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首先这种观点,笔者是极其鄙视的。我们似乎形成了一种错误的认识,就是对于城市房产的价值,似乎本来就是承接货币的一种蓄水池,这种认识就是不少人告诉我们的,货币印了很多,所以,城市的房产变成了货币的堆积,如果手里没有房产,那么手里的货币自然就没有避风港。
2、在过去二十多年的城市化、房地产发展的过程中,资产价值是不断的累增、扩大,跟货币的增长是同比例的,但未必这个就能说明是因为印了钞票,才使得资产价值形成了庞大的体量么?这种认识极其错误,本末倒置。
3、资产的价值来自于城市发展、人口需求创造的红利即财富,而货币只是一种衡量符号,财富越多,就需要越多的货币来衡量、融通,而不是货币越多凭空就可以创造财富、真实的价值。
4、如果承认放水可以刺激房价,那么刺激出来也是泡沫。当然,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财政政策,不能被有些人说的那种是放水,这种危言耸听的说法,这种政策严格意义上是为了避免通缩,而这种通缩恰恰是因为之前去泡沫、去负债形成的一种信心过度下降,譬如资产价格的超跌、譬如人们不愿意消费。宽松是为了信心的逐步恢复,而不是有些人说的大放水来形成炒作,让你的货币贬值。货币价值是一个国家的信用。
5、短期内,尤其是上一周期过渡这个周期,出现了不少的货币符号重新分配,譬如你300万买进去,然后变成200万,200万买进去,卖出去150万,货币符号之间的转变,2017年以后,出现了一定比例的一二手房的这种状态(尤其是新区),实际上有些资产的过度预期和过度货币膨胀,就是短期内实现了过高的货币符号聚集。
6、上一个周期有些区域尤其是新区,普遍的状态是,开发商获取了多的货币符号,而购房者被背刺,当然,有些开发商还陷在里面有相当的存量,而有些开发商基本全部卖完。这种供需双方的状态,就是货币符号的重新分配,而不是货币多了,雨露均沾。以前多数时间的供需双方雨露均沾,根本上还是来自于城市发展的红利、财富创造。
7、目前有一些说法是,通过放水,楼市股市可以承接财富,通过楼市股市放水,来购买房产和股票的人来获取更多的货币,另外,甚至可以稀释公共部门即地方债务,也可以稀释居民部门的债务。那么没有进股市和楼市的人怎么办呢?并且,没有进楼市和股市的人是多数人,有些人可以说,这些多数人不炒股、不买房,是不是存款也没有多少,是不怕被稀释的,而正是有能力进楼市股市的少数人才有存款。从这个角度来看,似乎还是挺自洽。
8、如果我们按照这种说法的假设,就是有一部分人没有股票、资产,也基本没有存款,那么他们的收入呢,这部分的收入能力本来就弱?收入的购买力随着放水而下降变得更弱,会不会发生问题?怎么提振他们的消费能力呢?
而这部分有存款、有能力购买资产和股票的人,就是怕放水,把现金变成资产和股票,我们且不说购进的资产和股票会不会有风险,假设不会有风险或者假设说一定会增值,因为要接水,那么购入之后,这些资产和股票一定会变出更多的现金,那么这个时候,是不是跟前面既没有股票又没有资产的人相比,差距变得更大了。
9、那么,这种状态是一种存量的重新分配状态,通过货币的直接增发,来达到这样一个状态,而不是直接创造增量,这种手法会被允许么?另外,关于负债者和债权方,如果通过货币增发稀释债务,那么债权方会干么?以后还有信用可言么?这显然会对社会信用体系造成极大的伤害。
10、通常的货币增发,是通过借贷的方式进行的,而不是直接注水,形成更大的财富差距,那不是直接鼓励不劳而获么?国家财政扩张的同样也是要通过借贷的方式,譬如发行国债等,借贷的方式就是为了使货币形成闭环,货币只是一种融通的方式和财富衡量的工具。有些人善于利用货币创造更多的财富,有些人善于利用某些市场的短期波动来套利,这些无可厚非,但是从一个行业普遍的手法来讲,直接注水,是不成立的。
11、大放水,稀释债务、让老百姓的钱贬值,这种明显是不成立的,只是有些人着急鼓动购入一些不该收入的资产而异,我们不否认有些资产是可以购买的,并且资产的价值相对比较符合市场价值。老百姓本来压力就大,收入也不高,有点储蓄,如果明显感觉钱不值钱的话,那么就会导致大量的、基础的消费更加弱。
12、如果从存量分配的角度,反而中产被割可能性才大,就是中产买房子买股票,然后,进去割掉、就是买房子买股票,中产亏现金,这种方式来进行存量分配,这种打击面要窄一些(中产还是少数),并且中产在过去房地产长周期内,获取了大量的不劳而获的红利(住在城市里、买了资产、睡觉的时候都增值),来贡献一些,是不是也无伤大雅。当然,中产也不是不脆弱,这里的论述我们作为一种比喻,也是希望提醒中产。
关于房价和放水的关系不成立,何况放水本身这种说法就不成立,也可以参考我们之前的分析。