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选 自
《小绘本里的科学大世界
——如何从绘本阅读到科学探究》
苏梅 文
朱世芳 图
中国城市出版社
绘本《一块有魔法的石头》的故事始于兜兜在山上意外发现了一块黑黑的大石头。它莫名其妙地吸走了花斑猪的口琴、灰灰兔的镰刀、铁钉、铁榔头等物品,引发了小动物们一连串的猜测、思考与讨论。直至山羊爷爷利用指南针,揭开了黑石头背后的秘密,小动物们才发现,原来它是一块磁铁石。
绘本故事以简单有趣的情节,将关于磁性的科学现象蕴含其中,在描述“魔法石头”不断吸走小动物的各种铁制品的过程中,形象地呈现了磁铁吸铁的基本特性。故事结尾则以指南针揭秘“魔法石头”的情节引出磁场的概念,挑战幼儿对于磁铁的原有认知,引发幼儿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开启关于磁铁特性的探究之旅。
1. 磁铁吸铁及磁场等科学知识和科学现象
绘本故事以磁铁反复吸走小动物的口琴、镰刀、铁钉等物品的情节,将磁铁吸铁的基本特性蕴含其中。在结尾部分,山羊爷爷以指南针的晃动来判断“魔法石头”是不是磁铁的过程,初现磁场这一概念,引发幼儿产生对磁铁特性的探究兴趣,丰富其对于磁铁的认知经验。
2. 观察、猜测、判断、操作感知等科学探究方法
故事中被“魔法石头”吸走的物品都有哪些共同特征?为什么指南针遇到“魔法石头”后开始左右摇晃,不能指向南方?在生活中哪里会用到磁铁?绘本以有趣的情节吸引幼儿仔细观察画面,对故事情节进行大胆猜测,并依据已有的关于磁铁的认知经验,对“魔法石头”到底是什么进行分析和判断,从而学习观察、猜测、判断、操作感知等科学探究方法。
3. 科学现象与一日生活的关系
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随处可见,绘本故事以“魔法石头”反复吸走小动物的铁制品为主要线索,唤醒幼儿的原有经验,引发了磁铁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的讨论,架起从绘本故事到儿童生活的桥梁,实现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了幼儿探索磁铁的兴趣。
活动1:《一块有魔法的石头》绘本阅读
预设目标
①阅读绘本故事,了解各种物品不断遭遇的奇怪状况,关注故事发展线索,感受黑石头的神奇魔法。
②初步了解磁铁吸铁的特性,对磁铁产生探究兴趣。
活动准备
绘本《一块有魔法的石头》、故事课件。
预设活动思路与关键问题
①师幼共读,了解故事内容。教师和幼儿一起阅读绘本,教师可预设以下问题,引导幼儿观察画面,了解故事内容:
🔹故事里的黑石头分别吸住了哪些物品?
🔹被吸住的物品有什么共同特征?
🔹故事里的山羊爷爷用什么来检测黑石头?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黑石头有什么神奇的魔法?它到底是什么?
②联系生活,延伸经验。通过下列问题,引发幼儿对磁铁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还有哪些东西能被磁铁吸住?
🔹在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磁铁?它有什么作用?
活动过程与教师支持策略
在师幼共读绘本的过程中,孩子们被“魔法石头”反复吸住物品的有趣情节深深吸引。围绕“‘魔法石头’是什么?能吸住哪些东西?”等一系列问题,大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推测。
教师:“你们见过磁铁吗?在哪里见过?”
姿璇:“我们班里的黑板上就有磁铁。”
梓轩:“我的书包上有磁铁,书包盖上的扣子可以吸住下面的扣子。”
羽彤:“衣帽间的橱子上也有磁铁,能把橱门吸住。”
姿璇:“教室门背面的门吸也是磁铁,能把门上的铁棒吸住。”
航航:“磁力片能吸在我的小水杯上,它是磁铁吗?”
