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 趣 横 生
——从绘本《纸娃娃》延伸的科学探究活动
本文节选自
《小绘本里的科学大世界
——如何从绘本阅读到科学探索》
一、绘本介绍
[英]朱莉娅·唐纳森/文
[英]丽贝卡·科布/图
绿云译
汕头大学出版社
绘本讲述的是一个小女孩和五个纸娃娃的故事。故事中妈妈为小女孩做了五个特征各异的纸娃娃,它们手拉着手,经历了从房间到花园的一系列惊心动魄的冒险之旅,先后遇到了凶猛的大恐龙、大老虎、大鳄鱼,还有挥舞着剪刀的淘气小男孩。当读者沉浸在小男孩用剪刀将纸娃娃剪碎的伤感情节时,故事画风突然一转,所有的碎片又聚合在一起,变成了五个跳来跳去、活泼乐观的纸娃娃。
绘本在描述纸娃娃所经历的各种探险过程中,隐藏着对纸的多种特性的表达与呈现,例如纸可以造型、可以上色,很轻软,遇风能飞起来,可以被剪碎,遇水会浸湿等,让人忍不住想跟随故事中纸娃娃的探险经历,深入对纸的探究之中。
二、绘本蕴含的科学要素
1.纸的轻薄、可变形、可剪碎等特性
绘本主要围绕五个纸娃娃的遭遇展开,伴随纸娃娃跳下悬崖、起飞降落、被剪碎又被重组等一系列探险过程,展现出纸所具有的轻薄、可折叠、可变形、可剪碎、可重组的特性。
2.观察、猜测和想象等科学探究方法
纸娃娃去了哪些地方探险?在探险途中发生了什么?绘本场景画面多变,富有戏剧性,吸引着幼儿通过仔细观察画面特征,根据纸的特性大胆猜测故事情节。
3.笑对困难,迎难而上的科学探究精神
故事中的纸娃娃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们数次面对困难都不害怕,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地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一次又一次冒险。
三、预设科学探究活动网络图
四、绘本阅读与科学探究活动
活动1.《纸娃娃》绘本阅读
活动目标
1.阅读理解故事内容,结合纸的特性,大胆想象纸娃娃经历的紧张刺激的探险旅程。
2.萌发玩纸的兴趣和对纸的探究欲望。
活动准备
绘本《纸娃娃》、亲子合作自制纸娃娃
预设活动思路与关键问题
1.幼儿自主阅读,教师跟进观察和适时引导
教师将绘本投放到阅读区,供幼儿自主阅读。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关注幼儿的已有经验及阅读理解情况,与幼儿一起重点了解以下内容:
(1)认识纸娃娃
故事围绕可爱的纸娃娃展开,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纸娃娃的特征,感受纸娃娃之间友好亲密的关系,并预设以下引导性问题:
①纸娃娃们分别叫什么名字?他们长得什么样?
②纸娃娃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③纸娃娃手拉手去探险都遇到了谁?
(2)纸娃娃会飞吗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纸娃娃飞起来的画面,可预设以下问题:
①纸娃娃会飞吗?他们飞到了哪里?
②纸娃娃为什么会飞?
(3)纸娃娃遇到水
当纸娃娃来到小岛探险时,可鼓励幼儿想象、猜测纸娃娃在小岛上的经历,讨论纸娃娃遇到水会发生什么事情。
①纸娃娃在小岛上会做什么事情?
②纸娃娃掉进水里会怎样?
(4)被剪碎的纸娃娃
结合幼儿的已有经验,请幼儿猜测纸娃娃能否被剪碎,教师可预设以下问题引导幼儿思考:
①拿着大剪刀的小男孩会对纸娃娃做些什么?
②变成碎片的纸娃娃还会回来吗?纸娃娃是怎么变回来的?
