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棵树
——幼儿园自然日活动案例分享
我园有两个园区——华侨城园区和济南路园区。在华侨城园区,每周五我们都会利用社区丰富的自然资源,走出幼儿园,走进社区开展“自然日”活动。但是对于新建的济南路园区来说,可利用的社区资源非常少,老师们也没法领着孩子走出幼儿园。怎么办?每周一次的自然日活动还要不要?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没有急于回答,而是先对幼儿园内的自然环境展开资源调查和分析。我们发现,即便不能走出幼儿园,依然可以在园内开展自然教育。因为这里有蓝天、有白云、有阳光、有风、有树、有土、有水、有雨、有雪……大自然以其无比宽广和慈爱的胸怀,在每一个季节都向孩子们献出妙趣横生的礼物。结合我园树多的优势,我们开展了“我有一棵树”的自然教育活动。
园长送我一棵树
通过资源调查发现,其实我们身边有很多的自然资源。幼儿园内仅树就有176棵,30多个种类。只是有的时候因为没有去关注它们,往往被忽视了。如何引发老师们对这些资源的关注以及对资源价值的认识呢?我们就从一棵树入手,从园长送给每人一棵树开始,引发老师们对自然资源更多的关注以及对这些资源价值的挖掘和利用。
首先,园长让老师们利用午休时间去数一数幼儿园共有多少棵树。每个人在数的时候也可以选择一棵自己最喜欢的树。接下来,园长通过抽签的方式送给每人一棵树。园长说你抽到哪棵树,哪棵树就是属于你的了,它就被你所拥有。它的树枝、树皮、树叶、将来开的花、结的果,包括那片树荫也都是属于你的了。然后又提出要求:每个人要充分地去了解你的树,与它建立链接,然后再从自然教育的角度去分析一棵树会有哪些资源可利用,可以利用一棵树开展什么样的自然教育。
老师们在与自己的树互动的过程中,体验和感受非常多。首先,几乎所有的人抽到的都不是自己心仪的那一棵。那怎么办?不要了?或者换一棵?园长说都不可以,并引领老师们针对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在讨论中达成共识:坦然接纳。虽然它不是我想要的那一棵,但是它已经成为了我的树,那么我就要无条件地去接纳它。这就像接纳班里的每一个孩子一样,当他来到了你的身边,就要无条件地接纳他、关注他、尊重他、走近他、爱护他,与他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接下来,老师们与自己的树展开更进一步的互动和链接,也逐渐对这一棵自己原本不太喜欢的树有了感情,成为了“我的树”。这就像是小王子的那朵玫瑰花一样。因为小王子关注了它,照顾了它,与它建立了链接,这朵玫瑰花对于小王子来说是独一无二的,这棵树对于每个人来说也就成为独一无二的了。
以后的日子里,老师们会经常走近自己的树,对“一棵树”这样一个资源有了更全面、更丰富、更多元的认识和了解。由此也想到可以让孩子们也拥有一棵树,通过一棵树开展自然教育。
数一数幼儿园的树
老师们也带领自己班的孩子去数一数幼儿园共有多少棵树。在数树的过程中孩子们对三根横放的大柳树干算不算真正的树产生了争议。有的孩子觉得它是一棵树,因为它发芽长叶了。有的觉得它不应该算真正的树,因为它只是一根被砍伐了的树干,没有根。到底算不算一棵树呢?老师们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把这作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孩子们去辩论,带着好奇心去继续观察、思考、寻找答案。慢慢地,这成为了孩子们的探索活动。我们觉得,像这样的自然探索活动在小孩子这个年龄阶段不一定要有标准答案,不一定要有一个结论。其实,带着问题长大不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吗?