绎茗:“我发现区域里的材料筐中有磁铁,它有红、蓝两种颜色。”
兴趣和好奇心是最好的教师。通过师幼共读绘本,孩子们不仅破解了故事中的大黑石头就是磁铁的秘密,而且自然而然地对关于磁铁的问题产生了强烈的探究兴趣。
活动 2:磁铁“真朋友”
预设目标
①在吸吸、玩玩的过程中,感知磁铁吸铁的特性。
②通过实际操作,寻找生活中能被磁铁吸住的物品,并对磁铁的“真假朋友”进行分类,初步了解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
活动准备
绘本中的物品(口琴、扳手、铁锤、铁钉、螺丝等)、各种磁铁若干、磁铁“真假朋友”记录表(见表2-7-1)、辅助绘本《咔咔咔,吸住了》。
预设活动思路与关键问题
①重温绘本的主要故事情节和问题。
🔹磁铁真的能吸住绘本里的铁钉、铁锤等物品吗?
🔹指南针遇到磁铁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②寻找磁铁“真朋友”,并做记录。请幼儿用磁铁吸一吸幼儿园室内和户外的各种物品,寻找能被磁铁吸住的“真朋友”。
🔹幼儿园的活动室里有哪些东西能被磁铁吸住?幼儿园的户外有哪些东西能被磁铁吸住?
🔹你找到了哪些磁铁的“真朋友”?能被磁铁吸住的物品有什么共同特征?
🔹记录自己找到的磁铁“真朋友”,并相互交流。
活动过程与教师支持策略
1. 验证“魔法石头”
(1)验证被吸的物品
阅读完绘本后,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拿出准备好的各式磁铁,对绘本中出现的口琴、扳手、铁锤、铁钉、螺丝等物品进行验证。他们很快就发现,正如绘本所述,这些铁制品都能被磁铁吸住。孩子们一边操作,一边交流自己的发现。
若溪:“我的磁铁在靠近螺丝时,螺丝一下子就被吸过来了。可是磁铁在吸扳手的时候,为什么感觉它是被扳手吸过去的呢?扳手也是磁铁吗?”
俊锡:“扳手肯定不是磁铁。”
静宜:“那是因为螺丝太轻了,它一下子就被磁铁吸过去了;而扳手太重,磁铁吸不动,就自己贴到扳手上了。”
(2)验证被吸的指南针
绎茗拿着一块U形磁铁,对准指南针来回晃动。他发现指南针里的细针快速地旋转了起来,于是他迫不及待地分享自己的发现。
绎茗:“我发现,磁铁靠近指南针时,指南针的指针会发生变化。”
教师:“指南针的指针是怎样变化的?”
绎茗:“指南针原来指着生活区的方向,但一碰到磁铁,指针就转到了美工区的方向。”(见图1)
图1
孩子们的操作验证了绘本中描述的关于指南针的现象,同时让他们产生了一连串的新问题。于是,教师和孩子们约定,根据上述问题来查询资料,等到大家对磁铁有了充分的了解后再研究这些问题。
(3)百变造型秀
在验证了绘本中的物品确实能被磁铁吸住后,幼儿就不再摆弄那些大的铁制品了,而是用磁铁吸几个小铁钉玩。见此情景,教师寻找了大量的铁钉、螺丝、回形针等较小的材料,并将其投放到区域中,幼儿的注意力迅速被新材料吸引。
俊锡:“我将长螺丝钉和圆形磁铁连接在一起,变成了魔法棒。”(见图2)
航航:“我用各种形状的磁铁和铁钉做成了一辆坦克。”(见图3)
图2 图3
教师支持策略
1. 以绘本为“支架”进行操作验证,加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
绘本阅读结束后,幼儿最直接的想法就是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验证绘本中的“魔法石头吸物” 的神奇过程。教师及时满足幼儿的需要,将故事中的“魔法石头”、口琴、扳手、铁锤、铁钉、螺丝及指南针等物品提供给幼儿,供幼儿直观感知“魔法石头”,认识到磁铁真的能把绘本中提到的各种物品吸住,以及指南针碰到磁铁真的会不指南等
