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角色游戏
一起钓鱼吧
游戏背景
平衡板在班级的出现,引起了孩子们的游戏兴趣。海水浴场的小店家将他们变成“冲浪板”,摇摇晃晃的游戏方式吸引了许多孩子,一段时间后,晨晨和烁烁成为了小店家,两人计划开发新“业务”——一起钓鱼吧。
(前期冲浪游戏)
游戏过程
钓鱼初体验
游戏一开始,两个孩子就把平衡板放在了区域中,又拿来了磁力片,只见两人挑出了三角形、小半圆等相对体积较小的磁力片,随机放到了平衡板周围的地上,而小客人们早已等不及,直接坐到了平衡板上,晨晨和烁烁告诉大家,平衡板是船,地上的磁力片是鱼。小客人听完就用手捡起来地上的“鱼”,开心地说到:“我抓到鱼啦!”客人们自发地玩了起来,晨晨和烁烁连忙往海里放更多的“鱼”,游戏就这样开始了。
(小客人徒手捞鱼)
很快,客人们纷纷表示徒手捞鱼没意思!需要钓鱼工具!晨晨和烁烁顺手拿起磁力片,很快连在一起,一条平面的磁力片鱼竿就出现了!但问题是,小客人把“鱼”从鱼竿上拿下来时,鱼竿也一起散落,小客人自己拼好鱼竿,提醒店家要调整一下,店家马上利用磁力片,拼成一个立体的方形,这一次,小客人们一次性可以吸到好多条“小鱼”呢,但使用的时候要轻轻的,力气太大会把磁力片压“散架”的。游戏就这样在“散掉—重新拼—再散掉”的过程中进行着。
(平面磁力片鱼竿) (立体磁力片鱼竿)
分析:
随着一场新游戏的出现,问题也会相继产生。在游戏初期,店家面临场地的布置、平衡板的使用、海里的鱼和钓鱼的工具等等问题,需要逐一进行调整与解决。
片段中,两名店家并没有因为频繁出现的问题而产生消极、苦恼的情绪,观察店家对材料的选择,可以发现,在遇到“鱼竿问题”时,店家会结合磁力片小鱼的磁吸特点,直接选择近在眼前的磁力片材料制作鱼竿,虽然忽视了鱼竿的外在形象与特点,但能够及时满足客人需求,带给同伴积极的游戏体验,快速解决问题,游戏非常投入。小客人做为材料的直接使用者与体验者,能主动将散掉的磁力片拼回鱼竿,以维持游戏的进行,能将游戏中遇到的问题告诉店家,使店家与客人之间的角色形成很好的互动,也侧面促进了游戏内容的生发与开展,共同渲染了积极愉快的游戏氛围。
2.升级版钓鱼工具
店家们分析了上次游戏的不足之处,介绍起新的游戏计划,说:“上次游戏的磁力片鱼竿太软了,一用力会碎掉,这次要选择管道、玩具和绳子来做鱼竿!”
“管道铁锅”鱼竿 烁烁发现材料超市里的小铁锅,可以将磁力片吸起来,和管道玩具组合在一起,发明了“管道铁锅”鱼竿。
“管道绳子”鱼竿 晨晨找来了绳子和一块长条形的磁铁,慢慢用绳子打结,绑在磁铁的中间,完成后主动尝试吸住磁力片,却发现磁铁和绳子结扣处分离了,晨晨再次打结系住,使劲勒住绳子,这一次的尝试钓鱼(吸磁力片)成功了!他连忙拿给小客人使用。
游戏结束后,小客人们说起了自己的游戏体验:有的认为铁锅的组合很结实,就是没有办法钓到远处的鱼(管道的长度有限);有的认为绳子的鱼竿最好用,甩来甩去和钓鱼的感觉一样,更好玩儿,但有时磁铁会掉,中途需要多次维修。晨晨解释说:“这不是磁铁掉了,这是小鱼把鱼饵吃掉了!”大家开心地笑了起来。
(管道铁锅鱼竿) (管道绳子鱼竿)
“磁铁绳子”鱼竿 游戏开始前,烁烁和晨晨指着自己的游戏计划说:“我们看过掉磁铁的绳子,是个丝带,太滑了,我们要试一试丝带绑在环形的磁铁上,用鞋带绳子绑长条的磁铁!”小客人们在游戏中开始了尝试,钓鱼区传来阵阵好评,长条磁铁一次也没有掉落,环形磁铁可以吸到很多的鱼。
游戏分享时,我们一起讨论了绳子鱼竿的材料,大家发现,粗糙的鞋带绳子和滑滑的长形磁铁在一起,摩擦力变大就不会脱落;滑滑的丝带绳子和环形磁铁在一起,穿入后打结更加牢固;磁铁形状或者绳子的粗糙程度,改变其中一个材料,增大摩擦力,就可以让磁铁与绳子不分离。
(长条磁铁的绳子鱼竿) (环形磁铁的绳子鱼竿)