2.亲子共读绘本,感受故事中浓浓的温情。
3.与家长共同制作纸娃娃,请幼儿为纸娃娃起名字并创编纸娃娃的探险之旅。
活动过程与教师支持策略
1.漂亮的“纸公主”
区域游戏时,云云和明熙在美工区做了两个漂亮的“纸公主”,她们和“纸公主”玩着自编自演的游戏。分享环节,她们俩绘声绘色地介绍了自己与“纸公主”游戏的过程,吸引了班里很多孩子的兴趣。看到孩子们对“纸公主”兴致勃勃,于是教师找到绘本《纸娃娃》,投放到了阅读区。
2.自主阅读
云云、萌萌和子芊最先发现了绘本《纸娃娃》,他们立刻兴奋地阅读起来,并不时讨论着其中的画面。看到孩子们讨论热烈,老师也参与其中,由此吸引了更多的孩子一起阅读。
孩子们给故事起了一个名字:手拉手的好朋友。可爱的纸娃娃吸引着孩子们的兴趣,纸娃娃们紧张刺激的探险情节也让他们大展想象力。
小涵:纸娃娃飞起来了,他们一定有魔法,他们唱的歌就是他们的魔法口诀。
乐乐:刮来了一阵大风,把纸娃娃吹起来了!
小羽:看,他们到海边了!他们可以在沙滩上堆沙堡、找螃蟹,还可以去海边捉鱼!
一诺:不行!纸娃娃如果掉到水里,就会被淹死!
小涵:如果纸娃娃掉到水里,会变湿,变软,还有可能会破。
看到小男孩手里的大剪刀,孩子们立刻紧张地议论起来。
萌萌:大剪刀把纸娃娃剪碎了!
老师:变成碎片的纸娃娃还会回来吗?
一诺:都变成那么小的小碎片了,纸娃娃肯定不会再回来了。
乐乐:可以用胶水把他们重新粘起来。
在自主阅读中,孩子们知道纸娃娃是纸做的,所以不怕摔;知道纸怕水,如果泡到水里会被浸湿、变软,还有可能破掉;纸很轻,如果有风,就能飞起来;纸会被剪刀剪碎,如果剪碎了,很难变回完好的纸,或许用胶水能重新把纸粘起来……
3.亲子共读
绘本故事源于妈妈给孩子制作出的一串漂亮的纸娃娃,而故事最后,小女孩长大了,变成了一位妈妈,她也给自己的女儿制作了五个纸娃娃。考虑到绘本中传递出的一脉相承的浓浓亲情,在幼儿自主阅读后,老师鼓励孩子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再次阅读。“一对一”的亲子共读,会让孩子体会到更多不一样的感受,擦出“爱”的火花。
教师支持策略
1.教师以同伴身份参与到幼儿自主阅读中,及时抛出问题引发幼儿思考
在幼儿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参与其中,关注幼儿兴趣点,分析幼儿已有经验,及时提出关键性问题“纸娃娃为什么会飞起来?”“变成碎片的纸娃娃还会回来吗?”“纸娃娃是怎么变回来的?”引发幼儿关注纸轻薄、怕水、会被剪碎等特性,在师幼对话、幼幼对话中引发幼儿讨论纸可能发生的变化。
2.结合绘本特点,增加亲子共读的阅读形式,体验故事中的浓浓亲情
在绘本《纸娃娃》中,浓浓的母爱自然流淌,像一条隐藏的线索,贯穿起故事的缘起和延续。如此饱含亲情的绘本,在班级中自主阅读和在家中亲子阅读效果是不同的。
活动2.好玩的纸
活动目标
1.在做做、玩玩、想想、看看中了解纸的特性,加深对纸的认识。
2.运用操作、观察、比较、总结等方法解决问题,并进行表征记录。
活动准备
1.纸类材料:
较硬的纸:卡纸、素描纸、硬纸板、瓦楞纸等;
不软不硬的纸:复印纸、牛皮纸、皮纹纸、彩纸等;
较软的纸:报纸、卫生纸、皱纹纸、海绵纸、宣纸等。
2.辅助材料:彩纸、剪刀、胶水、双面胶、透明胶、绳子、长尾夹、订书机、皮筋、记录纸、笔等。
3.辅助绘本:《纸的力量》。
预设活动思路与关键问题
1.纸娃娃“手拉手”
制作“手拉手”的纸娃娃,鼓励幼儿探索让纸娃娃“手拉手”的多种方法。教师可预设如下问题引导幼儿:
①你用了哪些方法将纸娃娃们连接起来?
