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个问题跟我们不懂知识、为啥还要逼自己学海无涯苦作舟实际上是一个逻辑。只要房价能够保持住,你的收入跟不上也得买,甚至正是因为收入跟不上房价的涨幅,所以才要买房,这样才不会掉队掉得更远。我们普通人之间的差距,可能就是在过去这个长周期的楼市红利中拉开的。有的人多买了一些房子,控制了自己的冲动消费,那么,房产带来了比收入更快的增值和财富积累,所以,从这个维度来看,收入跟不上房价,为啥还要买房、反而要买房,这个是可以得到解释的。
2、但现在很多人对于这个问题,提出了另外的看法,因为情况发生变化了,就是房价的涨幅不能来提携你的收入,甚至在一些地方有吞噬你收入的风险,譬如视高,你1.3万买进,现在6000卖出,是不是首付亏没了,还要继续还贷款呢?当然,这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但正常的例子是,如果某个区域的一手房房价会大致稳定在某个价格段位,我们会形成一个基本的判断,尤其是那种想象力相对较弱的区域(就是没有啥预期,有时候有预期比没有预期更有风险,因为预期可以无限放大,一旦插上了翅膀),这种稳态的判断会比较清晰,譬如成华二八、槐树店,槐树店会卖到3.5万或者4万么,可能信的人不多,但林家坝信的人会多一些,因为后者想象力更丰富一些,但前者未必比后者差么?(文章链接:成都楼市:地价坚挺意味着房价必涨?)
3、问题上,价格不可能静态,因为供应和需求的变数太大,尤其是这个价格段位的需求相对保守或者不给力的时候,供应是比较脆弱的,因为某个高段位的价格会限制住需求的能力和数量,但是不能限制供应,如果供应稍微放大,那么价格必然出现动态变化。
尤其是现在的价格实际上是一种少供应匹配下的稳定需求,这种价格的稳定性似乎不可维持,除非供应一直这个状态,而需求也是这个状态,当我们判断供应会稍微放大,而需求似乎没有那么给力的时候,价格的下调压力就会出现。当然,价格的调整表现也可以体现在产品的迭代上(文章链接:成都楼市:明升暗降)。
4、如果房价上涨动力不足、压力太大,甚至说有回调的风险,在这个前提下,如果收入跟不上房价,为啥还要买房呢?或者说在自己购买力不足的情况下,为啥要自己压力山大(文章链接:成都楼市:既然无利可图、何必压力山大)。当然,有能力的第一种人该买买,无可厚非。
5、收入跟不上房价、为啥还要买房。我们一直以为我们可以做自己的主,实际上做不了,我们是人不是神,但我们从来都认为我们有自我意识或者有自我意志,但我们的意识和意志,似乎并不是完全我们自主掌握的,或者不是自主生成的。很多人讲这个机器人、人工智能跟我们的最大差别就是,他们没有自我意识,他们的意识是我们植入的,通过程序代码将我们已知的知识、指令输入,然后他们的表现、行动、动作就是这些输入之输出。但我们自己何尝不是呢?至少从买房这个维度来看,未必我们是主动的么?
有人说,房价有利可图的时候,我们主动出击了,仔细想一想,我们是主动的么?不是,我们也是被输入了某种指令,就是房价上涨的指令,我们才去采取了行动,各种筹集资金,来购入房产,这个就是我们的输出行动。
6、如果从人类意识的角度来理解人工智能,硅基生物永远不会有我们的所谓的自主意识,可能我们的意识并非自主,为什么企图人工智能必然是自主的呢?有些人可能会反驳说,情感呢、本能呢?人工智能是没有的,而我们有,我们情感、本能这种感性的东西,或者某种个体情绪或者集体情绪的东西,不能用理性来衡量的、标准化的东西,是我们的自由意识,而我们的理性就是后天训练的,来控制和引导以及设计我们的这种本能自由意识,那么人工智能缺乏的就是这种本能,人工智能可以有理性,但是一种纯粹的理性。
情绪、本能、情感的意识,不仅仅我们人类有,同样很多其他动物明显也被发现了有。而这种意识形态,也是基于我们神经元和大脑各种条件反射区的互动形成的,是不是也是一种被动的表现呢?而往往这些本能意识反而就是束缚我们思维自由的东西,往往会绑架我们的自由意识和进步。
当然,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就是我们人类的意识如何从本能向理性发生了跃升,这个是别的动物没有发生的。恰恰,对于人工智能我们思考的是会不会从智能化向本能去转化呢?有没有这种逆向风险。
7、譬如我们的情绪很容被煽动,而不是基于某种系统的分析(对于市场的充分了解、研判),譬如我们干不过AI的量化分析,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是主动意识抑或意志还是被动的、盲从的、不自主的呢?是不是AI的量化分析才是形成了一种主动的可以打败我们的一种意识能力呢?
8、当然,如果一个人工智能具备AI的理性能力,同时又具备我们人类的情绪和主动性(实际上那种情绪、脾气也可以算作一种我们通常理解意义上的主动性),那么,后果有多么的令人诧异,当然,这也是我们对于人工智能的恐惧之处。
我们可以跟自己互动形成自我觉知、跟客观世界互动形成科学和生存能力、跟我们的同类互动形成社会,所以,我们似乎就是这个世界的中心,从而唯心和唯物可以并立,虽然我们人类相对于宇宙是那么的渺小,但是从我们短短的人类历史来讲,我们的潜力似乎是无限的,因为我们可以自主互动。
9、我们有能力区分客体和主体,并且意识到我们作为主体跟客体之间的互动,甚至我们的碳基躯壳都是客体之一,从而我们的意识被高度崇尚和抽象。这个区别于我们跟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无论多牛,甚至跟冷冰冰的宇宙一样牛,甚至等于光速的磁场被我们利用,我们的速度远不能达到,但是只有在我们利用下才有意义,否则,不具备我们意识之下的意义就是没有意义,以我们为中心的逻辑,人工智能永远不可能超越他们的那个状态变成类似于我们的自我意识。
10、当然,按照宗家或者佛教的逻辑,我们甚至都要摆脱自我意识,就是超然于我们的自我意识,因为自我意识比如欲望、情绪、本能似乎给我们带来的痛苦大于快乐,我们对于未知的恐惧、对于我们的归途的恐惧,无法让我们超然。但一旦超然,生命的意义又在何处呢?所以,人工智能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反思和预期,但实际上,我们反思和预期不是人工智能,而是我们自己本身。
11、扯的有点远了,我们的自信和自卑、以及被动或者我们自己认为的主动,随着科技和社会的进步,只会越来越明朗,而不是陷入一种知道的越多、恐惧的越多或者无知的越多的一种状态。如果我们试图驾驭某种东西,往往会深陷其中,被其绑架,被其驾驭可能谈不上,然我们试图求索某种东西并带着敬畏之心,往往我们就在进步的路上。正如我们对于房价的评估和探索,我们膨胀的态度和我们谨慎地态度,导致的后续是截然不同,或许这就是我们意识的主动意义吧,虽然我们的这种主动意识也是被大量客观事物(包括社会力量)反作用或者干预甚至控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