2. 投放低结构材料,在充分探究中引发幼儿的新经验
从活动过程中不难看出,幼儿验证完绘本中的材料后,兴趣就迅速转移到小铁钉、小螺丝等低结构材料上。观察到此现象,教师找来了更多的低结构材料,并在区域中投放这些材料,拓展了幼儿的探究空间,从而引发了“百变造型秀”的游戏。
2. 谁是磁铁“真朋友”
(1)初寻磁铁“真朋友”
孩子们拿着磁铁,在活动室内的各种物品上进行尝试,他们开心地寻找各种可以被磁铁吸住的物品,并不断分享自己的发现。
从活动室到卧室、从衣帽间到洗手间,都成了孩子们观察和实验的场地;从水杯、橱子、门把手、毛巾架、奶粉桶等易于发现的铁制品,到笔帽上的金属卡扣、连接钢琴盖的合页、凳子下的金属连接片等难以被发现的铁制品,孩子们都用一双双“火眼金睛”找出了许多磁铁的“真朋友”。
(2)户外大发现
在室内物品被多次验证后,意犹未尽的孩子们提议再到户外试一试,看看哪些物品也是磁铁的“真朋友”。孩子们各自带着磁铁,开始了从走廊到户外的搜寻。经过走廊,孩子们发现走廊和楼梯的护栏是铁质的,能被磁铁吸住。顺着走廊一路前行,消防栓箱、灭火器(见图4)、大门口的投票箱等铁制品也一一被发现。最后,孩子们来到院子里,带着“小侦探”般的神情,专注地用磁铁触碰院子里的每一件物品。
图4
航航:“车区里的各种车子是铁质的,都能被磁铁吸住。”
曦曦:“蹦床周围的弹簧能被吸住,助跑跨跳板中间的弹簧也是铁的。”
姿璇:“撑起遮阳棚的架子能被磁铁吸住,滑索的索道也是铁做的。”(见图5)
图5
此时,滑梯旁的墨墨发现一根灰色的柱子不像是铁做的,但能被磁铁吸住(见图6)。墨墨对此有些疑惑,找来几个同伴一起验证,但同伴和墨墨的验证结果是一样的。这时,墨墨敲打柱子并认真听声音,最终和同伴一致判定:这是一根涂了灰色油漆的铁柱子。
图6
(3)“真假朋友”分类
在室内和户外寻找了磁铁的“真朋友”后,孩子们将过程中的发现进行了记录和表征(见图7、图8),他们对能被磁铁吸住和不能被磁铁吸住的物品进行了分类。在后续的交流过程中,孩子们分享了很多他们在探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图7 图8
(4)揭秘“假朋友”
通过对磁铁的“真假朋友”进行分类,孩子们发现能被磁铁吸住的物品基本都是铁制品,而不能被磁铁吸住的物品可能是其他材质的,如塑料的、玻璃的、纸质的、木质的等。面对品类众多的“假朋友”,孩子们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分类(见图9)。
图9
(5)小磁铁大作用
通过寻找磁铁的“真假朋友”,孩子们几乎检验了幼儿园室内和户外的所有物品,对磁铁吸铁的特性有了非常丰富的感性经验。与此同时,磁铁在生活中的作用也成为孩子们最关注的话题。这一次,孩子们分享了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所做的调查(见图10、图11)。
图10 图11
调查后的交流展现出幼儿有强大的学习能力,他们的交流来自生活中的调查,连教师听了都觉得 获益匪浅。孩子们分享结束后,教师在阅读区投放了绘本《咔咔咔,吸住了》(见图12),里面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许多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涉及冰箱贴、指南针、信用卡、电话卡、磁带、计算机软盘等。通过对绘本的阅读,孩子们不仅拓展了有关磁铁用途的更多知识,感受到了磁铁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而且激发了进一步探究磁铁的兴趣。