②在连接的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你是如何解决?
2.站起来的纸
(1)哪种纸能“站起来”
鼓励幼儿尝试让纸站起来,比较纸的材质与其能否站立、站立时长的关系并进行记录。
①通过改变纸的形状,你有多少种方法让纸站起来?
②不同材质的纸都能用改变形状的方法站起来吗?你还想到了哪些方法?
(2)纸的力气有多大
尝试探究纸的承重力,教师可预设以下问题引发幼儿思考:
①什么材质的纸力气大?
②纸的承重力和它的形状有关系吗?
3.会飞的纸
(1)飞起来的纸
让幼儿在玩纸活动中体验各种材质和形状的纸能否飞起来。教师可预设如下问题引导幼儿:
①纸能飞起来吗?你有哪些方法让纸飞起来?
②哪种材质的纸落地最快?哪种材质的纸落地最慢?
(2)飞得最远的纸
①哪种材质的纸飞得最远?
②你有办法让纸飞得更远吗?
活动过程与教师支持策略
1.“手拉手”的纸娃娃
制作纸娃娃 在阅读绘本时,孩子们表现出了对纸娃娃浓厚的兴趣,他们打算亲手制作一串纸娃娃,然后带着自己的纸娃娃去探险,于是,充满创意的制作开始了。孩子们按照自己的喜好精心装扮纸娃娃,给纸娃娃画上了五颜六色的服饰和头发,然后小心翼翼地把纸娃娃剪了下来。
看着剪下来的单个的纸娃娃,冬冬发现了问题:纸娃娃是“手拉手”的啊,我们都剪断了,这可怎么办?冬冬初次制作纸娃娃,剪的时候没有经验,直接把每个纸娃娃分别剪了下来。在家里做过纸娃娃的云云经验就丰富多了,她用理所当然的语气说道:对啊,剪的时候不能剪断,要连起来剪,我妈妈就是这么剪的。
彤彤:可是我也把它们都剪开了。
大部分的孩子都像冬冬一样直接把纸娃娃剪断了,他们看着自己精心制作的纸娃娃被剪成了一个一个孤零零的样子,懊恼地叹起气来。看着孩子们失落的表情,老师主动提醒幼儿想想有什么办法可以让纸娃娃“拉起手”来。
薇薇:对啊,再让他们“拉起手”来不就行了。
孩子们开始想办法,试着让“孤独”的纸娃娃“拉起手”来。
(1)选择连接材料
孩子们来到美工区,四处寻找可以借助的材料。基于已有经验,三个孩子首先选择了胶水、双面胶、透明胶等粘贴材料,用“粘贴”的方法把纸娃娃连在一起。
为了打开孩子们的思路,让他们不仅仅局限在用粘贴材料将纸娃娃粘起来的原有经验上,老师在投放时材料进行了有目的的控制,仅投放了少量的粘贴材料,更多的投放了订书机、皮筋、绳子等材料。当粘贴材料被同伴取光后,彤彤的目光便落在了一盒夹子上:不用胶带也能行,可以用夹子把纸娃娃们夹在一起。(见图1)她用夹子夹住了两个纸娃娃的手,连接好后,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图1
彤彤的做法打开了大家的思路。
佳佳:可以用彩泥把它们粘起来。
子芊:可以用订书机里的小钉子,把它们订起来!
