰腺腺泡未见明显萎缩、腺泡间少量淋巴细胞浸润,纤维组织轻度增生,未见恶性肿瘤。进一步行PET-CT提示胰头部肿大伴多发钙化及囊变,FDG不均匀代谢升高,不排除胰头癌可能,伴主胰管及上游肝内外胆管扩张,胰腺体尾部萎缩伴多发钙化。患者既往一般,6年前行胆囊切除术,术后恢复可;4年前行左侧肾上腺瘤切除术,术后恢复可,2020年5月于我院在全麻下行预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后恢复过程正常,无不良并发症发生。入院查体未及明显阳性体征。入院后完善相关检验检查,血常规基本正常,肝肾功能基本正常,肿瘤标志物提示:CEA13.65ug/L,其余均阴性。腹部B超、胰腺增强CT均提示胰头肿块,癌可能,炎症不除外。本次入院后再次行超声胃镜检查+FNA穿刺活检,病理回报:胰腺占位穿刺未见癌瘤细胞,见正常的腺泡上皮细胞。
消化内科宁北芳副教授:患者起初为外院胰腺炎诊治,抗感染、抑酶、抑酸、补液等对症治疗后目前炎症消退吸收,但胰头部实性占位较前增大,PET-CT提示代谢轻度升高,胰腺癌可能。但两次行EUS+FNA检查,病理结果均未见明显肿瘤细胞。故请多学科会诊,进一步讨论后续诊疗方案。
病理科李彬彬副教授:患者两次超声内镜下穿刺病理活检均送至我科,显微镜下可见明显炎性细胞浸润,未见明显高度异型细胞及癌细胞,目前病理学证据尚不支持癌瘤诊断。
胰胆外科汤靓副教授:该患者有胰腺炎反复发作病史,同时影像学检查提示胰管结石形成,患者目前无恶心、呕吐,腹胀、腹痛、食欲不振、脂肪泻、血糖波动等胰腺内外分泌功能不全症状,评估胰腺功能尚可,胰头肿块两次穿刺结果均未找到肿瘤学证据,因此考虑慢性胰腺炎可能性较大。
胰胆外科刘安安副主任:该患者病程较长,进展缓慢,营养状态好转,近期体重增加,虽影像学表现提示胰腺恶性肿瘤可能,但该患者病情发展过程与典型胰腺导管腺癌不符合,因此首要考虑是否有胰头肿块型慢性胰腺炎可能,另患者胰管内有较多胰管结石,多次并发胰腺炎,需要考虑采用慢性胰腺炎的治疗方案。
胰胆外科邵成浩主任:结合患者病史、体征、辅助检查结果,目前考虑慢性胰腺炎合并胰管结石诊断。根据《2019年国际共识指南:慢性胰腺炎的手术治疗及干预时机》,目前慢性胰腺炎最主要的手术指征是出现顽固性腹痛,其他手术指征是不排除恶变可能、合并胆道梗阻、局部侵犯十二指肠/胆道等并发症等。早期行手术术后发生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的风险比晚期行手术更低。早期手术影响胰腺内分泌功能的证据主要来自少数研究的随访结果,且结果相互矛盾,因此无法作为有效证据。目前该患者手术指征尚不明确,不建议立即手术,建议继续密切随访,另胰管内结石可以考虑行超声振波碎石+胰管支架置入术,但支架置入后可能加重炎症反应或导致梗阻、结石复发等情况,需综合评估患者意愿、操作风险、疾病变化等条件来决定诊疗方案。
患者56岁男性,主诉PD术后6年余,反复发热伴腹痛加重2年余。患者2015年7月因胆总管占位于我院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手术顺利,术后病理回报:胆总管胆囊颈管导管内乳头状肿瘤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局灶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术后定期随访,未有明显不适,未见明显肿瘤复发转移表现。2019年10月因再次出现腹痛同时伴有发热皮肤巩膜黄染等表现,于外院检查发现胆肠吻合口狭窄并肝内胆管扩张,考虑肿瘤复发,遂行肝门部胆管占位切除+胆肠吻合口切除重建术,术后病理提示肝门胆管导管内乳头状肿瘤,高级别,小灶区癌变,胆管壁未见侵犯。患者第二次手术术后至今2年内反复出现寒战高热,体温最高39.5℃,自行口服抗感染药物、解热镇痛药物后,体温可下降,每次发作持续3-5天,每月反复发作,但均居家修养,未至医院诊疗。2022.01.30再次出现右上腹疼痛,自觉症状加重,同时出现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当时患者无恶心呕吐,无头晕头痛,无消瘦乏力,无皮肤、巩膜黄染等其他不适。2022.02.02就诊于当地医院,行上腹部CT平扫提示:肝及肝门多发占位,肝内胆管多发结石伴胆管扩张,肝门及腹膜后多发淋巴结,局部腹膜增厚。予头孢类药物抗感染治疗约4天,患者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同时食欲逐渐恢复。