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历2024年11月7日(农历十月初七)6点19分,太阳到达黄经225°,我们居住的北半球进入二十四节气的立冬。立冬,意味着阳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立冬后,日照时间将继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季节划分常用的方法主要有「节气法」与「气温法」。「节气法」是以「二十四节气」的「立冬」作为冬季起始。立冬后表示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气温法」划分以日平均气温连续五天稳定降到10℃以下为冬季起始;气温法划分的冬季,表示天气开始寒冷了。按气候学标准,「立冬为冬日始」与黄淮地区的气候规律基本相符。我国幅员辽阔,除全年无冬的华南沿海地区以及青藏等长冬无夏的高寒气候类型外,各地的冬季并非都始于立冬日。我国最北部的漠河以及大兴安岭以北地区,9月上旬就进入冬季了,而长江流域的冬季要到小雪节气前后才真正开始。立冬三候为:「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大意为前五日水面初凝,未至坚冰;中五日土气凝寒,地未冻裂;后五日野鸡等鸟类消失,海边可以看到颜色相似的蛤蜊,雉隐而蛤现。《黄帝内經•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讲:「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大意为冬季三个月谓之闭藏,是万物蛰藏的时令。流水结冰,大地冻裂。不可扰动身心的阳气为时令养生之重。要早睡晚起,尽量待到日光照耀时方可外出,以减轻寒邪伤害身心阳气。人的情志宜安静自若,宛如守护珍宝般守护自己的阳气。尽量避开寒冷,保持温暖,不要使皮肤开泄而令阳气损耗。如果过分开泄皮肤,里边的气就会快速流失。这些是应对冬三月寒冷而养藏的道理。如果悖逆则会伤肾,春天人易出现肉痿、筋痿和四肢厥冷等痿厥之疾,此为冬三月未得养藏导致阳气泄泻,无有相应储备应对「春生」之故。
甲辰立冬五运六气因素以及对人体的主要影响大致如下:《經》曰:「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民病腹痛,清厥,意不乐,体重,烦冤,……,甚则肌肉萎,足痿不收,行善瘛,肢下痛,饮发中满,食减,四肢不举。……。病腹满溏泄,肠鸣。」大意为土运太过之年,雨湿之气流行,肾易受湿邪。人们多病腹痛,四肢厥冷,情绪忧郁,身体困重而烦闷,甚则见肌肉枯萎,两足痿弱行走受限,抽掣挛痛,土湿过盛不能克制水,以致水饮之邪积于体内而生胀满,食欲不振,四肢无力,举动乏力。人们容易肚腹胀满,大便溏泄,肠鸣泄泻。《經》曰:「岁太阴在泉,……民病饮积,心痛,耳聋,浑浑焞焞(tūn),嗌肿喉痹,阴病血见,少腹痛肿,不得小便,病冲头痛,目似脱,项似拔,腰似折,髀不可以回,腘(ɡuó)如结,腨(shuàn)如别。」大意为太阴湿土在脏为脾,五行主土应湿,脾土气盛则乘其所胜肾水,而反侮其所不胜肝木,故人脾、肾、肝等系统均受害而患病。脾喜燥而恶湿,湿困脾土,则脾运化水液机制失调,容易导致水饮滞积中焦,心下满痛。湿土气盛进而影响三焦。《經》云:「三焦手少阳之脉……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循属三焦……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是动则病耳聋浑浑焞焞(tūn),嗌肿,喉痹。」