另外,因为幼儿园的树太多了,要数准确,对于中、小班的孩子来说难度非常大。如何准确地数树呢?有的孩子提出:可不可以只数一个地方的树?老师觉得这个注意好,就减小了数树的范围。有个中班就按照孩子们的意愿只数“花果园”里的树。但是花果园里树也不少,孩子们数着数着就又数迷糊了。教师提出关键问题:“怎么数才能做到既不会重复又不会漏掉呢?”一个叫王霁琛的小男孩立刻想到了办法:“可以做标记。”老师一听眼睛一亮:“好呀,怎么做标记?你用你想到的办法试一试吧。”王霁琛就先用玉米芯来标记,进行错误控制。他在每个树坑里放一个玉米芯,最后把所有的玉米芯都收起来,说有几个玉米芯就是有几棵树。孩子们帮他一起数了数共有26个玉米芯。“我们数出来了,是有26棵树!”孩子们兴奋地告诉老师。老师也很兴奋:“这个办法太棒了!你们确定是26棵吗?到底对不对呢?”
王霁琛接下来又想到一个办法:他让小伙伴帮忙,先数出26个松果,再每个树坑放一个,看看是否每个树坑里都有松果,进行验证。结果一看,还真有两个树坑里没有松果,也就是数错了,应该是28棵。
老师又提出质疑:“两次数的结果不一样啊。28棵的结果对不对呢?”为了再次得到确认。孩子们又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天班里来了27个小朋友,加上一名老师正好28个人,每人抱住一棵树,如果一人一棵树那就确定无疑啦,结果验证了28棵是对的。
数树的过程中,孩子们遇到问题没有放弃、不逃避,而是乐于想办法解决问题。他们不仅想出了独特的数树的方法,还能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验证结果”这样一个过程提高了科学探究的能力。
孩子的表现也引发了老师更多的思考,不仅在教室里专门为王霁设置了一个数学诱导区,满足他对数学学习的需求,还鼓励其他孩子向他学习,吸引更多的孩子参与到数学区的活动中来,也打开了其他孩子的思路。
给自己的树做标记
像园长送树一样,老师也送给了每个孩子一棵树。孩子们找到自己的树后想要给它做一个标记。因为是初春,大多数树都没有发芽,大家都不认识自己的树是什么树种,用手机的识物软件也识不出来。为了弄明白,有的孩子就提出去问问园长,去问问经常给花浇水的伯伯,还有的说去问问幼儿园年龄最大的王爷爷,因为他年龄大,肯定知道。于是,那几天,幼儿园里的园长、伯伯、王爷爷们就忙了起来。他们被每一个前来咨询的孩子拉到自己的树旁聊个不停。幼儿园的大朋友、小朋友因为一棵树有了更多亲密的互动。
关于给树做什么样的标记,孩子们也展开了讨论。有的孩子说要做得好看、漂亮,有的孩子说要防风、防雨,要长时间保持,还有的孩子说要用自然的材料。另外,这个标记牌上可以写什么、标记哪些内容也成了老师和孩子们讨论、研究的话题。教师支持孩子们创意性地使用各种材料,大胆地去想象和创造,对于幼儿创新人格的培育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做一个树的保护神
首先,教师带领孩子们去了解传统文化中保护神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要有保护神?接下来再去设计、制作自己树的保护神,每一个保护神都体现出他们独特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的火花,寄托着孩子们对自己的树的美好期望。
/////////
投放一个自然饲鸟器
在与树的互动中,孩子们意识到春天是小鸟不容易获取食物的季节,他们就想在树上投放一个饲鸟器,吸引小鸟到自己的树上来觅食。孩子们不仅在材料的使用和饲鸟器的设计上发挥想象与创造,还要思考如何让小鸟顺利吃到里面的粮食。比如饲鸟器里放什么样的粮食、它的开口如何设计、挂多高度比较合适、怎样让小鸟能有落脚的地方,等等。制作、投放饲鸟器的过程中也引发了孩子们更多的好奇和探究。
给自己的树建立观察档案
老师们都给自己的树做了观察档案。很多孩子也想给自己的树做档案。什么是档案?可以怎样做档案?哪些内容可以作为档案?这些都引发了孩子的兴趣和探究行为。有的孩子给自己的树画个像,有的去量一量树的粗细记录下来,有的用树叶进行捶印、树皮拓印、做压花、花叶书签、花叶勋章,等等。孩子们说这些都是在给树做档案,而且这些档案可以一直做下去,直到自己毕业。有的孩子提出,毕业的时候可以把自己的树传递给弟弟妹妹,让弟弟妹妹拥有这棵树并继续做树的档案。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不仅与树有了更多的互动,还感受到了自然创造的快乐,培养了审美、自信与坚持的品质。
/////////
向一棵树提出问题
在自然教育的研究中,我们一直鼓励孩子们要敢于提问,学会提问。对于一棵树孩子们提出的问题可谓五花八门。如:
树为什么要长叶子?