现为求进一步诊治,门诊以“胆管恶性肿瘤复发”收入院。患者自患病以来,一般状态良好,体重无明显变化,饮食正常,大、小便正常,睡眠无异常。患者既往一般,2015.07.21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019.10.22行肝门部胆管占位切除+胆肠吻合口切除重建术。患者母亲因胆管癌去世。入院查体见:腹部可见2条长约18cm手术瘢痕,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腹部其余体征均阴性。入院后完善相关检验检查,血常规提示WBC 14.9×109/L,N 86.1%,Hb 102g/L,CRP 31.55mg/L,肝肾功能提示TB 47.8umol/L,DB 21.9umol/L,ALT 20U/L,AST 28U/L,Alb 38.2g/L,γ-GT 243U/L,AKP 502U/L。肿瘤指标提示:CEA 6.6ug/L,CA19-9 118.6U/ml,CA125 130.2U/ml,其余均阴性。腹部超声提示肝内多发低回声区,肝内胆管扩张、肝内胆管多发结石。行上腹部增强CT提示:肝内胆管多发结石、肝内胆管扩张伴胆管炎,右侧胸腔积液、心包积液。进一步行PET-CT检查提示肝门部及肝区软组织肿块、边界欠清,范围约6.8cm、SUVmax=6.02,复发可能大,肝内胆管扩张伴胆管结石,肝内多发感染灶,部分转移灶待排。
消化内科宁北芳副教授:该患者病程较长,第二次手术后反复出现胆道感染表现,目前影像学检查提示胆肠吻合口狭窄、肝内多发胆管结石、肝内多发感染灶等情况,但术区是否有肿瘤复发、肝内是否有转移灶尚不明确,建议进一步上腹部增强MRI检查,评估肝脏转移情况。
病理科李彬彬副教授:该患者历经两次手术,第一次术后病理回报胆管导管内乳头状肿瘤,第二次外院病理回报胆管导管内乳头状肿瘤,小灶癌变。胆管导管内乳头状瘤(IPNB)是一种发生于胆管内的肿瘤,通常表现为纤细血管轴心的乳头状或者绒毛状肿瘤,常伴有胆管扩张或者肿瘤黏液。在2010年WHO分类中已将IPNB划分至肝胆管细胞癌前病变或者早期病变,涵盖了以往划分中的乳头状瘤病以及胆管乳头状瘤。该患者第二次病理结果提示小灶癌变,因此病理诊断为IPNB合并浸润性癌。建议借外院病理切片行我院病理会诊,明确癌变诊断;另该患者影像学提示右侧胸腔积液,需要高度警惕,单侧胸腔积液提示肿瘤复发转移可能性较大,可行胸水穿刺查脱落学细胞协助诊断。
胰胆外科邵成浩主任:该患者第一次手术病理诊断胆管导管内乳头状瘤(IPNB),第二次手术病理考虑IPNB复发合并浸润性癌,文献报道IPNB合并浸润性癌的比例为31%-74%。目前结合该患者的病史、体征、辅助检查结果,考虑胆肠吻合口狭窄、肝内胆管多发结石诊断明确,目前存在合并反复胆道感染的情况,肝门和肝内是否存在IPNB的复发和转移,尚有待进一步临床证据明确。建议尽快完善增强MRI等相关检查,行PTCD穿刺置管引流,改善胆道梗阻情况,减轻黄疸,如排除复发转移可能,可以考虑行第三次手术,切除重建胆肠吻合口,但是手术风险大、难度大,需加强患者和家属沟通,综合评估后决定诊疗方案。
患者77岁男性,主诉上腹部不适1月余。患者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部隐痛不适,以右上腹为主,无固定疼痛点,无恶心、呕吐,发热、头痛,肤黄、尿黄,消瘦、乏力等其他不适。就诊于当地医院,检验提示CA19-9升高(>1000U/ml),腹部B超提示胆总管扩张、胆汁淤积。后至上级医院进一步行MRCP检查提示胰头部占位伴胆管、胰管扩张。现为求进一步诊治,门诊以“胰头占位”收入院。患者自患病以来,一般状态良好,体重无明显变化,饮食正常,大、小便正常,睡眠欠佳。患者既往体健,无特殊既往史。入院查体未见明显阳性体征。入院后完善相关检验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基本正常;肿瘤指标提示:CEA 5.57ug/L,CA19-9 2925U/ml,其余均阴性。行腹部超声和上腹部增强CT提示胰头癌,肠系膜上动脉部分包绕,肝内外胆管扩张,腹膜后多发小淋巴结转移待排。
消化内科宁北芳副教授:该患者CA19-9明显升高,结合影像学检查,考虑为胰头恶性肿瘤可能,建议首选手术切除,如无法根治性切除,建议行超声胃镜穿刺活检取得病理结果,后可开展新辅助化疗,待肿瘤缩小后再考虑行手术切除。
胰胆外科汤靓副教授:该患者影像学为典型胰头癌标下,肿瘤包绕腹腔重要血管,一期行根治性手术切除难度大,根据NCCN和国内胰腺癌诊疗指南,建议患者先行穿刺取得病理结果后,先行新辅助化疗。