宁宁:也可以用绳子系起来啊。
薇薇:用我们扎头发的小皮筋绑起来,就像绑头发一样。(见图2)
图2
(2)花样连接方法
经过一番头脑风暴后,孩子们的想法渐渐多了起来,他们开始尝试使用各种材料对纸娃娃进行连接。子芊选了订书机,她把两个纸娃娃的手部叠放在一起,用订书机对准使劲儿一按,只听“啪”的一声,纸娃娃连接起来了(见图3);明熙用绳子在两个纸娃娃牵手的位置绕了一圈,想把它们连起来,可刚缠绕完用手提起来,两个纸娃娃就分开了。一旁的嘉禾看到了提醒她说:“只绕一圈是不行的,需要打个结。”打结对明熙来说有些困难,她向老师寻求帮助。看到明熙为难的表情,老师找来了一根木棍,用绳子在木棍上打结做示范,明熙仔细地模仿着老师的动作,将绳子交叉缠绕过纸娃娃的“手”,终于打了一个平整的结扣,把纸娃娃系了起来(见图4)。明熙再次提起纸娃娃,验证两个纸娃娃连接是否牢固,这次纸娃娃没有再分开。
图3
图4
经过尝试和验证,孩子们发现了粘贴、装订、打结等好几种可以实现牢固连接的方法。
老师:你们还有更简便的连接方法吗?
冬冬:我发现了一个好办法,可以很快把他们连接起来。
只见冬冬把两个小人的手轻轻一拧,按压结实,纸娃娃就连起来了。小睿也试了试“拧”的方法,可是他一用力,却把纸娃娃的“手”拧断了。小睿惊讶地张大了嘴巴,冬冬提醒他:拧的时候不能太用力,纸会被撕碎的!拧完可以再压一压,这样就结实了。看来,简便方法也有诸多的注意事项。
云云看到小睿一不小心拧断了纸娃娃的“手”,着急地说:更简单的方法可以像我妈妈那样,直接剪出一串“拉手”的纸娃娃!一诺率先尝试云云说的方法,他再次画出了“拉手”的纸娃娃,用剪刀剪的时候特别注意纸娃娃“拉手”的部分不要剪断,直接剪出了一串“拉手”的纸娃娃(见图5)。其他孩子看到了,都跟着尝试起来。不过,三四个小朋友在剪的时候还是一不小心把纸娃娃剪断了。
图5
老师:连续剪好像很容易失败,怎样做才能不把纸娃娃剪断呢?
一诺:要很小心地剪才行,特别是“手拉手”的地方。
子芊:我画的纸娃娃的“手”太小了,剪的时候就很容易剪断。
冬冬:“手拉手”的地方可以画得粗一些,长一些。
老师:对,画的时候可以把“拉手”的部分画得粗一点儿、长一点儿,剪的时候要小心地剪,一点儿一点儿剪,你们说的方法真不错,可以再试试。
吸取大家总结出来的经验,孩子们再次进行了尝试,成功率明显高了许多。
(3)最长的纸娃娃
虽然能够直接剪出不断的纸娃娃了,但孩子们对“连接”的兴趣仍然不减,宁宁和薇薇把他们俩的纸娃娃连接在了一起,让“手拉手”的纸娃娃更多了。看到此情此景,教师趁机提出问题:你们能让多少纸娃娃连接在一起?
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再次寻找材料,或夹、或粘、或订、或绑、或拧,用刚刚尝试出的方法把所有的纸娃娃都连接在了一起,看着足足有半个教室长的纸娃娃,孩子们欢呼雀跃起来。
教师支持策略
1.有意识地调整材料投放策略,拓展幼儿解决问题的思路
在上述活动中,教师投放材料实施了以下几种策略:一是“少”投放。二是“扩”思路。教师鼓励幼儿在材料的支持下扩展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不但探索出了“订”“系”“绑”“夹”等方法,还研究出了不用任何材料的“拧”的连接方法。
2.准确辨析幼儿的求助信息,适时提供富有针对性的支持
幼儿在操作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困难,教师在提供帮助时,一是需要研判幼儿的实际需求,找准提供帮助的时机;二是需要根据求助的场景,选择适宜的支持方式。
2.站起来的纸
在和纸娃娃做游戏时,云云想让“手拉手”的纸娃娃跳舞,可她刚一松手,纸娃娃就倒下了。
云云惋惜地说:要是纸娃娃自己能站住就好了。
佳琪:肯定不行,纸那么薄,一定是站不起来的!
