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历2024年8月7日(农历甲辰年七月初四)8点09分,太阳到达黄经135°,我们居住的北半球进入立秋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注:「立秋,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秋,揫(jiū)也。物于此而揫敛也,凉风至。」
秋是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季节。虽盛夏余热未消,然万物已悄然进入阴阳轮变之际。「揫」意为「收敛」。《管子》云:「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
立秋三候:「一候凉风至。」西方凄清之风曰凉风。温变而凉气始肃。「二候白露降。」大雨之后,清凉风来,天气下降茫茫而白者,尚未凝珠,故曰白露降,示秋金之白色。「三候寒蝉鸣。」感阴而鸣的寒蝉开始鸣叫。《黄帝内經·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阐述:「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容」意为「盛受、收容」。「平」意为「平定、平顺」。「夏之化物,秋当容之;夏之繁茂,秋当平之。」秋三月来临,既要收容好春夏之阳气,又要平顺好阴气,以备冬藏。秋三月,天高风急,地气清肃。人应早睡早起,鸡鸣即起,以保持神志的安宁,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季容平的特性;不使神思外驰,以保持肺气的清肃功能。这是顺应秋季的特点而养护人体收敛之气的方法。若违逆则肺伤,冬季易发阳虚腹泻之飧泄病,此为秋季提供给冬藏之气的准备不足之故。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对土运太过的讲解为:「其运阴埃,其化柔润重泽,其变震惊飘骤,其病湿,下重。」「阴埃」,非谓尘埃飞扬。埃者,土也,主湿。土湿之气如烟似雾,阴郁缭绕,缠绵难祛。物极谓之变,土务其德则细雨濛濛,土失其德则飘雨骤降。脾恶湿,湿伤脾。民病于湿,运化失司,清阳不升,湿气潴留。《經》云:「伤于湿者,下先受之。」湿性重浊,下肢酸重或浮肿,皆为湿故。《黄帝内經·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太阴在泉,客胜则足痿下重,便溲不时,湿客下焦,发而濡泻,及为肿,隐曲之疾。」立秋处于四之气中,客气厥阴风木胜主气太阴湿土。肌肉濡渍,痹而不仁,腿足萎软沉重。《黄帝内經·灵枢·口问》云:「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脾土受湿,不能渗化,小肠泌别清浊之机失利,清不能归于膀胱,浊不能归于大肠,传化失节,清浊混合而下,是以二便异常,或小便频、短,或大便溏泄。湿邪壅积于皮肤腠理之间,发为浮肿,甚或为寒疝、腹股沟斜疝、㿗疝等难以启齿之疾。3. 四之气:客气(当令之气)厥阴风木,主气太阴湿土。《黄帝内經》关于甲辰四之气的描述为:「四之气,风湿交争,风化为雨,乃长乃化乃成。民病大热少气,肌肉萎足痿,注下赤白。」湿遇风则化雨,人们易内热较大而气不足,肉萎、足软,有的人会出现便下脓血粘冻状。立秋至处暑后7天(8月7日-8月29日)处于三运中,客运太羽(水运太过),主运太宫(土运太过)。此阶段在艳阳天时,天气偏于湿热;一日早晚或阴雨天时,天气偏于寒湿。湿热伤脾耗气,湿寒脾肾两虚。人易表现为身体酸痛、肌肉无力、颈椎病、肩周炎、皮肤病、腹胀痛、腹泻、脏腑脱垂、四肢乏力、大便溏泻、风湿疼痛等。综上,甲辰年立秋节气开始「秋行春令」,即是太阳直射点移动使北半球进入秋季,但来自于太阳系的当令之气却是初春的气候,在天形成了金木相搏,在人体内部形成了肝肺相搏。肺属金,肝属木。金克木,但肝借秋行春令之力,使肺气受到反侮,导致肃降不利。加上当下土湿之气偏盛,对肺金生养不利,肺的宣发和肃降功能会受到比较严重的影响。所以,入秋之后发烧泄泻之症可能加重。《黄帝内經》所说这段时间「民病大热少气,肌肉萎足痿,注下赤白」之症即是。肝气太过克伐脾土,土不生金,脾不养肺,肺的宣发、肃降不利,容易引为肺炎导致高烧。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壅致大肠司职不利,使大肠吸收水分的主要功能受阻,出现泄泻之症。木气太过克土,脾主肉不利,出现肌肉萎、足痿。中焦不振,中气匮乏,令人体力虚弱的同时又发高烧。这将是北半球众生的一场身心苦难。《經》云:金郁泄之。基于上述特殊气候,甲辰年立秋之后的时令养生重点主要在肺。一年四季,春三月应肝,夏三月应心,秋三月应肺,冬三月应肾。立秋之后饮食疏肝,缓解木过侮金;同时饮食健脾和胃补养中焦,培土生金,令肺宣发、肃降功能恢复正常。肺为肾上之水,泄于膀胱经,三焦和谐通畅矣。