胰胆外科邵成浩主任:结合患者的病史、体征、辅助检查、检验结果,目前患者胰头癌诊断明确,但肿瘤包绕肠系膜上动脉,根治性手术切除难度较大;但该患者胰头肿块较大,胆总管下段受到明显侵犯,近端胆管明显扩张,随着肿瘤进展导致梗阻性黄疸可能性大,如不解除梗阻则,肝功能异常无法行新辅助化疗,建议综合患者意愿、病情进展可能,评估是否先行胆肠吻合术,以减轻黄疸可能,为后续化疗创造条件,若化疗效果佳,可再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患者62岁男性,主诉右上腹痛3周。患者于3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痛,为隐痛,可自行缓解,间断反复发作,无畏寒、发热,无腹胀,无恶心、呕吐,无乏力,后逐渐出现小便颜色加深,皮肤、巩膜黄染,伴皮肤瘙痒,2022-1-28半夜因“恶心、呕吐4次”至当地医院就诊,查TB 178.4umol/L,DB 105.1umol/L,ALb 36.9g/L,CA19-9 676U/ml,B超、CT及MRCP提示肝内外胆管扩张,胰头MT考虑,予以抗感染、保肝、退黄等治疗(具体不详),恶心、呕吐症状好转,皮肤、巩膜黄染进行性加重,现患者为求进一步治疗,收入我科。发病以来,精神、睡眠尚可,食欲佳,大便正常,小便如上所述,体重减轻4Kg。既往高血压病史,服药7年余,2014年“肺癌”术后血压恢复正常,予以停药。自述从小右耳失聪,前年出现左耳听力严重下降,予以左耳助听器佩戴。2021年10月因“急性胰腺炎”于当地医院就诊,治疗18天后恢复良好出院,2014年及2017年两次因“肺癌”行“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术后恢复好。入院查体见皮肤、巩膜重度黄染,双侧胸部可见陈旧性手术疤痕,腹部体征均阴性。入院后完善相关检验、检查,血常规基本正常,肝肾功能提示TB 278umol/L、DB 147umol/L、ALT 173/L、AST 49U/L、Alb 38g/L、γGT 657U/L、AKP 503U/L。肿瘤指标提示:CA19-9 1362U/ml,CA125 40.09U/ml,其余均阴性。腹部B超提示胰头实性占位伴主胰管扩张。上腹部增强CT提示胰头肿块,胰腺癌可能性大,伴肝内外胆管、胰管扩张。超声胃镜检查提示胰头钩突占位伴胰管扩张,胆管壁增厚,胰头旁淋巴结肿大。进一步行PET-CT检查提示:胰头高代谢肿块,考虑胰腺癌。入院后行PTCD穿刺置管引流,目前每日胆汁引流约400ml,减黄一周后复查肝功能提示:TB 128.4umol/L、DB 62.4umol/L、ALT 79U/L、AST 56U/L、Alb 42g/L、γGT 197U/L、AKP 263U/L。
消化内科宁北芳副教授:该患者影像学表现较典型:CT提示胰头部不规则低密度影伴胰管扩张,胰腺体尾部轻度萎缩,肝总动脉旁、门腔静脉间隙、腹膜后多发淋巴结肿大,患者肿瘤未侵犯周围血管,可考虑手术治疗。
胰胆外科刘安安副主任:结合患者病史资料及影像学检查结果,胰头恶性肿瘤诊断较明确,考虑胰头癌可能大。目前评估考虑肿瘤分期为可切除状态,但目前患者胆红素、转氨酶较高,考虑胰头占位引起梗阻性黄疸,肝功能较差,建议继续PTCD减黄治疗,待肝功能好转后,再行根治性手术治疗。
胰胆外科邵成浩主任:胰腺导管腺癌恶性程度高,侵袭性强,胰头部病灶常侵及胆总管致胆道梗阻,目前该患者已出现阻塞性黄疸。患者PTCD减黄治疗后肝功能恢复偏慢,总胆红素仍偏高,待肝功能进一步好转后,考虑再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患者CT提示肝总动脉旁、门腔静脉间隙、腹膜后多发淋巴结肿大,手术时需充分清扫周围淋巴结,做到En-block切除。术后需警惕严重胆道感染甚至感染性休克发生,需加强预防性抗生素应用,术前、术中留取胆汁标本,根据细菌培养结果调整敏感抗生素。