媛媛:用厚一点儿的纸大概能行。
在日常区域活动中,孩子们会接触到不同类型的纸张,并用各种纸做一些手工活动,因此在观察、触摸、使用中积累了一些有关纸的经验。
(1)初次尝试
有了让纸站起来的想法,于是孩子们开始动手尝试。小凯选择的是打印纸,只见他直接把纸立在桌面上,结果纸很快就倒了;佳琪选择了稍微厚一点儿的卡纸,与小凯用的是同样的方法,但是也没有立住。
佳琪:卡纸这么硬、这么厚也立不住,看来纸是站不起来的。孩子们有些沮丧。
老师提示他们:“纸的形状能不能改变一下啊?”
媛媛受到启发,试着把纸对折了一下,纸立在了桌面上。
媛媛高兴地喊:看!我的纸站起来了!(见图6)
图6
(2)没力气的纸
其他孩子看见了,都开始尝试改变纸的形状,有的把纸折了两折,像三棱柱似的立起来;有的折了三折,变成了长方体;有的折了许多折,像一把扇子一样……他们用不同的折叠方法都让纸站了起来。
小轮正在摆弄一张红色的海绵纸,试了好几次都没有成功,他忍不住说:海绵纸叠了就弹开,太不听话了。
老师:海绵纸为什么不听话?
小轮:它太软了,没有“力气”。
小凯:卫生纸也没有“力气”,我试了好几次它也站不起来。
老师把问题抛给更多的孩子:有什么办法能让没有“力气”的纸站起来呢?几个孩子都来帮忙找办法。薇薇试着把卫生纸对折了很多次,然后慢慢松开手,卫生纸终于成功站起来了。
薇薇:原来多折几次,让卫生纸变厚,就能站起来了。
小凯把手里的海绵纸卷成了圆柱体,软软的海绵纸也成功立起来了。
小凯:除了对折,还可以把纸变成其他的形状嘛,你们看,纸筒就能站起来啊。
云云:我让卫生纸靠在积木上,它也能立住。
(3)比力气
孩子们找到了让纸站立的方法,同时也有了新的发现。
薇薇:卫生纸站得不稳,很快就倒了。
佳佳:我的纸“力气”大,看,上面还可以放东西。说着,她把一张纸放在了自己卷的圆柱形纸筒上面(见图7)。
图7
老师:怎样才能知道哪种纸的“力气”大?哪种纸的“力气”小呢?
听到老师的问题,孩子们找来积木和不同材质的纸,开始比较纸的承重力。乐乐用的是打印纸,他把纸折成了四棱柱的形状,上面放第3块积木的时候就倒了;小羽把打印纸反复折成扇子的形状,上面放了4块积木;佳佳把复印纸卷成了圆柱形,在上面放了6块积木后,就不敢再往上放了;薇薇这次拿了一张瓦楞纸,用力卷成圆柱形,然后开始往纸上放积木,边放边数:1块、2块、3块……足足放了9块。(见图8)
图8
云云:瓦楞纸很硬,所以“力气”大。
文文:我来试试卫生纸的“力气”。
她把卫生纸对折5次后立住,然后往上放积木,结果积木一下子就把卫生纸压扁了。
大家看了哈哈大笑:这卫生纸的“力气”也太小了吧。
分享环节,孩子们交流了自己的发现。
佳佳:能放最多积木的是硬纸壳,然后是瓦楞纸、卡纸、复印纸、彩纸、报纸,海绵纸和卫生纸上一块积木也放不了。
(见图9-10)
图9
图10
乐乐:越硬的纸放得越多,越软的纸放得越少。
文文:硬的纸“力气”比较大,软的纸“力气”太小了,自己站起来都难。
老师:看来纸的“力气”和纸的材质有关系,越硬的纸“力气”越大,越软的纸“力气”越小。
老师:佳佳、小羽和乐乐用的是同一种打印纸,为什么顶起来的积木数量不一样呢?