图12
教师支持策略
1. 挖掘环境资源,转变观察视角,让熟悉的环境成为助推幼儿探索的最佳场域
幼儿园是幼儿最熟悉的生活环境。在本次活动中,幼儿带着和平常不一样的目标——寻找磁铁“真朋友”,深入熟悉的环境中去发现。在这次深入周围环境的探索中,熟悉的环境成为 助推幼儿探索的最佳场域。新发现不仅丰富了幼儿的感受和体验,也让幼儿享受到发现带来的喜悦。
2. 鼓励幼儿运用记录回顾探究过程,得出自己的结论
幼儿在每次操作探究后都做了相应的表征记录。例如:在寻找磁铁“真朋友”后,幼儿做了“真假朋友”的分类记录;针对磁铁的“假朋友”,幼儿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了梳理和归类,进一步明晰了磁铁“假朋友”的类别和特性。
活动3:磁力大比拼
预设目标
①探索磁铁有磁力的科学现象,初步了解磁力大小与磁铁大小的关系。
②通过让磁铁串联,吸起更多的小型铁制品,感受磁化的有趣现象。
③运用多种方式记录探究结果,体验探究的乐趣。
活动准备
回形针、铁钉等小型铁制品,形状、大小不同的磁铁若干,磁铁磁力记录表(见下表)。
预设活动思路与关键问题
①有趣的磁力。在科学区中投放各种磁铁、回形针、铁钉等材料,引导幼儿自主进行磁铁吸物和磁铁互吸的实验,初步感受关于磁力的有趣现象。
🔹磁铁有磁力吗?从哪些操作中能看到磁铁的磁力?
🔹磁铁的磁力一样大吗?磁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②看谁吸得多。引导幼儿探索不同的磁铁吸起的小型铁制品的数量不同,并进行比较和记录。
🔹什么样的磁铁吸起的小型铁制品数量多?
🔹怎样才能让磁铁吸起更多的铁制品?
活动过程与教师支持策略
1. 谁的磁力大
(1)有趣的磁力
在室内的自主游戏活动中,孩子们快乐地探究磁铁吸物、磁铁互吸等操作。
西西:“看,我能让这个钉子动起来。”他把磁铁放在桌面上左右晃动,隔着一段距离的铁钉也跟着磁铁晃动起来。这个有趣的现象吸引了其他同伴,他们跟着尝试起来。
国元:“我的磁铁能让两块磁铁立起来。”(见图13)
峰瑄:“快看,我的磁铁能让桌子上的磁铁翻跟头!”
航航:“我的磁铁能让回形针连在一起,就像我们在排队。”
图13
孩子们借助于自己的操作和探究,对磁铁大小与磁力大小之间的关系做出了初步的判断。
(2)磁铁有磁场
听了小伙伴们的讨论,若溪提出了一个一直令她心存疑惑的问题。在早上玩户外滑梯时,若溪尝试将球形磁铁从滑梯铁板的洞洞里扔下去,但磁铁怎么都掉不到地面上,总是一次次被吸到滑梯的铁板上。若溪的问题也引起了其他孩子的关注和讨论。
为了让孩子们更加清晰地感受什么是磁场,教师和他们一起用磁铁和铁粉做实验。大家将一块条形磁铁平放在白色卡纸上,然后将铁粉均匀地撒在磁铁的周围。孩子们惊奇地发现,撒在纸上的铁粉迅速发生了变化(见图14)。
图14
当直观的实验结果呈现在孩子们的眼前时,他们倍感惊奇,同时产生了想要进一步探究的愿望。他们又选择了圆形、U形磁铁,分别进行实验(见图15、图16)。
图15 图16
(3)看谁吸得多
孩子们在用磁铁吸物的过程中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磁铁能将铁钉、回形针等小的铁制品一串一串地吸起来。孩子们一边吸,一边比较谁的磁铁吸住的铁钉或回形针数量多。为了让自己的磁铁吸住更多的铁制品,他们想出了各种方法反复尝试。有的孩子拿着一个个回形针,小心翼翼地吸在磁铁上;有的孩子则将磁铁放在桌子上,先利用平铺的方式来连接铁钉,再将“铁钉串”慢慢地提起来。