为什么有的树开花有的树不开花?
树落叶的时候会难过吗?
有的树的叶子为什么不会变色,一直是绿的?
为什么树周围支着很多木头?
这棵树几岁了?
为什么有的树长得粗粗的,有的树长得瘦瘦的?
为什么树叶会变颜色?
松树为什么下雪的时候都不会掉叶子呢?
为什么树皮上会有不同的条纹呢?
为什么同一颗树上的花颜色不一样?
海棠树上为什么会有一些小疙瘩?
其他树开花了,为什么梨花却落了?
树上为什么会长蘑菇?这些蘑菇能吃吗?为什么有的蘑菇能吃有的蘑菇就不能吃?怎样知道呢?
百日红为什么会掉树皮?是不是通过掉皮来长大,就像小蛇蜕皮一样?
白玉兰为什么没长叶子就开花了?还有哪些树也是先开花再长叶子?
树上为什么要刷上白色的东西?
……
我们意识到,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获取知识并不难,人工智能能解答很多的问题。但是科技创新需要的是会提问的人,能提出问题的人。通过向一棵树提问,不仅提高了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还进一步引发了孩子的好奇心和兴趣。比如有的孩子提出问题后会去猜测答案,还有的会通过各种途径去验证和查找答案,好奇好问的习惯就慢慢养成了。
想象还想拥有的一棵树
老师和孩子们一起欣赏了绘本《森林里一百棵奇思妙想的树》,鼓励孩子们发挥想象力,去设计一棵自己还想拥有的树。孩子们发挥想象力,设计出了一棵棵与众不同的大树。比如,有的孩子设计了一棵老师树,每个树枝上都长满了老师,他希望可以天天和老师一起玩。有的孩子设计的是朋友树,只要来到树下的人都会成为朋友,他希望幼儿园的每一个人永远都是好朋友。
对于孩子们的这些奇思妙想老师都给予欣赏、肯定和鼓励,鼓励孩子们大胆想象、天马行空。孩子们之间也彼此欣赏、相互分享,营造了温暖有爱、乐于想象、乐于创造的班级氛围。这样一种好的氛围也是支持幼儿创新人格发展的必要条件。
现在,关于“一棵树”的活动还没有结束。后续还会有很多与树的故事的发生。对于这棵树,老师和孩子们不是去领养它,更多的是拥有它,在拥有和互动的过程中去感受、去体验。它也成为了孩子们学习和探索的资源,在促进创新人格发展的同时,滋养身心,带来力量、感受美好。
整个过程中,老师们也有了更多的感悟:都说大自然是活教材,但是如果没有这样走进去,与身边的资源建立紧密的链接,那么这句话可能只是一句空话。当教师具备了创新的热情、探究的兴趣,成为了一个具备创新人格的人的时候,不仅是一棵树,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一朵云、一阵风、一场雨、一束光……都可以发挥价值,成为自然教育的资源。
——本文作者为淄博市汇英幼儿园 董乃凤
照片由淄博市汇英幼儿园提供
购
书
信
息
想了解本书的更多信息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制作|燕子
朗读|冯纪萍
2024年6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