故人易出现耳聋,耳鸣或听音模糊不清,咽喉肿痛,呼吸不畅等症。湿土气盛乘制己所胜肾水,邪湿下侵,少阴肾水为病。《經》云:「肾足少阴之脉……是动则病……咳唾则有血。」脾肾皆为阴经,故为阴病;人易咳唾有血。湿伤膀胱,膀胱所藏津液气化不利,水液积留,小便不畅,故少腹肿痛,不得小便。小便不通畅,水气顺膀胱经上行。《經》云:「膀胱足太阳之脉……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腨如别,是为踝厥。」人易头痛,眼痛,脖颈痛,腰痛如折断,腿屈伸不利,膝盖僵直,小腿痛。立冬节气处于四运与五运交接之中,其影响分两个阶段。(1) 第一阶段:立冬至立冬后4天(11月7日-11月11日)处于四运中,主运少商,标志着金运不足,火运反盛;客运太角标志着木运盛。木生火,加重了火性发散之势,使得人之阳气向外之散泄大于向内之敛藏,与冬藏相悖。(2) 第二阶段:立冬后4天至小雪(11月11日-11月22日)处于五运中,主运太羽,水运太过,水寒势盛;客运少徵,火运不及,水寒反盛,加重水寒之气,伤人阳气甚速。易导致脾肾阳虚,心阳被郁。需谨慎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的失衡,还有心衰、心梗等危证。立冬仍处五之气中。主气阳明燥金,当令主政之客气为少阴君火。金主燥主凉,火性上炎外散,阳气敛藏不利,腠理开泄,燥凉之气乘虚而入。立冬开始气温降低,人之阳气受凉气之遏而内敛,四肢末端气血运行不畅易手脚尖凉。十指连心。手指寒凉则人心惴惴不安,人多惊恐。故手尖冰凉时,即时饮食补气,气运血行通达四末,人心即刻安定。综上所述,立冬至小雪半个月,仍处在甲辰五之气,少阴君火当令。这半个月仍然是一个暖冬气候。但小雪至大寒两个月甲辰年终之气,却带来十年一遇的湿寒气候,《經》云「民乃惨」,甚至部分孕妇因阳气匮乏而胎死腹中。所以,立冬至小雪半个月,时令养生养阳无比重要。以阳气充沛的身心状态,迎接甲辰终之气两个月的异常湿寒气候。为此,立冬至小雪半个月时令养生应注意下列问题:冬三月穿衣保暖为防寒「大药」,厚度以感觉温暖为宜。外出戴口罩,防止燥凉之气直接入肺为伤。头为诸阳之会,根据地域严寒程度出门戴帽。特别要注意背部、双腿和足部的保暖。感觉热时,慎重脱外衣,避免寒从打开的毛孔趁虚而入。四肢末梢常凉者,早上可用热水放花椒泡手,晚上睡前可用温热水放花椒泡脚。对于身体阳气虚弱之人,可用大红袍花椒所制之贴,贴于对应腰背的贴身衣物处,以及对应会阴的衬裤处。若脚凉、足跟痛,可贴于袜底或当鞋垫以祛寒暖足。时刻保持着身心温暖,无论白天穿衣还是夜晚睡觉,身体要有被阳气包裹的感觉,精力才会充沛,睡眠也有质量。如有凉意,即时纠偏,令人温暖为止,否则阳气可能被损耗。
一者勿食生冷。「胃为火炉」。胃寒则炉火熄,寒由内生。寒伤五脏以及气血。生冷寒湿,寒性凝滞收引,湿性重浊黏滞,均伤阳气。阳气匮乏之人,可自行甄别。凡太阳经旺时感觉心中阴凉不悦,多是太阳经气匮乏,应饮食补太阳经。如无故便稀,是手太阳小肠经阳气匮乏,当于未初饮食温补小肠经。如申时阴凉不悦,应即时饮食温补太阳膀胱经。如大肠气匮乏引起脱肛等,应于卯时饮食温补大肠经。若气血双亏之人,可于辰巳二时饮食温补脾胃,「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补益原则为宁可不足,不可有过,留有惯性。