教师支持策略
1. 以有趣的个别化问题为契机,引发全体幼儿思考与探究
有关磁力的探究源于个别幼儿的操作发现,“桌子太厚导致磁铁无法吸住桌上铁钉”的问题,引发了大家对磁力的探究。此时,教师并没有急于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幼儿再次运用实验操作的方法来探究和思考。
2. 追随幼儿的兴趣和需要,适时运用有趣的实验探究磁力
当幼儿提出“磁铁总是被滑梯的铁板吸住而无法顺利下落”时,教师借助于小磁铁与大铁锤之间的磁力演示实验,帮助幼儿理解距离与磁场的关系,运用铁粉实验让幼儿清晰地观察到磁铁的磁场到底是什么样的,让幼儿在亲手操作和直接观察中,形象地理解抽象的磁场和磁力现象。
2. 有趣的磁化
( 1)磁化初体验
在有趣的磁铁悬挂回形针和铁钉的操作实验中,梓轩有了新发现。她提着一串吸挂在一起的铁钉大声地和教师分享(见图17)。
图17
梓轩的发现吸引了更多的同伴来探索这一现象,他们纷纷将手中的铁制品在磁铁上进行摩擦,让铁制品通过吸引悬挂在一起。有的孩子悬挂的数量较多,有的孩子悬挂的数量较少,但他们都获得了成功。
(2)磁化消失了
磁化现象迅速引起了孩子们的操作兴趣,姿璇拿着一个被磁化的铁钉,开始在教室里到处吸铁制品。她发现磁化后的铁钉真的变成了磁铁,可以吸住黑板、橱子等铁制品,她兴奋地把自己的发现说给教师听。
教师让姿璇把这一发现说给大家听,其他孩子纷纷拿着磁化后的铁钉去吸活动室 里的各种铁制品。在吸过几次后,他们发现铁钉上的磁力真的消失了。亲自动手操作让幼儿验证了,被磁化的铁制品在一段时间后会失去磁力。
(3)磁化再揭秘
在探索磁化现象的过程中,坤媛遇到的问题引起了教师和同伴的注意。坤媛用磁铁摩擦铁钉时,成功地将三个铁钉吸在了一起。但当她用磁化的方式连接第四个铁钉时,她发现第四个铁钉非但不能被上面的铁钉吸住,反而出现了相互排斥的现象(见图18)。
图18
教师支持策略
1. 跟踪观察,不断追问,引发幼儿的探究持续深入
通过意外发现“磁化现象”,幼儿在好奇心的驱动下逐步深化探究行为。从发现磁化到磁化消失,直至感知被磁化物体的两极,这一系列发现源于幼儿对探究磁铁的浓厚兴趣,源于幼儿逐步形成的观察、思考及表达的良好品质,更源于教师对幼儿探究行为的敏锐捕捉、对价值点的准确判断以及不断的刨根问底。
2. 小材料,大能量,支持幼儿持续探索与发现
磁铁的磁化现象对幼儿来说特别有吸引力,在探究磁化现象的过程中,回形针、小铁钉、螺丝钉等小型的低结构材料再次得到了幼儿的青睐。在针对这些小型铁质材料的操作中,幼儿不仅对磁铁的磁化现象有了更为丰富的经验,还探究出磁力会消减、被磁化的物体也有两极等现象。
活动4:探秘两极
预设目标
①在试试、玩玩中,了解磁铁有两极且两极“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特性。
②在了解磁铁磁极的基础上,初步探索指南针指向南边的奥秘。
活动准备
条形、U形、球形、圆环形、椭圆形等不同形状的磁铁若干,各种回形针、铁钉、针等小型铁制品若干,绘本《马蹄形磁铁小姐找新郎》。
预设活动思路与关键问题
①探索磁铁的两极。提供若干个各种形状的磁铁,幼儿通过操作探索,发现磁铁具有两极且两极“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特性。
🔹两块磁铁靠近时会发生什么情况?
🔹在什么情况下,两块磁铁会吸到一起?在什么情况下,两块磁铁会相互推开?
🔹每块磁铁都有两极吗?它们的两极分别在哪里?
②揭秘指南针。了解指南针在生活中的应用,知道指南针是由磁铁做成的。
🔹指南针遇到磁铁为什么会转动?