患者69岁女性,主诉上腹部反复疼痛3周。患者于3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疼痛不适,当时患者无背痛,无恶心、呕吐,无发热、头痛,无消瘦、乏力,无皮肤、巩膜黄染。遂至当地医院就诊,行腹部CT平扫示:胰头部密度欠均匀,肝内胆管、胆总管及胰管扩张,胆囊增大。后进一步行上腹部MRI增强+MRCP示:胰头占位,考虑胰腺癌伴梗阻性胆管扩张,胆囊增大;胰周稍大淋巴结。查血CA19-9 93.88U/ml。现为求进一步诊治,门诊以“胰头占位”收入院。患者自患病以来,一般状态良好,体重无明显变化,饮食正常,小便正常,大便次数减少,睡眠无异常。患者平素一般,高血压史20年,口服厄贝沙坦及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平素血压控制可;5年前因“脑出血”至当地医院治疗,康复顺利;2015年因“双下肢静脉曲张”行手术治疗,2019年因“右肩袖损伤”行关节镜手术治疗,术后康复顺利。入院查体未见明显阳性体征。入院后完善相关检验检查,血常规基本正常,肝肾功能提示:TB 33.6umol/L,DB 20.9umol/L,ALT 477U/L,AST 496U/L,Alb 42g/L,γ-GT 2323U/L,AKP 1324U/L。肿瘤指标提示:CA19-9 168.1U/ml,其余均阴性。腹部超声和上腹部增强CT均提示胰头占位,考虑胰腺癌,伴周围多发小淋巴结,肝内外胆管及胰管扩张。
病理科宁北芳副教授:该患者CT提示胰头体积增大,可见团片状稍低密度影,长径约3.2cm,边界欠清,增强扫描动脉期强化程度低于正常胰腺组织,符合典型的胰腺癌表现,建议可进一步行超声胃镜检查,明确肿瘤占位和腹腔血管毗邻情况,完善术前检验、检查。
胰胆外科汤靓副教授:该患者目前考虑胰头癌,术前可以考虑再行PET-CT检查,明确肿瘤代谢以及有无远处转移等情况;影像学检查提示肿块大小约3×3cm,位于胰头部,未侵犯肠系膜上动脉等重要血管,可以考虑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胰胆外科邵成浩主任: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及肿瘤指标,诊断胰头恶性肿瘤基本明确,影像学提示腹腔动脉未见侵犯,门脉系统有3-4个层面血管管壁变形,长度约2cm,提示该处静脉血管可能被肿瘤侵犯,手术难度较大,可能需行胰十二指肠切除联合PV-SMV部分切除重建术,该患者静脉受累长度较短,可直接行血管对端吻合,术中需避免长时间阻断门静脉,防止缺血再灌注损伤,影响肝脏功能,同时术后需要密切注意肝功能变化情况。
前期回顾
第156期病例一:肝门部占位1例
病史及讨论内容详见第156期报道,经MDT讨论后,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手术风险后,行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左半肝切除+胆囊切除+肝外胆管切除+肝门部胆管整形+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清扫+改良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术中探查见肝门部一大小约2×1.5cm质硬肿块,肿块与门静脉左支粘连紧密,沿肝总管向下延伸至胆囊管开口处,手术顺利,术后病理回报:胆囊颈部管状腺癌,中分化,未见淋巴结转移,肝、胆管、门脉等切缘均阴性;患者术后康复出院。
第156期病例二:胰体占位1例
病史及讨论内容详见第156期报道,经MDT讨论后,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手术风险后,行胰体尾脾切除术,术中探查见胰体尾部一大小约5×3×2cm质硬肿块,与周围粘连致密,手术顺利,术后病理回报:胰体导管腺癌,pT3N0M0;患者术后康复出院。
第156期病例三:胰颈体占位1例
病史及讨论内容详见第156期报道,经MDT讨论后,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风险后,考虑目前手术风险较大,决定再次先行超声胃镜穿刺活检,取得病理结果后行AG方案化疗,化疗中密切随访病情变化。
第156期病例四:腹膜后占位1例
病史及讨论内容详见第156期报道,经MDT讨论后,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手术风险后,行腹膜后肿物切除术,术中探查见胰头、十二指肠及升结肠后方可及一大小约10×9cm质韧椭圆形肿块,表面光滑,包膜完整,位置固定,邻近脏器未见明显侵犯,手术顺利,术后病理回报:腹膜后神经鞘瘤伴出血及囊性变;患者术后康复出院。
会议现场
作者:杨 光 编辑:李居东
审校:汤 靓 总编:邵成浩
2022年02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