酸味补肺、泻肝,甘味补中、缓急。立秋之后宜吃酸甜味道的食物,尤其酸味水果,在酉时加热或做熟吃,有益于收敛阳气。肝气亢盛者,若喜酸味,三顿饭均可食酸。气虚者可只在酉时饮食酸味,以助收敛阳气。辛辣味道补肝、泻肺、抑脾。立秋之后,肝虚、脾湿者,若食辣而不觉辣,可以适当吃辣,建议吃「油泼麻辣」(具体做法请详阅《甲辰大暑,健脾除湿》),醒脾燥湿。如果已然吃出辣味,应立即停止,留有惯性。脸红血热者立秋后应以滋阴敛阳为主,不宜吃辣发散阳气。肝亢而脾虚者,吃辣助长肝火上炎,侮肺乘脾,加重失衡。若误食辛辣或吃辣有过,导致头部左侧发懵或胀痛,应即时茶灸发散郁热和/或饮食疏肝食材予以平衡。(2)勿食生冷
《饮膳正要》云:「秋气燥,禁寒饮。」生冷寒凉的饮食伤脾甚速。可做熟而未做熟为生,如生吃蔬菜、鱼生等;可加热而未加热为冷,如水果、凉的饭菜等。甲辰立秋节气人易脾虚,生冷水果伤脾,人易腹部寒凉,食欲不振。水果切块,开水焯十几或几十秒钟后食用,或微波炉加热30秒后食用,不仅削减其寒性,而且激发水果自身的香甜,营养美味与养护脾胃兼顾。若唇色淡白或发暗,表明脾胃已伤,不宜生吃水果,即使加热做熟,亦应尽量少吃,并应即时或择辰时、巳时饮食健脾和胃。(3)慎贴秋膘
立秋时,民间有「贴秋膘」之习俗。一者,立秋之时暑气尚健,饮食饱腹甚至过量则不易消化,膏粱厚味,阳热蓄积,只会增加脾胃负担。因此,立秋后饮食宜清淡为主,切忌盲目进补。再者,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运化水湿,脾主肉,立秋后土湿之气仍然明显,脾胃依然偏弱,因此健脾养胃是「贴秋膘」的根本方法,饮食健脾和胃的同时可以辅以纯正垆土地铁棍怀山药等。寅时起床,选有机绿茶,静心茶灸,体内浊液、邪热,以汗的形式排出体外。不仅立秋仍处三伏暑热之中,寅时茶灸,汗出热出,血净心静,自然凉爽,而且肝为将军之官,肺为相傅之官,寅时肺经旺,绿茶疏肝,寅时有机绿茶茶灸,更有益于将相和合,缓解「肝肺相搏」。
立秋节气,自北而下之秋凉与盘桓不退的暑热交织相搏,早晚凉风时至,日间酷热难耐,加之经历了夏季高温酷暑的消耗,人体免疫力相对低下,各种疾病容易乘虚而入。若终日处于空调环境,毛孔闭塞不通,肺气难以宣发,卫气不固,人易感冒多疾。
公共场所空调使人心静,但阳虚而怕冷怕风者,建议备披肩,进入空调环境,披肩护住肩颈。如果自己居家,则不建议终日空调。可于早晨清凉时勤开窗户,流通空气。夜晚如燥热难眠,或家人要求等,不得已开空调,建议或者客厅开空调卧室开门,或者卧室除湿模式且定时。民谚云:「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秋天之所以容易乏力,是因为夏季炎热睡眠较晚且浅。立秋之后,夜间气温逐渐凉爽,不再是夏天那种闷热潮湿的感觉,人体阳气会顺应金秋,收敛潜藏入肾,从而容易入睡。但甲辰立秋开始「秋行春令」,金木相搏,阳气易生难收,故建议酉戌二时辰积极收敛阳气,尽量在亥初前睡眠,早上寅时起床,顺肝阳生发,助肺气宣发,以减轻金木相搏。
七情为喜、怒、忧、思、悲、恐、惊。其中秋应忧、悲。秋季应培养乐观豁达的胸襟,保持心情舒畅,尽量保持平和的心态,使得神志安宁,情绪舒畅,不宜经常悲忧伤感。金郁泄之。偶尔悲伤哭泣落泪,可以宣泄积郁惆怅之心绪,有利于恢复肺的宣发肃降,进而促进肝的升发疏泄。「通则顺,顺则和。」
立秋过后,宝贵的暑期即将结束。「暑」字诠释了自然界暑热的时空状态以及其对万物的无私给予。珍惜处暑前十五天的时空,发散邪气,收敛阳气,不可多得,分分秒秒贵重如金。附:子午流注与二十四小时对照表
注:上述时辰以北京时间(东经120度)为准,各地根据当地经度与北京时间的经度差来计算时差,可以在百度查阅《真太阳时算法与中国主要城市查询》作为参考。★本文章为原创首发,禁止抄袭。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养生文章指导组
执笔:李福俊
审定:承恩|编辑:王楠
小组成员:承恩、吴萍、李福俊、李伟、刘歆苏、胡丽娜、董佳欣、江景芙等 欢迎关注公众号
如有问题请留言,客服人员会及时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