🔹指南针为什么会指向南边呢?
活动过程与教师支持策略
1. 神秘的两极
(1)初识两极
操作区的墨墨把玩着两块大U形磁铁。他发现,将U形磁铁的红、蓝两端交错靠近时,两块磁铁会“啪!”的一声吸到一起;而当相同颜色的两端彼此靠近时,两块磁铁会互相排斥,怎么也吸不到一起(见图19和图20)。
图19 图20
通过操作和讨论,幼儿明确了磁铁两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特性。在活动后,教师和孩子们共同阅读了绘本《马蹄形磁铁小姐找新郎》(见图21)。绘本里好玩的故事情节让孩子们认识到磁铁两极相斥、相吸的特性,也巩固了他们关于“磁铁的N极代表北极、S极代表南极”等的知识。
图21
(2)两极探秘
发现磁铁两极特性的孩子们,乐此不疲地继续着各种好玩的游戏。过了一段时间后,孩子们又有了新的问题。
姿璇:“U形、条形磁铁上都有两种颜色,也都标记着南、北两极的字母,我们一下子就能看出来。可是,球形、环形磁铁没有颜色和字母做标记,它们的两极在哪里呢?”
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开始探索和验证。他们或一个人尝试,或几个人一组,拿着有明显标记的条形或U形磁铁,对着没有标记的磁铁吸,并且不时分享各种有趣的发现。
姿璇:“老师,这次我知道了,环形磁铁的正、反两面是它的两极。这一面整个的一圈都能吸住条形磁铁的S极(见图22);另一面整个的一圈都能吸住条形磁铁的N极(见图23)。”
图22 图23
教师支持策略
1. 投放辅助绘本,有效帮助幼儿拓展关于磁铁磁极的经验
在幼儿初步探究磁铁的两极并形成一定的认知经验后,教师适时提供了《马蹄形磁铁小姐找新郎》的辅助绘本。有趣的故事情节让幼儿了解到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特性,丰富了幼儿对磁铁的南极和北极等知识的了解,帮助幼儿拓展了已有经验,为后续展开针对指南针的探究奠定了经验基础。
2. 及时关注幼儿的需要,用关键问题助推幼儿思维的扩展和经验的迁移
教师利用关键问题“有什么办法可以找到那些没有标记的磁铁的两极在哪里?”,启发幼儿运用已有的磁铁两极相吸相斥的原理来探究磁铁的磁极,并有效拓展幼儿的思维,助推幼儿运用已有经验解决新问题。
2. 有趣的指南针
(1)从两极到指南针
在寻找磁铁两极的探索活动中,爱探究的羽彤拿着两块椭圆形磁铁不停地尝试,试图找到椭圆形磁铁的磁极在哪里。经过一段时间的操作,羽彤带着问题来到教师面前。
羽彤:“老师,这块磁铁为什么每次停止转动时,磁铁两端总是指向东和西,而不指向别的方向呢?”