再者饮食节制。多食不化,可引起消化系统的阻塞,循环系统不通,影响睡眠,甚则梗证。能够消化吸收的食物是能量,超出气化能力而多余的食物则是垃圾。三者冬宜食根。「春食芽,夏食叶花,秋食果,冬食根茎」。冬天阳气内敛,万物闭藏,植物的精华都归于根部,故宜食用根茎类食物,比如纯正垆土地的铁棍怀山药;不用农药化肥的萝卜、土豆等。《經》云冬三月应「早卧晚起」。此间早晚与当下理解不同。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冬季太阳落山早,故早卧为戌时(北京时间北京地区19点~21点之间)。年老体弱者建议睡眠不宜晚于戌正(20点),其他人最晚不宜过亥初(21点)。日出时间较之春夏秋稍晚,故晚起为卯时(北京时间北京地区5点~7点之间)。时令养生爱好者起床最晚不过卯初(5点),以利于阳气生发。晨起后可玄黄茶灸,但不宜外出晨练,必待日光。注意北方地区早起后及时穿暖,尽量保持室温25℃左右。冬三月核心指导原则即「冬藏」。冬藏直观体现为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获得高质量的深睡眠。冬属水,火应心,水克火。对于心气不足以及肝不养筋、筋不养心者,更要早睡。「睡觉为第一补。」潜藏心阳,不被冬寒所伤。夜间子时或丑时若醒,依虚实寒热对应纠偏,恢复平衡,保持阳气潜藏状态。
冬季天寒地冻,家里门窗一旦紧闭过久,室内空气容易变得污浊,使人缺氧。可以在上午和下午气温相对较高的时候开窗透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开窗通风时,人宜在其他密闭的房间,避免在通风的房间坐卧休息。通风时间以室内空气变得新鲜为准,一般为半小时之内。冬季出行或活动应以阳气潜藏为原则。每日的运动应顺应一日二十四节气的变化规律,因人而异。锻炼以静功为主,如静坐、冥想、吐纳、瑜伽等,以身暖而不出汗为宜。年老气弱者,宜在太阳升起后外出,最迟在太阳落山前到家,夜幕降临后不出门,刮风或者阴天不宜外出活动。
《經》云:「故冬不按跷,春不鼽衄(qiú nǜ),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明代医家吴崑注:「按,手按也;跷,足踹也。」
意指按法和踩法。跷在民间称为「踩背」,即用脚在后背上踩揉,利用身体重量揉压放松肌肉。冬季万物闭藏,背为阳中之阳,乃阳气上行之处。不宜轻易扰动后背阳气,更不宜用手捏按,甚至用踩背的方式破坏阳气的储藏。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为「涌泉穴」。《黄帝内經》云:「肾出涌泉。」故民间讲:涌泉排浊第一穴。冬天踩背可将寒浊邪气踩入脊肉乃至于脊髄,又于万物闭藏时空,导致了引贼潜伏之祸,待万物生发的春天来到之时,发生萎痿之症。故冬三月不宜消遣式地按摩,但医疗治疗性按摩不在此列。
立冬节气标志冬季来临。冬三月天寒地冻,却也是借天力藏精藏阳的最佳时机。甲辰年的主旋律为寒湿,进入小雪之后的六之气,主气为太阳寒水,客气为太阴湿土。《黄帝内經》描述甲辰六之气为:「终之气,地气正,湿令行,阴凝太虚,埃昏郊野,民乃惨凄,寒风以至,反者孕乃死。」大意为小雪至大寒两个月,湿气偏盛,与主气太阳寒水交织影响,湿寒当令,对冬藏阳气是否充足是一次严峻的考验。所以,立冬至小雪半个月之内冬行春夏令,时令养生应防止身心阳气外泄,如感觉身心不温暖,及时增加衣裤,饮食补阳气食材等。亥初睡眠储存阳气,勿大汗泄泻等,均为养护阳气的关键。附:子午流注与二十四小时对照表
注:上述时辰以北京时间(东经120度)为准,各地根据当地经度与北京时间的经度差来计算时差,可以在百度查阅《真太阳时算法与中国主要城市查询》作为参考。★本文章为原创首发,禁止抄袭。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养生文章指导组
执笔:李福俊
审定:承恩|编辑:李福俊
小组成员:承恩、吴萍、李福俊、李伟、刘歆苏、胡丽娜等 欢迎关注公众号
如有问题请留言,客服人员会及时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