大家再次观察佳佳和乐乐的纸筒,发现了不同。
佳佳:我把纸卷成圆圆的纸筒,乐乐把纸折成了方方的,小羽的像扇子,我们三个人折出的纸的形状不一样。
老师:看来纸的“力气”还跟它的折叠方式有关系呢。
讨论结束后,孩子们意犹未尽,继续进行实验。看到孩子们对纸的“力气”如此感兴趣,老师找来了绘本《纸的力量》(见图11)与孩子们一起阅读。绘本《纸的力量》主要阐述了运用硬币放在不同厚度、不同形状的“纸桥”上以测试纸桥承重能力的内容。通过阅读绘本,孩子们发现即使是完全相同的纸,只要其折叠形状及摆放方式改变了,承受硬币的数量也会改变。
图11
教师支持策略
1.提供不同材质的纸张,支持幼儿深入探究
不同材质的纸具有不同的特性,让其站立起来的难度和方法也是不同的。为了帮助幼儿体验让不同材质纸张站起来的难易程度,教师在投放材料时使用了以下两种策略:一是“种类多”;二是“分层次”。
2.利用表格记录观察结果,为幼儿概括、分析和得出结论提供有效支持
在比较不同材质的纸的承重能力时,教师为幼儿提供了记录表格,引导幼儿在观察、对比、分析中概括承重能力相同和不同的纸的各自特点。
五、科学探究活动反思
(一)追随幼儿兴趣展开的活动脉络
最终的活动脉络和预设网络图相比有很多调整,调整的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追随幼儿兴趣生发了新的探究点。二是幼儿对部分预设活动兴趣不强,因而在探究中自然被其他活动取代。
(二)幼儿获得的科学领域关键经验
1.了解了纸的各种特性与其材质、形状等多种因素的关系
2.学习观察、实验、比较、记录、测量等科学探究方法,尝试自主发现和表征结果。
3.在坚持不懈的探究过程中形成注重创新、追求实证、批判质疑的科学精神
(三)绘本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1.绘本《纸娃娃》有趣的故事情节引发了幼儿对纸的探究兴趣
2.引入其他相关绘本,进一步拓展和加深幼儿对于纸的认识
在探究过程中用到的其他绘本信息如下表所示:
(四)活动过程中的教师反思
1.以幼儿的兴趣为核心,科学预设活动并把握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在活动开始之前,教师仔细梳理了幼儿在阅读绘本时表现出的兴趣点,如纸的飞行、纸遇到水、纸被剪碎等,并以此为基础预设与幼儿阅读兴趣相关的活动,以确保将幼儿的兴趣作为预设活动的核心。
2.运用显性和隐性等不同的支持方式,协助幼儿获得多元探究方法,提升探究能力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除了相关知识经验的积累,教师还应该借助显性和隐性等支持方式协助幼儿获得多种探究的方法,提升探究能力,以推动幼儿提高解决问题的综合智慧。借助显性和隐性等不同的支持方式,幼儿得以在宽松的探究氛围、富有支持性的环境、积极的师幼互动中不断尝试各种探究方法,仔细对比各类操作记录,从而较好地解决了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升了探究能力。
(山东省潍坊新华幼儿园 贺润竹 李国宏 凌云)
购 书 信 息
想了解本书更多信息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编辑 | 燕子
朗读 | 方慧莹
2024年6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