教师让羽彤再次重复自己的操作,发现类似枣核的椭圆形磁铁每次停止转动时,磁铁两端真的总是指向东西方向。教师一时也说不清其中的原因,于是先肯定了羽彤的发现,然后他们约好等活动结束后,一起搜集资料,查询答案。
羽彤:“老师,我发明了一个指南针,它能指向南和北。”(见图24、图25)
图24 图25
教师为了帮助幼儿理解“指南针为何指南”,为大家绘制了一幅图片(见图26)。同时,为了让幼儿更加明晰指南针指南的原理,教师还播放了从网络上搜集的相关视频。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层层迷惑逐渐化解。
图26
(2)自制指南针
绘本《咔咔咔,吸住了》里详细介绍了简易指南针的制作方法,孩子们对相关内 容进行了详细的阅读,都跃跃欲试,想尝试自己制作一个指南针。为了顺应孩子们的兴趣,教师为他们准备了水盆、针、纸片等物品,支持他们动手制作。
大家迅速行动起来,他们将针放在磁铁上进行摩擦,然后将磁化了的针轻轻地放在漂浮于水面的纸片上,结果发现纸片上的针真的迅速转向了南边(见图27)。成功自制指南针让孩子们开心不已,他们轮番做实验,相互交流实验过程与发现。
图27
教师支持策略
1. 敏锐地把握解决问题的时机,不留困惑与遗憾
在最初的绘本阅读环节中,幼儿曾针对“指南针为什么碰到磁铁就不指南了?”提出了自己的困惑,而在探索磁铁两极的过程中,这个问题又被幼儿再次提出。此时,一直将这个问题挂于心中的教师,敏锐地觉察到解决问题的时机到了,于是果断将问题抛给全体幼儿,做出集中进行讨论和探究的决定。
2. 给予幼儿不断尝试的机会,在操作—思考—质疑中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
幼儿通过第一次制作指南针,得出了“所有漂在水面上的针都能指向南北”的错误结论,教师提出质疑“你确定这根针没有被磁化吗?有什么办法能够证明这根针没有被磁化?”。在教师的质疑下,幼儿对实验结果再次进行验证,发现并非所有的针都能指向南北,能指向南北的针实际上是被磁铁磁化了。这一系列操作—思考—质疑、再操作—再思考—再质疑的过程,帮助幼儿找到现象背后的原因,感知事物的内在规律,并体验到思维逐步深入和自主学习的乐趣。
1
追随幼儿兴趣展开的活动脉络
在预设活动的基础上,追随幼儿的兴趣,及时调整活动方向和内容,实现了动态生成的课程样态。整个主题探究活动以幼儿的兴趣为主线,伴随教师对生成课程价值点的把握而层层推进,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最终形成的科学探究活动脉络如下图所示。
2
幼儿获得的科学领域关键经验
(1)了解了磁铁的有关特性,丰富了对磁铁的认知经验。
(2)运用多种方法探索、记录和表征磁铁所具有的一系列特性。
(3)挖掘磁铁应用,体验探究和玩磁铁游戏的乐趣。
3
绘本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1)借助于绘本《一块有魔法的石头》,激发幼儿对磁铁的探究兴趣,展开一系列的探究活动。
(2)适时投放辅助绘本,拓展幼儿对磁铁的认知,进一步丰富探究经验。在探究过程中用到的辅助绘本信息如下表所示。
4
活动后的教师反思
(1)以问题为契机,支持幼儿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持续开展探究活动
在“探秘两极”的活动中,幼儿对球形、环形磁铁等没有明显的两极标识的磁铁是否有两极提出了疑问。通过讨论,幼儿运用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原理(已有经验)进行验证和判断,而在此过程中,“如何确认环形磁铁的磁极在哪里?”等问题又引发了幼儿进行新一轮的探究。因此,以问题驱动幼儿操作与探究,以新的问题层层推进,幼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明晰探究结果及原理,成为本案例的亮点所在。
(2)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通过自主操作实现新经验的建构
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幼儿提出“指南针为什么能指向南边?”的困惑,考虑到幼儿当时的经验,教师并未马上给出明确的答案。但是,在探究磁极的过程中,幼儿再次提出此疑问,最终他们通过悬挂磁铁、自制指南针等活动来验证指南针是否指南,顺利地解决了困扰自己多时的问题。这让我们看到,幼儿在探究过程中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他们全身心投入并积极与材料、同伴充分互动,亲自动手操作,还原和再现抽象的科学原理。
(3)提供丰富的材料,营造宽松的氛围,助力幼儿深入探究与发展
第一个方面是多元环境的支持。丰富适宜、开放多元、低结构的材料是引发和支持幼儿进行有效探究的前提和基础。第二个方面是宽松氛围的营造。回顾整个探究磁铁的过程,处处体现着宽松、自由、民主的氛围——支持幼儿随时讨论、即兴发表意见、自主探究、独立寻找问题解决策略,这是教师对幼儿充分信任与尊重的体现。
(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樱园幼儿园 徐琳、王秀霞、赵琳琳)
购书信息
想了解本书的更多信息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制作|燕子
朗读|常静
2024年7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