“可收回鱼线”鱼竿 小客人对磁铁绳子鱼竿非常喜爱,但客人恩恩遇到了问题:钓鱼时一甩绳子,整个钓鱼工具竟然飞出去了!恩恩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跳下渔船捡了回来,烁烁见状,思考了一番,拿着环形磁铁的鱼竿来到了材料柜前,用管道玩具很快拼成了长形,将绳子放进十字形管道中,然后插进长形管道的其中一侧,转动十字形管道,发现可以将绳子一圈圈绕在管道上,钓鱼工具的鱼线就这样可以收回来啦!烁烁把新的鱼竿拿在手里尝试钓鱼,比划一番后,又增加了小型转弯管道,为鱼竿增加了把手,再次试钓后,又将原本在鱼竿前端的十字形管道换到了把手前,这下旋转起来更方便了。经过烁烁的不断调整,一个可以“收回鱼线”的鱼竿诞生了,也解决了客人恩恩甩掉绳子的烦恼。游戏分享时,烁烁为大家讲解并演示了新鱼竿,小朋友们对他的发明纷纷表示赞许,大家对钓鱼区更加期待了。
分析:
班级中的钓鱼工具越来越多,形态也出现了不同的变化。幼儿在设计新鱼竿时做出调整,用管道玩具替代磁力片,让鱼竿变得更加结实,用绳子与磁铁的组合,让钓鱼游戏,更多体验到“甩鱼绳”的“钓”的感觉,使得游戏更具有动态性,更加灵活有趣。
整体思考
1.在持续探究中获得经验,发现游戏中的深度学习。
幼儿的深度学习,一般表现为幼儿在较长的一个时段内自主探究某些物体或现象,具有强烈的兴趣,高度投入,能自觉迁移和运用已有经验,最终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幼儿多次且持续的游戏过程,“以问题解决为导向,以积极情绪为动力,以动手制作为依托,以同伴合作为支撑,以评价反思为主轴”。案例中,幼儿面对“开业初期无物品”的问题,直接迁移前期冲浪游戏的经验,将平衡板摇晃的特点与生活中船在海面摇晃的特点相互联想;当发现“磁力片鱼竿无法顺利钓鱼”的状况,幼儿积极调整鱼竿材料,结合生活中鱼线甩出后可收回的特点,重新制作。游戏时两名店家相互合作、积极热情、高度投入,不停地摆弄物品、材料,在不断动手操作中,感知材料的特征,设计的鱼竿也越发适宜客人使用,积累经验,而这些经验,相信也会成为幼儿高阶思维的基础,帮助幼儿后续持续地进行问题解决。
2.材料支架幼儿的自主学习,助力幼儿幼小衔接的准备。
《自主学习——支持幼儿成为热情主动的终身学习者》一书中提到,自主学习就是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带着自己的问题,在自己的感知探索中,按照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并获得发展的过程。
本案例中,幼儿面对钓鱼游戏中钓鱼工具的问题,自主发现问题并自主总结经验进行调整,对钓鱼工具的制作材料,展开了多次的探索活动。
游戏初期,并无工具的使用,店家通过小客人语言的反馈,发现徒手捞鱼虽然可以快速开始游戏,但游戏体验感较差,需要钓鱼工具。观察小客人游戏行为,利用磁力片的磁性,发明平面的、立体的磁力片鱼竿,但同时也发现磁力片材料看似结实,实则结构较软,不适宜钓鱼。在之后的游戏中,店家利用游戏导入环节,自主分析磁力片材料的特质并进行材料的更换,幼儿对材料有一定的理解力,开始考虑材料的适宜性,有意识地进行材料的筛选。通过幼儿后期选择绳子,也能看出,鱼竿材料越来越贴合“钓鱼”的主题,在遇到丝带和磁铁分离的情况,幼儿通过更换其中一种材料、增大摩擦力的方式进行实验,教师利用集体分享环节,与幼儿共同感知,可运用不同材料特点,能解决游戏中的问题,最后“可收回鱼线”的鱼竿出现,也正是幼儿自主观察后,迁移生活中钓鱼经验,丝带较薄,能够放到管道玩具中,并能很好地被夹住,最终形成缠绕的鱼线,这些都是幼儿对材料思考后进行的制作,并能从中自主总结方法。
案例中的幼儿,拥有解决问题的意识、能主动分析失败的原因,能自主从问题中总结经验,并将新经验迁移到制作的新鱼竿中,幼儿在游戏中的主动学习,这所体现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探究意识、热情、专注等学习品质,以及观察、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等学习能力,也正是幼小衔接教育的重要内容。
——山东省商务厅幼儿园 孔庆莉
购 书 信 息
想了解更多信息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制作|燕子
朗读|管唯佳
2024年10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